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 序分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序分

作者:宣化上人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0:00 来源:本站原创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劝发菩提心文”:劝发,是你本来没有发,他用一种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语言,来劝勉你,令你发生这种的心。发生什么心呢?就发这个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种明白的心,就是反迷归觉的一种心,就是舍邪归正的一种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种心,也就是不颠倒的心,就是一个直心。直心里边没有一切的委曲相,没有弯弯曲曲的这一些个行为。菩提心也就是个利人的心,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这都叫菩提心。

那么“菩提”,这是一个梵语,翻译过来就叫“觉道”,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会颠倒,就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个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个邪路。所以这个菩提心,你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个持戒律。你守规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规矩,就是忘失菩提心。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

“古杭”:就是古来到现在都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这个地方是佛法大兴的一个地方。杭州有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台山。这些个地方,过去七佛都在这儿出世的。所以中国为什么大乘的根性这么多?因为佛以前选择过中国,在这儿出世,所以这个种子早都种下了。“梵天寺”: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清净天”这个寺院。

“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一个普通的名词,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颠倒;息灭贪瞋痴就是不糊涂,就是没有无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个名号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么这个出家人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实贤”。本来他的名字叫“思齐”,就是见贤思齐焉,又有个别号,就叫“省庵”。因为这个,所以这一般的人就谓之“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里边有开合转折,有种种道理在里头包括着,可是它说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这个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启承转合”,那么写的东西是井井有条,很有道理在里头包含着。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没有什么智慧。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凡夫僧,谁呢?“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真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不会的。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净就是清净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尝闻”:我常常听见你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入道要门”:你想要修道,这个要紧的门径是什么呢?“发心为首”:你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你要先发菩提心,这才是最要紧的。“修行急务”:你修行,这个最要紧的你应该懂得的,就是什么呢?“立愿居先”:一定要发愿。你若不发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为愿你也不敢发,你还修什么道?你所谓修道,那都是在骗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为什么不敢发愿呢?所以说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个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儿来支持着你;你若没有愿,你就是这么样子,说:“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时候就忘了,到时候就不记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个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没有船,你怎么能度人?那个愿就像一个船似的。“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要发菩提心了,你才够成佛的资格;你若不发菩提心,你就没有机会成佛。所以这说得都非常地恳切,非常地要紧。

“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刹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这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你还在这里头转来转去。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报,这没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虽然说你也吃斋啊,也念经啊,也念佛啊,“总是徒劳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儿徒劳无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故知欲学如来乘”:因为这个,所以你要学佛法,要学佛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你一定要先具足了发菩萨的愿力;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在魔的洞里,在那儿来回来回跑。“不可缓也”:所以这个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说:“我等等再发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说:“我等等再立菩萨愿。”这不可以;你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能脱出轮回,了生脱死呢!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惟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然心愿差别”:然,就是这样子。既然是这样子了,就是你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立坚固愿。你不发菩提心,始终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坚固愿,始终也达不到你的目的。心愿差别,人发心的心愿有很多种不同的,其相乃多。发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愿,人的目标。“其相乃多”:这个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有八万四千那么多。

“若不指陈”:那么现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说,我说简单一点。若不指陈,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说清楚了,陈列出来。陈,就是陈列出来,就是给你们摆在眼前看一看。“如何趋向”:你怎么样子才知道往前去进步呢?趋,就是往前去,到那个地方去;向,就是对着那个地方。“趋向”,就是我怎么会有一个目标呢?我怎么会有一个方针、宗旨呢?“今为大众”:这省庵大师他说,我现在为大众,“略而言之”:略略地说主要的。“相有其八”:这个相,总括起来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伪,有大有小,有偏有圆。

怎么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么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么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伪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来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小?什么叫大?小就是为自己;大就是为大众。所谓“为人不为己,终究是佛体;为己不为众,终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没有用。大,就是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行菩萨道。那么不发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自私自利、争哪、贪哪、求啊、为自己做打算,这都是小。若为大家做打算,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普同供养,以法界为体,以虚空为用,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于一端,偏于一边,偏于一小部份,不圆融。那个圆里头包罗万有的,就是圆满;圆满菩提了,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颂,来形容这个“圆”。这个圆就是:

“法界为体有何外”:以法界为体,有什么在法界外边的?

