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佛遗教经浅释 > 流通分

佛遗教经浅释 流通分

作者:宣化上人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5:57 来源:本站原创

A3.流通分 (分四) B1.劝修流通 B2.证决流通 B3.断疑流通 B4.嘱咐流通 今B1

前边所讲的经文是正宗分,后边是流通分。从下面这段经文开始,一直到最后,叫流通分。什么叫流通分呢?流,就像水流似的,什么地方低下,它就向什么地方流。通,就是通达无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障碍,这叫流通分。也就是好像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这叫流通到中国了。再从中国又传到日本,这叫流通到日本。从日本又流通到其他的国家,这都叫流通。也有流通到暹罗、缅甸、锡兰,这也都叫流通。总而言之,佛法到什么地方,这都叫流通。所以在佛教里头有佛经流通处,这个也是叫流通。这一种流通就像水似的,在各处流,流归到海里,我们佛法在世界各处流通,归到佛法最兴盛的国家,这叫流通分。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比丘”:这包括所有的众生。“于诸功德”:对所有的一切功德,“常当一心”:常常要一心摄持你们的正念,来护持这功德。“舍诸放逸”:不要一天到晚尽贪放逸。放逸也就是随随便便的,自己想各处去玩一玩,就像小孩子似的,你和他一边讲佛法,他在那儿一边说我要出去玩一玩,〝I would like to go to play.″那么这个就是放逸。“如离怨贼”:好像离开罪恶怨毒的贼一样的,不可以放逸,不可以有戏论。

“大悲世尊”:大悲世尊──佛,“所说利益”:所说的利益。“皆已究竟”:他都说到究竟处了,说到最好的地方了。“汝等但当勤而行之”:你们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若于山间”:或者在深山穹谷里头,“若空泽中”:或者在旷野、大川泽里边,“若在树下”:或者在树下,“闲处静室”:或者在空闲处,或者在静室。“念所受法”:不要忘记你所学习的,所接受的这一些佛法。“勿令忘失”:不要把它忘了,所学的一切法都不要忘了。“常当自勉”:时时刻刻都应该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好好的修行。“精进修之,无为空死”:你不要把时间都空过了,等到死后才来后悔,那时你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我如良医”:佛说,我就好像良医似的。“知病说药”:知道众生的病,给众生配药方,给众生药品吃。“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给了你药,你或者吃这个药,或者不吃这个药,这不是医生的过错,是你自己的事情。“又如善导”:又好像善于导游的人,做人家的一个引路人。“导人善道”:领导这个人到善道上边。“闻之不行”:已知道这个法,但你不修行。“非导过也”:这不是那个导师的过错,这是自己不修行。

我再告诉你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以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最好都不要讲话,慢慢地吃,把它嚼细了再咽下去,才容易消化。你若是一边讲话,就会慌慌张张地吃下东西,那是很不容易消化的。我说这话是有科学根据,不是随随便便讲的。我们是吃饭,不是吃话,若是吃饭乱讲话,身体就不愿意做工了,它不愿意做工,也就不消化。我们的胃不消化,那么吃东西也就不能吸收。吃东西不能吸收,新陈代谢就有问题了。那么若是不讲话呢?这里边的机器它走得很好的,所以这个对卫生上是最有关系的了。

因此古人说:“食不语,君子自重。”吃饭不讲话,这是君子自己尊重自己。“寝不言,古人良规”, 躺着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躺着一讲话也就睡不着觉了,躺着时不讲话,可以念佛。念佛,佛光就普照你,所以晚上睡觉也不讲话,这都是很好的规矩。但是我们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越教他守规矩,他偏偏不要守规矩。你若是不对他说吃饭不要讲话,他也不会讲话;若是你说吃饭不讲话,那他就好像一定非讲不可,人就有这么个怪脾气。晚上睡觉不要讲话,他也偏要讲话,甚至于作梦他也要讲话。

处处修行,处处都要回光返照。譬如我们念经上香的时候,不是说我抢到前边去上一炷香,这就有了功德,好事应该让给旁人,每一天上香,最多三个人就够了,不要更多,也不要每一次都是自己抢到前边去,要轮着,大家看前一次是谁没有上香,这一次就教他去上香,不要总是自己抢着去上香。你一争着上香,佛已经在想:“你这个人还学佛呢!你看你这么贪心,抢着来上香。”这上香,人家都是让给旁人的,你却来抢。所以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不要抢着上香。你抢着上香,那菩萨一看,哦,你在那儿好像打架似的,和人争着来上香,这是没有功德的。我们念佛、诵经都要郑重其事,恭恭敬敬的,不要马马虎虎,这些大家都要注意。

