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解深密经语体释 > 乙别释胜义了义

解深密经语体释 乙别释胜义了义

作者:演培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0:32 来源:本站原创

一释胜义

胜义对世俗说,就是世俗胜义的二谛。二谛是如来说法的规则,缺一不可。中观论说:“如来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此意。世俗谛是一般人所感觉的常识境界,胜义谛是圣者特殊智慧所认识的境界。常识的世俗境界是错误的、歪曲的;特殊的胜义境界是正确的、不颠倒的。

胜义有三种的解释:一、持业释:义是所认识的对象,胜是第一殊胜的意思,就是最高级最究竟的境界。这样,胜就是义,故名胜义;或第一就是义,名第一义。宇宙万有的真理,诸法普遍的实性,就是这胜义谛性。二、依主释:胜是圣者能认识的无分别智,义是圣者所认识的特殊妙境,以特殊智观察通达特殊境,叫做胜义。所谓彼胜智所认识之义,名为胜义。三、有财释:这说本身不是胜义,但有彼胜义,亦得名为胜义。如具缚凡夫,没有无分别智,是不能得胜义无性的,然因听闻无垢清净的圣教,如理思惟,观察修习,具有有漏的三慧,三慧虽不就是胜义的智慧,然能顺彼无分别的现证妙慧;因由这三慧,就可引发无漏的无分别慧。本经所说的胜义,是第二种清净智慧所缘的清净境界,如经说:“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世俗,是隐覆粗显的意思;蒙蔽事物的真相,令不见他本来的面目,这是世俗的功用。常人所见的色等五麈,不就是五麈的本身。如眼所见的白色,常人总以为是个单纯的白色,其实他是七种颜色综合成的,这以分光镜一望便可了知。平常说世间是虚妄的、如幻的、不真实的,都是指这世俗说的。

胜义、世俗的二谛,在大小乘的圣典中都曾谈到。阿含经解说二谛:真实性是胜义,假名说是世俗。如六根六麈是胜义有,粉笔黑板就是世俗说。这样,小乘的胜义有,就是大乘的三科事。三科的假实,学派各说不同:说一切有及犊子系,计三科皆实;大众系的说假部,以十二处为非实;上座系的说经部,以蕴处为假有,十八界是真实。有说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胜义,如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有说(大众分别说系):十二因缘是胜义;缘起经分别缘起与缘生,以缘起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所以大众分别说系,以缘起为无为,缘生为有为,无为就是胜义谛。这是从缘起钩锁的因果必然性,推论出一常住不变的理则,说为胜义谛的真实性。大乘经解说二谛,世俗就是常识的境界,胜义或指空性,或指实相,或指真如、法界,或指无相、实际。名虽别异,而同含有恒常、普遍、真实的定义。今且就本经一谈胜义谛。经云:“若是有为即非胜义”又说:“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意思是:有生有灭的因缘法,不是胜义谛,清净智慧所缘的清净境界,才是胜义谛。所以站在大乘的立场上看:小乘以三科的世俗谛为胜义谛,是错误的。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小乘也有主以四谛理为胜义谛的,即苦下的苦、空、无常、无我;集下的集、因、缘、生;灭下的灭、尽、妙、离;道下的道、如、行、出是。这在龙树学中许不许可如此呢?龙树说:无常无我非第一义,实相理中常无常、我无我是不可得的。不过,通过空性的即空无常,即空无我,龙树是又许为胜义真实的。所以说:无常无我只合三法印,要与空性相合,才是胜义谛。不通过空性的无常无我的理性,有时是遍有为,有进又遍无为的。无着说胜义,一如本经说的清净所缘境界,一如小乘说的蕴处界三。瑜伽论说:“如有色等想事,缘离言法性,当知此性是实物有、是胜义有”。总表如下:

小乘及瑜伽派的义谛,是有自性的;大乘中观派的胜义谛,是无自性的。胜义虽是普遍平等一味性的,然由学派思想的不同,大分为有无自性的两类。不过,三科事的因果等,龙树、无着还有诤论的:前者说这是胜义空,后者说这是胜义有。龙树为破瑜伽派的缘起因果胜义有的不澈底,于是就说本经是不了义的,因为本经是谈胜义有的。这是一边之谈,实则本经在胜义了义教中,说胜义为清净所缘进,只是讲通达空无自性,为真胜义谛,根本没有说到什么缘起因果法是胜义有的问题,所以本经是不是了义,与这毫无关系。

二释了义

了义对不了义说:说理澈底、明了、究竟、是了义;反之,是不了义。佛是一切智者,这话是了义的,因是澈底明了究竟之谈。说法人可得五种利益,这话是不了义的,因不是澈底明了究竟之谈。了不了义在大乘经中有各种说法不同:有说略说不了义,广说是了义;有说广说义多为不了义,略说义少是了义;有说理深是了义,理浅为不了义;有说理浅明白是了义,理深难懂为不了义;有说小乘法不了义,大乘法是了义;有说圣人所知的特殊境界是了义,常人所见的庸俗境界为不了义;有说小乘的四谛法为不了义,大乘的性空法是真了义;有说三德秘藏是了义,非三德秘藏即非了义。虽有多种的解说不同,然综合的看,不外下列两点:

