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解深密经语体释 > 自序

解深密经语体释 自序

作者:演培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6:23 来源:本站原创

凡对整个佛法有所体认的学者,大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内容,有不同的三大思想体系的存在,就是古德的判教,也多有见于此的。近代我国的佛学者,其真能对全体佛法作有条理而系统的研究,发见大乘佛法三大思想理路,以自成统贯而不落前人窠臼者,在出家的大德中,不得不推尊我太虚大师及印顺导师。虚公大师从马鸣、龙树、无着的一贯大乘中,将大乘佛法,分为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的三大宗,而以真常先于性空的流出。印公导师从印度佛教思想流变的进展中,将大乘佛法,分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的三大系,而以性空先于真常的流出。二公对于性空、真常两大思想的谁先谁后,虽曾一度展开争辩,但三大思想体系的划分,大体是相同的。这与一分学者,否认印度佛教思想家系中,有真常唯心的一系存在,其看法是很不同的。他们站在妄识变现的立场上,观察真常唯心的显现诸法说,觉到与自己的思想、理论不合,于是就竭力的破斥他,说他是违背正法的妄谈。其实,说真常唯心的思想,多少有点离开佛法的正宗,不是佛法正常的开展,固然是可以的;但若根本否认这一思想的存在,那实在是不可以的。因为,从印度佛法思潮的递进方面去看,大乘佛法中,实有这一思想体系存在的。假使有人觉得他不合佛法的正义,尽可以起而抉择他、洗炼他、净化他,使他成为纯正的佛法,这才是道理,如果说是否认,老实不客气的说,那是否认不了的。解深密经,是唯识学的根本所依,在三大思想体系中,属于唯识的一系。

我国历来的佛学者,大都认为经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不论是小乘经,抑或是大乘经。因从这立场出发以观察一切佛法,所以就把一切佛法局限在如来住世的短短数十年的一时代中。如天台学者开口就说:“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东流一代时教”。判教,本为对整个佛法的浅深先后之辨别,因为佛陀说法,是有先后次第、浅深差别的。学者对于时教,如不予以抉择判别释,将对汪洋似的法海,不特无以知其涯畔,亦将先后失序,浅深倒置。所以我国大乘各派中,属于教下的数家,虽各自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以判教的方式,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彼此却是一样重视的。不过,我们应当知道:以时教判释一切佛法,并非我国古德所特创,印度空有二宗的学者,早就有了判教之谈了。如空宗所判的方便*轮与究竟*轮;有宗所判的先有、次空、后中道的三时。若再进一步的探讨,不特空有二宗的学者,有判教之说,在后期大乘经典,就屡多判教之谈了。“印度之佛教”一书中,举几部最明显的经说:“如法华之初令除粪,次教理家(指般若经等),后则付业。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并判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中)之三教。理趣经举三藏、般若、陀罗尼”。此外,如解深密经所判的我空法有、我法皆空、中道了义的三教。从佛法的思潮递进方面去看,法华等经的判教,是佛法的主流,解深密经的判教,是佛法的旁流。虽说是旁流,但在佛法思想的演进中,却占有极重要的一席。虚妄唯识系的判教说,完全是依于解深密经而论说的。关于他的三时教说,在经的无自性相品中,有极详尽的说明。就解深密经而言解深密经,初二时教是有上有容的不了义教,第三时教是无上无容的真了义教。欲知虚妄唯识者的判教如何,应从本经中去研求。因此,在解释三时教时,特别给予较详细的说明。

三性三无性,也是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讲唯识学而不明三性三无性义,那是不可思议的。以唯识而言唯识,我们知道,唯识是非空非有的中道了义教,但所谓中道,就是在三性上显的。其实,不但中道烛以三性显的,就是空有、真妄、染净、迷悟、生死流转、涅槃还灭,无一不可由三性来说明的。所以唯识学者,对于三性三性无性义,特别重视。空有二宗的诤论焦点,也就在对三性的不同说明。唯识者从世俗谛出发,认为假名安立的遍计执,固可说是空无自性的,但那自相安立的依他起,却不能说他空无而是实有的。至在依他起上,离去虚妄的遍计执,所显示出来的圆成实,也是因空所显而不空的。中观者不承认这种说法,以为世俗谛中一切唯假名,遍计执固无自性,依他起同样是无自性,胜义谛中毕竟皆空,没有一法是实有而不空的,根本否认有什么实有的圆成实的存在。于是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直到今天,两个阵营中的学者,似还没有妥协的余地。其实,空有是一贯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融贯他,融贯得当,自然是即空即有的空有无碍,融贯不当,虽自以为是空有圆融了,而实是空有隔别不融的。这在本经的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中,有详尽的说明,学者可于此中求之。

此外,在无自性相品中,还谈到三乘一究竟的问题;在心意识相品中,广谈心意识的问题;分别瑜伽品中,建立唯心无境之理;如来成所作事品中,详究如来镜智是否常住等。总之,举凡唯识学上的要义,在本经中,差不多都涉及到。唯识所依的六经,就译来我国者说,华严、楞伽、密严,是否不共他宗所依,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唯有此解深密经,我敢说,是唯识学不共他宗所依的一部最根本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爱好唯识者所必须研究的唯一宝典。学唯识学,不究解深密经,不能得唯识的心要。

最后,一谈本书的写成:民国三十年的夏天,笔者奉虚大师命,随侍印顺法师去合江法王寺创办法王学院。印公为该院最高导师,兼为研究班授解深密经一课,讲完无自性相品为止。时我虽担任教务一职,但亦每日恭听讲授。随职随记,得其大意而已。三十七年,笔者在上海玉佛寺,为该院的高级班讲解深密经,乃将过去所记的笔记,当时所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就成了本书。现在我要说明的,就是本书前四品的主要思想,都得自于印公,实不敢据为己所独创。后面的几品,则是由笔者一手所完成的。

四十一年春,来自由宝岛,偶与慈航法师谈及此书,当蒙出资倡议助印,继蒙李子宽、陈慧复二居士赞成,全力支持,始寄港付印。至于校印工作,则请老友续明法师负责。财施力施,功德无量!统此志谢!

民国四十二年一月十六日序于新竹灵隐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