还有我们信佛的人,不要尽放不下金钱,白天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发财啊!晚间也想着我要怎么样当官啊!总想着这些问题,不可以的。所以以后大家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今天叫这个给他批八字,明天叫那个给批八字,后天又请那个给看风水。不要这样,你若是真有德行,不论什么都会好的;若是没有德行,批八字,批九字也没有用的,你批九字也不会走字的。那么看风水也是一样,若是没有德行,就是有好的地方,也会受不了,也得不到的,因为你没有德行,擎不住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出现呢?又有批八字的,又有算命的,又有看风水的,这就是给你来个考验,给你来个当面关,看你遇到这个境界,你动不动心,是不是还是一个财迷?是不是一听说发财就跟着钱跑了?看你有没有定力。

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 对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果德,你要注意修德,不要尽挂念着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你把他栽培大了,他自己愿意跑就跑了嘛!为什么还要那么样放不下?他跑了,就是解放你;解放你,就是教你好好修行。这你自己还不认识,还要哭哭喊喊,又叫天,又叫地的,不要那样子。要拿出志气来,儿子跑了,谁愿意跑,谁就跑。你跑,有地方跑,就教你跑嘛!就怕你没地方跑。不要懦弱,那么软弱,那么没出息,要拿出志气来!

B2.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少免]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证决流通”,证就是证明,证明决定,没有可怀疑的了,这种法是应该流通到全世界去,所以叫“证决流通分”,这是流通分里头的第二项。“汝等若于苦等四谛”:佛说你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若于苦等四谛”:你们对于我以前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种的法门,“有所疑者”:若有所怀疑,“可疾问之”:现在快点问。

在苦、集、灭、道中,苦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还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要往多的说,就有无量诸苦,有无量无边说不完那么多的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我们如果懂得这个世界是万苦交煎的,那么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所留恋。知道它是万恶充满的,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应该做一切的善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希望改变这个万恶充满的世界。苦不尽,对谁言呢?对谁去说这个苦呢?没有人可说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个现实的环境,苦的环境,就应该接受这种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若是没有贪心,也就没有苦了,苦就是从贪那儿来的。

所谓“苦苦”,是苦中之苦,苦上加苦,苦包括没有穷尽那么多。什么叫苦苦呢?譬如这个人穷得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只有一间破木屋,这已经是很苦的生活了,可是又遇到大飓风。这飓风一来,把木屋全都给吹跑了,吹到天上,吹到虚空里去了。本来住在木屋里头已经很苦了,又刮大飓风,又下大雨的,把房子也给冲跑了。既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住了,这叫苦中之苦。

坏苦呢?苦苦是贫穷的困苦,坏苦就是富贵的坏苦。富贵人没有苦吗?也不是,富贵会变坏、消失的。钱很多,产业也很多,可是或者被火把房子都给烧了,烧得钱也都没有,这是叫坏苦,富贵有坏苦。

那么说,我既然没有贫穷的困苦,又没有富贵的坏苦,那我没有苦了吧?不是的,还有苦,什么苦呢?行苦。这“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时时刻刻都打很多妄想,总觉得不满足,这一生都非常的苦恼,这叫行苦。以上就是三苦。

又有八苦,八苦之一“生苦”,就是在人出生的时候,好像生龟脱壳似的,一只活的乌龟,把壳都脱去了,那是非常的痛苦。所以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会哭,为什么哭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痛苦,所以就呱呱叫,那么这是生苦。

“老苦”,年老的人,眼睛花了,看东西看不清楚;耳朵也聋了,也不帮忙,要罢工了。那么,眼睛花,耳朵聋,牙也不帮忙,要退休了。牙说,眼睛退休,耳朵退休,我虽这么硬,但也不是很好,所以也退休了,牙也掉了。头发也白了,“渐渐鸡皮鹤发”,那时面上好像鸡皮似的,头发就像白鹤那么白。“看看行步龙钟”,老得眼睛、耳朵、牙都退休了,腿也要退休。两只脚本来想往前走, 但是它向后退,打转转。走路时,脚尽画零──在那儿左一个零,右一个零,在那儿画圈圈。

