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解深密经语体释 > 序品第一

解深密经语体释 序品第一

作者:演培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7:16 来源:本站原创

序品第一

本经的序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瑜伽论抉择分中,除本经的序品没有引进外,其余的七品完全被引用了的。唐译的序品,以十八圆满的报土,说明法会的缘起(摄论说这是百千大乘经的通序;佛地经也有)。谛译的解节经,说是化身如来在秽土说的,如该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但在他的解节经记里,又说佛是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世亲的佛地论解释佛地经的序品,举出三说不同:有说是变化身在变化土说;有说是受用身在受用土说;有说说法者唯一释迦,而听法者有行位不同,见有差别,解有浅深。疏说:“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诸说不同,矛盾冲突。而尤特别的,魏译本中,序品之前,还有“归命释迦牟尼佛”的一句,由此更可证序品的问题所在。不过,从各方面考察起来,可以作这样的说:略本深密经,是从瑜伽论录出流通的,前既没有序品,后也没有流通。弘扬者与翻译者,觉得没有序品不对,就给他按一通序:或说此处、彼处说,或说净土、秽土说,或说受用身、变化身说,因而彼此所说出入不同。有人不明于此,想以圆满报土说的序品,来推尊本经在圣典中的价值,是就未免太无谓了!本经确有他的崇高价值,读了本经就会知道,无庸以十八圆满的报土去显示他的殊胜!

解释经文,向以三科分判:初说一经的缘起,次说一经的宗义,末说流通的胜益。古人分判本经,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的二分判;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无等妙果’、‘依教奉行’的五分判。现以‘法会缘起’、‘解释深密’的两科,判释本经。法会缘起,等于序分;解释深密,等于正宗分。本经没有流通分,所以不另建立。经末尔时曼殊室利下,虽有依教奉行之说,但这是散在诸品中的,只可说是品中的奉行,不是一部的流通。余经有证信、发起二序,本经唯有证信而无发起;此到解释经文时自知,现在不多说了。

甲一法会缘起

乙一说闻时节

如是我闻:一时。

每一部经,总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信受奉行”为结束,这是什么道理?真谛七事记说:经首安立如是我闻,是为却除三疑;龙树智度论说:这是集经者遵佛所说而如此的。其实,这含有信智的意思在内。如是,是信顺态度的表示,一件事情,信得过,就说如是,信不过,就说不如是。佛法也是这样:能以纯洁无疵的心态,诚挚善意的信念,接受如来的教授教诫,名为如是;反之,即为不如是。如是还有无诤无染的意义,此指不离信顺的正智说的。正智是通达真理的利器,真理没有正智去作正确的认识,就要产生种种的诤论。世间学者,讲唯心,说唯物,你攻我伐,纠缠不清,推其原因,病在缺乏明晰的正智。信受,是信解受持;奉行,是闻思实践,这仍是信智。信与智二者,是听闻或研究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信如两手,智如双目;无手就不能取得佛法的珍宝,无目就不能行上佛法的正道。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亦即此意。如是,又可作所指讲,即指这部经。我闻,是集结人的自称。合起来说:谓这部解释甚深密教的经典,是我亲从佛前所听来的。一时,指说听这经的时间。不明白的指定年月日,由于各地的时间不同:如印度的正午十二时,不定是我国的正午十二时,我国的正午十二时,又未必是英美的正午十二时。近代天文学说:欧亚日中,非洲日出,美洲夜半,澳洲日没。因为时间不一,所以混称一时。实则,佛在世时,有时说这法,有时说那法;殆佛灭后,佛弟子们已模糊记不清了。如十万偈的大般若经,是佛成道后五年说的,这在经中有着明文记载;但其余的七部般若,究是何年何月说的,已无法记出,只好总说一时。古德解经,广释一时,无关弘旨,所以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乙二依正庄严

丙一净土庄严

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薄伽梵是说法的教主,其它经中或称佛,或佛薄伽梵并称。弘扬者解释经文,大都把他别为独立的一科,测疏就是判为说教正主的。从佛为一经之主说,应有他独立一科的地位。现在把他摄在依正庄严文里,是从文法的观点上讲的。‘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是显佛说法的道场;‘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等,示说法的道场庄严,都是一些修饰语、形容词。若把薄伽梵单独的立为一科,与下文分开来读,那‘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这话,就缺少名词或代名词的主格(或叫主辞),成为不完全的句子了!如说‘住大觉讲社读书’而不标明某甲某乙,这话就有了语病,因为人们可以问:是某甲在大觉讲社读书呢?还是某乙?同样的:是菩萨住大宫殿中呢?还是声闻?如不标明的话,人们会发生这样疑问的。现在把薄伽梵连接下文,读为‘薄伽梵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有了主辞,句子完整了,人们一读,就知是佛,不是声闻、菩萨,也就不会犯上述的毛病!

