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 > 闻法信愿分第十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 闻法信愿分第十

作者:李炳南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39:25 来源:本站原创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钞撷】 不可思议功德。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佛所赞。增此八宇。故征其义。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

【疏钞撷】 胜鬘经宝窟云。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日持。

【疏钞撷】 闻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

【句解】 闻即闻慧。受谓执受。即是思慧。持谓任持不忘。即修慧也。

【按】 闻思修、名三慧学。信愿行、乃净土三要素。

及闻诸佛名者。

【疏钞撷】 上六方佛名也。华严愒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 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则知闻佛名大非易事。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钞撷】 诸佛护念。令不退。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 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但前言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也。

【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顺于古不翻。此句正觉之觉字。见释于经前题中。兹略释正等。一、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日等。二、等者也。合正等正觉而释。即各经中如来十号之正知义。三、以自利言。拣二乘虽觉而著空。权乘著边亦非正平等。约利他言。拣权乘虽能利他。未能怨亲平等。必以正平等心。怨观普化。方谓正等。

魏译大本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大集经云。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馀阿弥陀佛四字。广度众生。瑜伽师地论云。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无能念全。或能一字。或能二字。有能念全四宇者。即为天人师。法苑珠林言。饿鬼地狱有菩萨悯之。教以念佛。皆不成声。或以佛号。写其手掌。字不能现。

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者。以其虽是佛名。亦是经体。又是真言。一句兼备数义。故其功德不可思议。宜其流传至普且悠久也。以言佛号。大慈菩萨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云。持此名号。即是持一切佛名号。以言经体。经者法也。众生依法而获度脱。持此一句。便可了脱生死。视诸通宗通教者。有何逊焉。以言真言。真言本属秘密。而阿弥陀不加翻译。固含有多义生善等。实以尊重秘密。为其主因。此句真言。乃世尊金口所宣。更无伪托错讹等虞。岂非无上秘密乎。师地论云。劫尽之时。能持一二字。或念全四字。即为天人师。闻者或未必信。予谓不必劫尽之时。不必念全四字。今人果能持得一阿字。即能受用不尽。福慧齐资矣。大日经疏曰。阿字是一切教法之本。又曰。阿字是一切字︵悉昙五十字门︶之种子。作观者。以阿字为一切真言之心。将阿字布于行者之心间。名心作心。数息者。以阿字为出入息三时思维。又大日经疏中。更谓阿以本不生故。具有四用。一、有息灾用。二、一切功德具足无缺。即有增益用。三、无量过失殄灭无馀。即有降伏用。四、 更无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摄召用。复有释阿字之义。为菩提心、法门、无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者。研究悉昙声字者。言之尤详。难以尽举。是此一字。已备万法。况四字乎。可知师地论之语为不诳。而赞者曰万德洪名。为有由矣。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疏钞撷】 此第三重劝也。

【摘要易解】 汝等者。指舍利弗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钞撷】 此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也。先言不退菩提。起下往生。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疏钞撷】 已愿已生。佛说经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国而得生也。今愿今生。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闻经以后。至今日后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钞撷】 此第四重劝也。经中反复劝闻、劝愿、劝信。约有四重。首言众生闻者。是闻依正庄严。胜妙功德之说。而发愿也。二言闻是说者。是闻一心持名。决定往生之说。而发愿也。三言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信受也。四言若有信者。是总结闻已深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