那么画这个零,也就是说这个数目是很大的──百万!百万!百万!(million)不知道有多少个百万!走路还画着那圈圈,大概是因为在银行里存款存得太多,用手写也写不过来,就用脚在地上画圈圈。脚,腿也不要听招呼了,你教它走路,它也懒惰了。看看行步龙钟,龙钟就是一边走路一边画圈圈。

“假饶金玉满堂”啊,在这时候,你

金银堆成山,闭眼全都撂, 空手见阎君,悔心把泪掉。

此时就好像鱼在水里头跃上跃下的,

鱼在水里跃,人在世上闹, 不知为善德,亏心把孽造。

人在世上闹,人在世上就这么好像开玩笑似的,做了很多不聪明的事情,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明明做错了,还自己给自己讲道理,所以人在世上闹,就在这儿闹闹吵吵的。不知为善德,不知道做善做德。亏心把孽造,亏心尽造很多孽。所以才说“金银堆成山”,金子、银子堆得像山那么多。“闭眼全都撂”,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眼睛一闭,腿一伸,什么都没有了。金山也不跟着去,银山也不跟着去,只有孽随身,那个孽障可要跟去了。

“空手见阎君”,空着两个手去见阎罗王,那个时候后悔也迟了。“悔心把泪掉”,阎罗王说:“你们现在哭也没有用,太晚了。”所谓后悔迟啊,你看看,行步龙钟,那有多苦!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痛苦? 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来到。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你若是能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这个老是很苦的,人一老就很痛苦,但是人老了更怕有病,生种种的病。头痛得忍受不住,或者眼睛痛,或者鼻子痛,或者牙痛,或者种种的痛苦。有了种种的痛苦,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所以这病也是苦的。可是病苦还没有死苦那么厉害,死的时候,就好像活牛剥皮那么样地痛苦,活牛你没等它死,就把它身上的皮给剥起来,你说那牛有多痛苦?所以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苦。佛就因为见到生、老、病、死这四种的苦,所以发心修道,抛弃王位,了生脱死。

又有爱别离苦,男女互相爱恋,但是有一种特别的因缘,必须要分开,这一种痛苦也是用言词说不完的那么多,这是爱别离苦。不想离,但一定要离开,这时候你那难割难舍的这种情感,非常地刺激,这叫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怨,你不高兴这个人,讨厌这个人,你想离开他到另外一个地方,可是到了别的地方,又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越是你所不高兴遇到的人,越会凑在一起,冤家路窄。本来想逃避这种的境界,一转身又碰到一起了,很奇怪的,这叫怨憎会苦,你越不欢喜这事情,越会碰着。

又有求不得苦,你所希求的,所贪的,总是不能得到,不能满你的愿,你说这苦不苦?这是求不得苦。又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就像一堆火似的,把人烧得颠颠倒倒、糊糊涂涂的,所以这也是苦。以上是八苦,若是再往详细来说,苦有无量无边那么多,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完。

“集”,就是聚集到一起,聚集什么到一起呢?聚集种种烦恼的种子在一起,所以就要受苦。苦、集──集就是苦的因,苦就是集的果,这是世间的法。苦就是从集那儿聚集而成,变成一个果。而“道”就是出世的因,“灭”就是出世的果。这四谛法,是世间的因果和出世的因果。

佛最初成佛时,就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转四谛的法轮。现在佛将要入涅槃了,所以又问一切的七众弟子,对这个四谛法有没有什么怀疑,如果有所怀疑的话,那么就要赶快问法、请法。所以我每天讲完了经,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没有,也就是这个意思,看看你们不懂的是不是已经懂了。若是不懂你再不问,那你永远都不懂了,所以你所不懂的道理,必须要赶快问。“证决”是证明四谛法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出他的问题来问。所以佛说可疾问之,你要赶快地问,赶快地来讨论。