“虚空是用无不容”:虚空就是一个大用,没有不包容的。

“万物平等离分别”:对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绝言宗”:这个可以说是圆了。

那么后边,他会解释这个“偏圆”。我现在解释,是按照字义大概的意思说。省庵大师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你若往我们这个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这个“耶”字就是问号。“世有行人”:这就说出来了。说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尽做外相。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礼佛啊,又在那儿念经啊;尽给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没有拜忏?自己心里有没有念佛?有没有礼佛?有没有念经?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你尽在外边做表面的工作,装老修行,给人家看--我用一个什么功也给人家看看,譬如我扫扫地,也等着有人来了,我就扫扫地,我这可做苦工了!尽做表面上的工作,这就是不单没有功德,而且邪。这个就是不正当,尽报功。对人有一点什么好处就说:“你知道吗?因为你,我怎么怎么样子啊!”叫人感激自己,这都是叫邪的。

你们大家要彻底了解,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对谁有什么好处,你应该忘了它;不应该常常记得,挂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这个来做广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吗?某某地方的庙是我修的,你看那个匾上有我的名字嘛?”还怕人不知道,还叫人看看那个匾上有没有他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邪,这就是尽在那儿贪名闻利养。

若不这样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这个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属阴的,正的是属阳的;邪的见不得天,见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从来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专门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务”: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给人念经,做赶经忏,又是什么的,哦!你看的很热闹很热闹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为法忘躯了!你们大家知道我吗?”就是尽向人来报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张扬外露,不能韬光晦迹,不能藏器,不能有修养,有涵养。

为什么他到外务去呢?“或求利养”:就是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养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点人参给他啦,或者煲点木耳给他啦,或者……,所以你们谁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话,谁也不准给我弄东西吃。我反正现在没有饿死嘛!你今天又煲点这个汤,明天又弄点那个,啰啰苏苏,真讨厌!你们以为这是诚心了,你想不到这就是助纣为虐呢!你就把那个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们懂了没懂?所以不能单独地个别供养某一个人。

“或好名闻”:或者贪图人家到各处给自己宣传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个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么样,怎么样……”各处给宣传。你派出去很多的马仔,很多的工作人员到各处给他宣传。好像我今天说这个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贪利养嘛!佛教企业化!这是佛教的罪人哪!这是佛教的败类啊!佛教怎么要企业化?要企业化,又出什么家?在家人谁都可以办企业,谁都可以做生意赚钱。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业化?那么一般的人还说:“哎呀!那儿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狱里钻还不知道呢!还好呢!都钻到地狱去了。这就是或求利养嘛!尽叫人拿钱给自己。喔!自己干什么干什么。或好名闻,或者贪一个好名誉。

“或贪现世欲乐”:你说他不是贪现在欲乐是干什么?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乱七八糟的,什么都干,就是贪现在的欲乐嘛!那不是地狱是什么?你们哪一个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报告他,告诉他我这么骂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来果报”:或者说我现在做功德,将来我做国王,将来我又如何如何的,将来有好的果报。这都是邪,这都是邪!我讲话,我是知道的,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你们一般人还不认识,趋炎附势:“啊!那儿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宫似的。”皇宫又怎么样啊?皇宫那个皇帝一样堕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自己不懂道理,就跟着这个邪知邪见跑,贪一时的热闹,这是不可以的!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衹劫就是无量数。阿僧衹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衹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看这个众生很难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单不去毛病,而且还要增加多一点毛病。你看众生就是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厌倦心了,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厌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像登那个万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个山顶上。这个“万仞”,也可以说是一万里,也可以说是一万个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说是万丈。总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穷其顶,一定到那个山顶上。“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那个九层的宝塔,也一定到那个顶上。“如是发心”:像这样的发心,不中道自画,不是半途而废。那么有始有终,“名之为真”:这就叫一个真正发菩提心。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淫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淫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众生界尽”: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众生界尽,众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萨似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众生界尽,烦恼业尽。那么“我愿方尽”:把众生度没有了,我这个愿力才没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个菩提觉道,我修这个佛道成就了,我那个愿才是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像这样的发菩提心,再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观三界如牢狱”: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是菩萨发心。那么这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汉,他看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你要知道自性就是众生;众生不离自性,所有的众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众生誓愿度,自性的烦恼誓愿断,自性的法门誓愿学,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这样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为他不离自性。“不见一法”:你没有什么法可执着的,不应该生出一个法执来。“离心别有”:你要是觉得有法可学,你在你心外学法,在心外求法,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样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就像那个虚空似的,自性和那虚空是一样的,你那个愿也要像虚空那么广大。“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虚空似的,你证得像虚空那么大的果位。“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可是还不执着,不执着虚空有个什么相;你若一执着有个相在,已经就执着了。所以“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像这样的发心,就是圆。

“知此八种。则知审察”:你知道这八种的差别、不同,你就应该知道好好地详细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你就知道应该去什么了,应该要什么了。你知道应该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则可发心”:这样才可以发心呢。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