一、约教显明不明白分了不了义,二、约理尽不尽分了不了义。实际此皆各说一边:如说一枝粉笔是由人工水土等做成的,这在教显方面是了义的了,但在理论方面并不怎么究竟,所以又成不了义了。又如宣说一切法无自性空,这在理论方面是了义的了,可是由于说得不怎么详细明白,所以在教显方面又成为不了义了!瑜伽学者,就教显分别了不了义,而以解深密经作衡量的标准。他说:教显明白是了义,如果依文取义,解说不明,不论理论说得圆不圆满都不得名为了义。所以他引本经说:“世尊于初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世尊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空性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稀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第一时中说的诸法有处相教,第二时中说的诸法无自相教,第三时中善巧分别有无自相教。善分别的,其义不可更作余解,是了义的,不善分别的,其义须作另一番解释,是不了义的。中观学者,约理尽不尽分别了不了义,而以无尽慧经作为衡量的标准。他说:理论说得究竟,就是了义的,假使理论不澈底,不论教显说得怎样明白易知,都是不了义的。所以他引无尽慧经说:“显示世俗者为不了义经,显示胜义者为了义经”。怎样是显示胜义?怎样是显示世俗?无尽慧经说:“以种种名言宣说我、有情,于无我中说为有我,此等名不了义经”。“若显示空、无相、无愿及无我等解脱门,此即名了义经”。一切法本来无我,而现在说有我、或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这自是不了义的。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我、无有情、无命者、养者等,就如一切法的本相,宣说他无我、无有情等,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等,这自然是了义的。般若经是显示空、无相、无愿等的真理的,所以般若经是了义的;深密经显示此理不澈底,所以是不了义的。其实,佛陀曲顺机宜,方便说法,有时为了使诸有情信解受持起见,于诸大乘经中,特别强调说这是究竟了义之教,如法华经、华严经等,无不说他是经中之王。然而究竟是不是了义,这得抉择他的内容方可予以判别断;但听了义之名,那是不可靠的。所谓抉择内容,就是考察经中所诠的意义,是不是合乎某一真理的定义:合即了义,不合即非了义。不以真理的定义,抉择他的内容,那就部部经都是了义,而没有不了义的经名了;如此,那还辨别什么了不了义呢?有说:辨别了不了义,不以经说为凭,因经中安立的了不了义之法,是多种不同的,所以必须根据诸大论师分辨抉择的了不了义,方能真实探得谁是了义,谁非了义。这是轻经重论的论调,其实不一定是如此的。因为,造论的论师,见解有浅深,抉择有差别,所分辨的了不了义,不见得就全是正确的!至于说论有严密的组织,一贯的条理,对经的抉择,详细明白,使研究论典者,易于通达经的意趣,这是真的;若说论所辨别的了不了义,就属可靠,那倒未必!佛所说的一切胜义了义之教,都是甚深难知难以理解通达的:如般若经、解深密经的胜义了义教,不特无智慧的读了不能得着他的要义,就是有智慧的读了也不能完全领悟他的意趣!那怎么办呢?这唯有向诸大论师所造的论典中去求理解:如读弥勒的瑜伽、中边等论,就可理解深密经中所说的胜义了义教;若读龙树的中观、智度等论,就可理解般若经中所说的胜义了义教。所以平常说的学经也要学论,其意就在于此。

三胜义了义

什么是胜义?什么是了义?这在前二段中已说得非常明白;现在再将胜义了义合起来,一谈他的深义。中观师说:胜义就是了义,了义就是胜义,没有胜义不是了义,也没有了义不是胜义的。瑜伽师说:了义是胜义的,不了义也有是胜义的,如一切法空,是诸法的胜义,但不是了义,因为教显简单,没有说得明白,必如本经详细的说明三性三无性,方是胜义了义。不过,中观师说的胜义是了义的这话,是有两种解释的:一、澈底义。了是完毕结束之意思,如事已做完毕,叫了,没做完毕,叫未了。诸法胜义谛,是空无我性,是澈底究竟之谈,不须再用其它的话加以转变解释,名胜义了义。如果还要引用其它的意义来加以解释说明,就不是究竟的胜义了义教了。二、决定义,了是明了决定的意思,如一加一是二,二加二是四,数目决定,明了无疑,名之为了。诸法胜义谛,以能成的正当理论,建立他是真正胜义,已经确定明了,这确定明了的胜义,既不为其它理论所驳倒,也不可转释为另一意义,所以是胜义了义。假使可以转释为一分空,一分不空,或全分不空,那就不得算为胜义了义教了!至瑜伽师说胜义是了义的这话,了是作明了解的。诸法胜义谛,从世俗名言上去显示他时,如果解释详细,说得明白,就是胜义了义;假使说得抽象,解释不明,那他虽是胜义,可不能说为了义。如诸法无自性的这话,本来是不错的,但你却不能如言执义的以为什么都是空无自性,必须要作另一种的意义去解释,也就是说要如解深密经的明了显示:遍计执是无自性的,依他、圆成是有自性的,而依他起上,遣除遍计执所显的空性,是清净圣智之所缘的。如是分别说明,方是究竟的胜义了义。

上面在解释经名中,曾说法的本身没有什么深密,深密是在众生的根机;现说了不了义,亦以众生的根机来显示,较为妥当无诤。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钝根听了不能领会,成不了义;利根听了当下悟解,就成为了义了。所以约钝根需要重行解释说,深密经是了义,般若经是不了义的;约利根不需重行解释说,般若经是了义,深密经是不了义的。然若唯就法说,不论是从胜义、空性或教显方面去看,深密经都是了义的。中观师从法上批评深密不了义,实是错误的;因本经也说空性,若此空性不算了义,要般若说的空性方是了义,那这空性实也不可说为了义,因还要约教显示,才能明白的。所以本经决不因空宗说他不了义,就是不了义,他自有他的伟大价值及在佛学上所占的崇高地位!研究佛学者,倘能从根机的利钝着眼,不唯在法上观察,就不会我说你所宗,或你说我所宗的圣典是不了义了!如更进一步把理尽教显统一起来,直探法的本义,就更不会有了不了义的诤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