我们要护持道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共同把佛的道场建立起来。大家都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归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我因为不常在这儿,我若是常在这儿,我都可以去做工。在万佛圣城我也常常做工的,现在万佛圣城的十六尺观音菩萨就要开光了,这一开光,观音菩萨就放光,谁到那儿参加开光典礼,都能得到佛光普照。那么你若是没有去呢?只要有诚心的,那个光也可以照到你,只要拿出真心来就是了。今年万佛圣城的暖气也开了,接收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没有暖气的日子,今天开暖气,那么每一个月大概就要用三万多块钱(美金)的燃料。今年十一月四日观音菩萨开光时,希望你们各位百忙之中都能抽空来参加典礼。另外在洛杉矶的这个道场,也要把它整理起来,整理好了,若是来得及,或者明年春天,也可以开幕。

这可以说是一个求法的世界,因为我到外边,一方面给人家说法,一方面向所有的人来求法,所以也可以说是到各处去学习,例如去向马来西亚的大德高僧来学习。一切的事情你往好的想,就是好;你往不好的想,就是不好,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这样子。譬如万佛圣城那么样苦,闻居士到这儿她就认为是乐,说万佛圣城那么样的乐。有某些人到这儿来,他们却认为是苦了。所以我们知道,这就因为人容易被境界转,而不容易转境界。如果我们人能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地方,也是觉得好;人若是不能转境界,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好。所以永嘉大师说,你若是得道了,“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你们心里有所怀疑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疾问之,现在可以快点来问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就要入涅槃了,如果你们现在不问的话,将来是没有机会再问了,等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永远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你们的怀疑就常常会有的。你现在若能以不失这个时候来问我,那么就能解决你心里所怀疑的这些问题。所以说“毋得怀疑”:不要保留你们怀疑的这种思想而不问。“不求决也”:你不求决疑,不求为你们解决有疑问的问题。

“尔时世尊”:在这个时候,世尊──佛,“如是三唱”:像这样子说了三次。这是三番羯磨,说了三次,所以叫三唱。“人无问者”: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四谛法,因此没有人再来请问。“所以者何”:这个所以然的理由是什么呢?“众无疑故”:因为在当时法会大众的人,都没有所怀疑,心里所怀疑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大家也没有什么问题请问了。

“时阿[少免]楼驮”: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佛的弟子,叫阿[少免]楼驮,又叫阿那律,也叫阿[少免]楼多,这些不过都是翻译上一些小小的不同,因为印度文翻译成华文,每一个法师所翻译的音就稍微有点不同,字也有的不同,但是同样都是这一个人。

这个人啊,你猜怎么样呢?他就欢喜睡觉。佛一说法,他就睡觉;要是不说法的时候,他就不睡觉。一说法,佛这一开口,他就睡觉了,沉沉入睡,入了睡觉的三昧。佛看这个弟子这个样子,于是乎就大骂一顿:“咄咄胡为寐!”咄咄就是一种怪责之词,说“你啊,你啊,你这个人啊!咄咄胡为寐,你为什么要睡觉?早你也不睡,晚你也不睡,一听法你就要睡觉。”然后下边又一句说:“螺蛳蛤蚌类。”你就是海里的海螺,海里的小虫子之类的,或者是蛤蜊,或者是海里的海蚌、蛤蚌类,是这一类的。

“一睡几千年”,那个蛤蜊、蚌在壳子里头,这么一睡就能睡几千年。“不闻佛名字”,就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的。这就是说业障太重了,也就是今天闻居士所说的“睡魔”,是睡魔来帮助他睡觉。而他也不愿意赶跑这个睡魔,也不愿意和睡魔作战,所以佛一说法,他就鼻息如雷的打呼,打得连佛说法的声音都给遮盖住,所以大家听不见佛说什么法,只听见阿[少免]楼驮在那儿打呼,打得声音像雷那么响。

因为这样子,所以佛就骂他,骂得他生大惭愧,就站在那个地方不睡觉,一站站了七天,你说这诚心不诚心?我们这儿谁能站七天?他在那儿站了七天不睡觉,把眼睛弄瞎了,虽然眼睛瞎了,可是得到天眼通,开了五眼。阿[少免]楼驮他这个天眼是第一的,他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尘尘刹刹,一切粗细的事物,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就像看掌中的一个水果那么清楚,丝毫都不会错的。那么得了天眼通后,他就会观察前因后果,前观八百大劫,后观八百大劫,他都能观察这其中的因果。

阿[少免]楼驮,翻译成中文叫“无贫”。他为什么叫无贫呢?就是他永远都不穷,生生世世都是富贵的,他怎么得到这个果报呢?因为他在往昔是个农人,是在田里种田的,每天一早起来,就带着饭到田里去。他早上在家里吃,中午是在田里头吃中饭,因为如果回家里吃饭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为了节省时间,能多做一点工,所以在田里头吃饭。这一天来了一个比丘,这个出家人是证果的辟支佛,一看阿[少免]楼驮的机缘来了,于是就向他化缘,化他中午的饭。

这个辟支佛现出瘦而露骨,好几天没有吃饭的样子,人人看见他那个饿的样子,都生一种可怜心。他就向这个农夫来化缘,化斋吃,他说:“我很多天都没有吃饭,你发发慈悲心,布施给我一碗饭吃,免得我可能会饿死了。”这个农人一看这人真的饿得很可怜,于是乎就想:“我一顿饭不吃不要紧,我应该布施给这个比丘!”于是乎,他就把他中午应该吃的饭,布施给这个辟支佛吃。因为他给辟支佛饭吃,所以以后九十九亿的大劫中,他都不受贫穷的苦,生生世世都有钱,都是富贵,所以叫“无贫”。

这位无贫尊者在那儿供养辟支佛,据说还有这么一个感应,什么感应呢?他那一天没吃饭,供养辟支佛,等到晚上要回家的时候,就来一只兔子,这兔子往前一跳,就跳到他脊背上,不走了。所以他就驮着这只兔子回家,教他太太出来一看,原来这兔子变成一只金兔子,是金子的。他卖了这金子,从此就发达,因此叫“无贫”。本来他还有很多的公案,现在只说一个大概,让你们大家知道供养三宝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辟支佛”呢?辟支佛就是证果的圣人。有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叫“缘觉”,无佛出世时,修行成了就叫“独觉”。独觉也就是辟支佛,具足叫“辟支迦罗”。这个独觉的圣人,你供养他一顿饭,就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在家人要供养三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说起来要比你贩卖房地产都赚钱赚得多,比看风水那来得更快,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供养三宝这才真正的风水,真正走八字了。

因此你们各位要明白这一点,不要糊糊涂涂的尽往那个末梢上去跑,一天跑了不知多远,结果还是白跑了。这位无贫尊者,就是这样子发的财,并没有人给他批八字,更没有人给他看风水,他自己就是字儿,自己就发达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供养辟支佛,所以就发达,以后九十九亿个大劫──那时间不知多长啊,都是有钱的,所以叫无贫尊者。

这位无贫尊者,他观察所有在会大众的心理,“而白佛言”:对着佛说,“世尊,月可令热”:修行得了道的人,他可以令月亮变成热的。本来月亮是冷的、凉的,他可以把它变成热的。“日可令冷”:这个太阳呢?他也可以教它冷了。这是夺天地的造化,变化无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神通,有神通他可以令这一杯茶变成火。你不相信?就是这样子的,你没有法子不相信。

他就因为有神通,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的,“移山倒海,洒豆成兵”。移山,这座山本来是在纽约那儿,他把它搬到三藩市来,搬到洛杉矶来了。这一条小河本来在洛杉矶,他又可以把它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可以这么妙,这么妙不可言的。怎么样搬呢?你在洛杉矶有一幢房子不要了,把它搬到另外一个州去,到那儿造一个新的,这不是搬吗?所谓移山倒海,甚至也可以把海改变了,譬如这水往东流的,他也可以把它改成向西流。随心如意,变化无穷,只要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叫如意通。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月亮可以用神通教它热,太阳也可以用神通教它冷,晚间可以变成白天,白天也可以变成晚间。晚间可以热,白天可以冷,所以神通是这样的。可是“佛说四谛”:佛所说四谛的道理,“不可令异”:没有法子改变,这是一定的,是决定的,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不可更改的,没有人可以改得了。“佛说苦谛”:佛所说的这个苦谛啊,“实苦,不可令乐”:佛所说的这个苦谛,是真实的,这种苦可以改变为乐的吗?不可以的,决定就是苦的,苦得比黄连还要苦,你没有法子改变它的味道。

“集真是因”:集就是苦的因,集聚烦恼就是苦的因。苦呢?就是集的果。“更无异因”:没有旁的道理可说的,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聚集很多的烦恼,就会有苦的,更无异因,没有两样的道理。“苦若灭者”:苦若是灭了,“即是因灭”:就是苦的因灭了。“因灭故果灭”:因为苦的因灭了,所以苦的果也没有了。

“灭苦之道”:灭苦有个道,要修这个道,你若是不修这个道,那么苦是不能灭的。“实是真道”:这个灭苦的道,就是真正所应该修的道,“更无余道”:再没有旁的道可以把苦灭了。“世尊,是诸比丘”:说这一切的比丘啊。“于四谛中”:现在所有的比丘对这四谛法,“决定无疑”:一点怀疑都没有,大家都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

B3.断疑流通 (分三) C1.显示余疑 C2.为断彼之疑 C3.为重说有为无常相劝说 今C1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流通分这一科里边,又分出第二科,就是“断疑流通分”,断众生的疑,而令众生生信,断疑生信流通分。那么在这一个“断疑生信流通分”里边又有三科:(1)显示余疑  (2)为断彼之疑(为断一切众生的疑)(3)为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于此众中”:阿[少免]楼驮说,这个法会大众里边。“所作未办者”: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修道人最后的成就。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你这个心制到一起,所有一切的事情就都办完了。你就是因为不能把心制之在一起、在一处,所以你什么事情也没有办好。那么所作未办者,就是修道没有修成,还差一点,还没证果的这些人。“见佛灭度”:自己的本份事没有做好,见到佛入涅槃。“当有悲感”:这一类人一定会痛哭流涕,悲哀不止的。

“若有初入法者”:若刚刚明白一点佛法,就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这一类人。“闻佛所说”:听见佛所说的法,“即皆得度”:他们都会即刻得度了。“譬如夜见电光”:就好像晚间见着电光一样的。“即得见道”:在这个时候即刻就悟道了,得到三果的阿罗汉。“若所作已办”:这是证到四果的阿罗汉,这叫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必再来做人,了生死了。初果、二果、三果,生死还没有完全了生死,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思二惑都断了,也没有见惑,也没有思惑。没有见惑,就是对着一切的境界,都不会被境界所转了;没有思惑,就是心里没有妄念,什么妄想都没有了。虽然说是没有妄想,但是只是粗的妄想没有,细的妄想还是有一点。

什么叫见惑呢?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或者爱心,迷恋这个境界,对这境界不明白。见着一个什么东西就贪,譬如见着这录音机,心里就想这录音机真好,它录下音就会说话,这真是一种妙,是一种物质的神通,我若是有个录音机,你说多好!但是录音机要用钱买,可是想买录音机而没有钱,于是就打了妄想,我去偷、去打劫。打劫为什么呢?就为了买个录音机。那么这就是迷了,对境起贪爱,起出一种贪心和爱心。对物质是这样子,对其他一切也都是这样子,都是见着境界来了,就生出一种贪心和爱心,生出一种情感来,这样对境起贪爱,就叫见惑。

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思想的不明白。思想不明白,就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明白,于是在理论上生出种种的分别来,这是这样吗?不一定。这是那样吗?或者又不对。在心里头想来想去,总是有个分别心,这就叫思惑,迷理起分别。

初果断了见惑,见惑有多少品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思惑呢?有的说九品,又有的在教理上说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另外还有尘沙惑,尘沙惑就像虚空中的尘和沙那么多,这太多了,细得没有法子计算。在我们的一念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有九百个生死,所以尘沙惑是计算不出来的,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有微尘那么多。

这尘沙惑,也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念头。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想得不知多少,在那个微细微细的地方,你还觉察不到时,那妄想就生出来了。等证得四果阿罗汉,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了,但他只是断了粗的,那个微细微细的还没有完全断。所以这叫“所作已办”,也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生死了了,了生死了。

“已渡苦海者”:已经超越生死的苦海,到了 涅槃的彼岸。“但作是念”:但是这个四果的阿罗汉,他们还有一种念头,就作这一种的想法,“世尊灭度”:世尊为什么这么快就入涅槃?这太快了,这么快就入涅槃。若凡夫呢,就痛哭流涕;二乘人呢,也就是证初果、二果、三果的,他们还有点舍不得佛入涅槃。而四果阿罗汉,就只说佛为什么这么快入涅槃,他们就不是那样悲哀,也不是那样的着急,他们真正是有点定力了。所以只说“一何疾哉”:怎么佛这么快就入涅槃了呢?就这么说一说。这一段经文是阿[少免]楼驮对着大众说的。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法,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总是由有生以来到老死,迷迷糊糊的,也不懂得真理,也不懂因果,不承认自己在往昔做得不好。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管谁都要认命。以前我对你们说过:

认命要知足,烦恼一概除, 声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图, 瞪我没看见,骂我把理服, 打我忙跪倒,光笑不会哭。

你光笑就可以啦!

人间也未有,世上找不出, 西方真衲子,怀揣摩尼珠。

你看,这多好!

C2.为断彼之疑

阿[少免]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为断彼之疑”,就是断所有人的疑惑。“阿[少免]楼驮”,你们各位都知道,就是欢喜睡觉的那位尊者,因为欢喜睡觉,被佛骂了,骂得他七天七夜不睡觉,所以眼睛就瞎了。眼睛瞎了之后,就得到天眼通,成为天眼第一。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上一个庵摩罗果一样,所以这位尊者是天眼第一。

前面这一段经文就是他说的。“虽说此语”:他虽然说了前面那么多的话,而在大众里边,也“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他们这些法会的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等等,都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世尊欲令此诸大众”:但佛想要令在法会的大众,“皆得坚固”:皆得坚固的信心,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明白这四圣谛法,真正明白世间的因果──苦、集二谛,和出世的因果──道、灭二谛,明白了世间和出世的因果。“以大悲心”:佛又用平等大慈悲的心,“复为众说”:又为他们大家来说这个法。

“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修道的人,用功修行的人。“勿怀悲恼”:我现在要入涅槃了,这是最后为你们说法,可是你们不要悲泣,不要生出一种烦恼。“若我住世一劫”:假设我在世间住世一个大劫那么长的时间,“会亦当灭”:会,就是等一等。等一等还是一样要灭度的。“会而不离”:我们聚会在一起,要是不离开,不散这个会,“终不可得”:这是没有办法做得到的。一定是有聚就有散,我们现在聚会到一起,到时候也就要散的,所谓“没有不散的宴席”。“自利利他”:你要对自己有利益,也要利益其他人。

我们修道的人要这样想,只要能利益其他人的,我们尽量去做,至于自己有没有利益,那不要想它。你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萨道;你若专利他而不自利,这就是佛道。佛是只知道有其他人,不知道有自己,所以他才成佛的。我们学习佛法,要学佛的精神,所以要先利益其他的人。自己有没有利益呢?不要打算,这样子才是真正修道的人。好像某某,天天在万佛圣城利益其他的人,他把自己都忘了,但是他还是一样要往好地做,谁买一点果汁给他,教他喝一点果汁、可口可乐啊,他说:“你要教我犯戒啊 ?!”他就是不喝,他这个样子坚持戒律,就是修行,一点一点的上路。这都是我骂出来的,骂得他愿意守戒律了,若不骂,还不会这么坚固,所以还是多骂几次好一点,他若说:“我受不了!”要跑,没有地方可跑的,跑不出三千大千世界。

“法皆具足”:你若能自利利他,把自己忘了,那不管什么法都会明白,都会成就了。你若尽想自己,一天到晚自私自利,就一天比一天愚痴,一天比一天不明白道理。所以法皆具足,就是要自利利他。“若我久住”:佛说,假设我久住在世间,“更无所益”:对人更没有益处。“应可度者”:我所应度的众生,已经都度了,我所要教化的人,也已经都教化了。“若天上人间”:或者是天上的天人,或者是世间的人 ,“皆悉已度”:我都把他们度完了。

“其未度者”:我还没有度完的,“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已经都种下得度的因了,种下这种种子了。“自今以后”:从今天以后,“我诸弟子”:我所有的弟子,“展转行之”:你们要互相教化,互相劝勉,互相修行,辗转地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去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这就是佛的法身常在这个世间,“而不灭也”:就等于我没有入涅槃一样的。我虽然入涅槃了,但是你若能依照我的法去修行,那也就等于我没有入涅槃一样的。

人若常常胡思乱想,想得太多了,邪魔鬼怪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你里边没有邪,外边的邪就进不来;你里边要是干净了,那些邋遢东西也进不来,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内里头若没有病,外边的病也进不来的,因为你防守得很严的,外边的贼它进不来。那么就因为你尽胡思乱想,所以就招来这种邪啊、鬼啊,上身作怪,所以种种的问题就发生了。

因为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心修身。正心,就是不乱打妄想,不想不正当的事情,那么鬼就不来了。好像有一个喂猫的碗在这儿,那么很多苍蝇就会来吃,因为它邋遢。若没有这个猫食的碗呢,那些苍蝇就不会往这儿落了。所以内里边有什么,外边就招什么,这不是从外边来的,而是你内里头请它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正心,然后诚意、修身。如果不打那么多妄想,什么鬼也都没有了,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人若不是光明正大的,想在佛教里头或者抛砖引玉,或者混混骗骗的,尽欺骗人,那么将来都会受果报,因为邪里邪气的,很不正当,所以将来都会被鬼迷的。邪道,就像茅山,专门念邪咒害人的,又好像喇嘛有一种咒,他一念这咒,你七天以内就要死的,这都是邪道。

C3.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这一段经文,再说一说有为的法门。有为的法门是无常的相,是不究竟的,是虚妄的。所以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有所作为的;“如梦幻泡影”,就好像作梦,是虚幻的,好像水里的泡,又好像影子,又好像露,好像电似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该这样看。这都是无常的相,不要执着它,不要为了这个无常的相而颠倒,也就是不要为这个假相而颠倒。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这个世间的事,“世皆无常”:世间的有为法都是不常的。“会必有离”:既然是不常的,它终究有一天是会散的,是要离开的。“勿怀忧恼”:所以现在你们知道我将入 涅槃了,你们不要忧愁烦恼。“世相如是”:世间的相就是这样子。“当勤精进”:各位应该精勤而不懒惰的向前精进,“早求解脱”:不要不拿它当一回事似的,应该早求解脱,越早越好。“以智慧明”:以你智慧的光明,“灭诸痴暗”:破灭这一切的愚痴黑暗。“世实危脆”:这个世界一切的有为法,实实在在都是很危脆而不坚牢的。“无坚牢者”: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不坏,永远不变的,一切事都是不坚固的。

“我今得灭”:我现在入涅槃,“如除恶病”:就好像没有了恶病似的,把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此是应舍罪恶之物”:这个身体,早晚是应该把它舍离,这是造罪业的一个东西。“假名为身”:给它取一个假名字,叫做身体。“没在老病生死大海”:这个身体,沉没在生老病死苦的大海里边。“何有智者”: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得除灭之”:有智慧的人都会灭除这种障碍。

“如杀怨贼”:这也就好像什么似的呢?就好像把仇怨的贼杀了一样。“而不欢喜”:杀了仇怨贼,有什么可欢喜的呢?不值得我们欢喜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假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它?为什么要为它而造罪业,而放不下呢?这个怨贼啊,你把它杀了,也不值得欢喜,为什么呢?虽然是把怨贼杀了,但是也都是犯了杀的罪,这不需要欢喜。可是另一方面你把怨贼杀了,没有怨贼,这又值得你欢喜。所以“而不欢喜”,而你能不欢喜吗?也就是我们的病好了,你能不欢喜吗?本来病好这也是平常事,不需要欢喜,但是人多数被境界转,所以病好了,就觉得很欢喜。那么在没有病的时候,他不知道有病,所以没有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那么病好了,还是应该这样子,也没有一个欢喜,也没有一个不欢喜。可是多数人都被境界转,遇到这个境界没有了,就觉得很高兴。

B4.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第四是嘱付流通。嘱付,就是告诉大家,要流通《遗教经》。“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你们时时刻刻都应该一心,“勤求出道”:时时刻刻一心都要修行,都要勤求出离世间的这个道路。“一切世间动不动法”:这世间的一切,无论是动法、不动法,就是世间善的、恶的,一切世间的法,“皆是败坏”:世间无论是什么法,都是不常的。“不安之相”:时间一久了,都有生、住、异、灭、这四相的变化,所以不是永远平安的一个样子。“汝等且止”:你们各位比丘现在应该停止,“勿得复语”:不要再讲话了。“时将欲过”:时候就要来到了,就要到半夜的时候了。“我欲灭度”:到半夜的时候,我就要入涅槃了。“是我最后之所教诲”:这部《遗教经》是我最后教化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的一种法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