薄伽梵是印度话,佛地论说有六义:一、自在义:缠缚身心令不自在的,是烦恼、所知的二障,欲求身心的解放,唯有割断这两条铁索。佛以他的强有力的慧火,焚烧了那葛藤络索,不再受他缠缚,所以就得自由解放。二、炽盛义:世间最猛烈的火焰莫过太阳,他离人住的地球一万万五千二百万公里,仍可放出他的火和热,接近他的地方,更是溶化一切而不容固有的存在,所以说他是团炎热的火球。他虽是一团猛烈的炎聚,但当地球环绕着他运转时,他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佛是一切智者,他的炽然智火,常人虽不觉察,但他作用力量,却超过太阳千万亿倍,因为般若智火,不特能够烁破宇宙黑暗,窥见生命奥秘,且也能够焚烧固体的实物,消溶自性的执见。经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即是此意。佛证得了火聚似的般若,所以以炽盛义显示他。三、端严义;端是端庄,严是严饰,这是从相好上显示佛德的。世人求相貌美,只是在外表上加以庄严修饰,并不是真的自然美。具诸功德庄严的佛陀,眼如无云的秋空,面如净光的满月,口若日放的莲华,身似赤黄的金色。这一切福业感得的自然美,是任何修饰的美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是端严。四、名称义:人格高尚,行为端庄,为人胜过为己的,不求名而名自得。一般人不理解此,终日求名而名不称。俗说:“名副其实”,实是什么?即人格、行为、道德、学识是。没有内容的实,纵然博得一时的令誉,一旦被人识破,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佛是人格的完成者,具有自利利他的胜行,备有纯洁无疵的品德,所以名闻于万亿国中,誉满于三千界内。经说“名称普闻”,确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名称。五、吉祥义:凶横暴恶的魔罗,降灾消福的神魃,魑魅魍魉的鬼怪,残忍毒辣的妖仙,是世间不吉祥的物类,谁碰着了,谁就倒霉,谁接近了,谁就晦气!趋吉避凶的人类,大都是远离这些的。佛是悲智具足的圣者,见到人类的灾难,犹如自己的灾难,所以内具悲心、外现慈和的佛陀,是世间的最吉祥者,谁亲近他、忆念他、供养他,都得极大的利益,所以佛具吉祥。六、尊贵义:世间最可尊贵的,不是金刚宝、帝王位,而是要具如上五德,常常利益安乐有情的人,才够上称为至尊至贵!谁有这资格呢?唯佛与佛能之。所以佛是世间最尊贵的。

佛的功德无量,以德立号,名亦无量,为什么经首仅置薄伽梵名呢?以此能总摄诸德,余名不尔,所以不立。

薄伽梵是能说法者,大宫殿是说法处所。宫殿,是君主时代帝王所居的地方,如天子的居室叫宫,登堂叫殿。殿还含有尊敬的意思,像佛教寺庙供佛菩萨的地方,叫大雄殿、弥勒殿等。世间的宫殿,不论是王居或佛宇,都是依地建筑而极庄严的,同时也比一般房屋来得巍峨、雄伟、高大。佛住的宫殿,是依大宝华王众所建立的,是由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至大无外,所以叫大宫殿。大宝华王者,王是自在义,华是清净义,宝是尊贵义,大是殊胜义。世出世间,最殊胜、尊贵、清净、自在的,莫过于一念心,所以大宝华王,就是一朵心华。根据经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更可证知唯有心华才能成就净佛国土,唯有心华才能建立大宫宝殿,也唯有具足无量功德的心华,才能庄严众所建立的大宫宝殿。

心华建立的大宫宝殿,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亦即最极殊胜的光曜七宝所庄严的,所以能从殿中放出广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边世界藉这放射过去的广大光明,也就夺目似的明朗起来。庄严宫殿,不特是表面的修饰,就是每一角落、每一方所,无不以种种华文、雕刻、彩画、微妙间列的粉饰的,所以说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庄严周到的大宫殿,其周圆量有多大呢?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没有他的分齐,分齐没有,当然就无法以长短去测量他;所以说周圆无际其量难测。三界内的有情,对于住的地方,都生起为己所有的爱着,所谓境界爱,就是指此。佛陀断尽了一切爱缚,超过了三界所行,不再属于三界游履之处,所以住在众德庄严的大宫殿中,不会生起为我所有的执着。世间的依报,从他统一相上看,是有情异熟因所共感的,从各有主权上看,是每一有情的异熟识所自变的,不过同处相似,不相妨碍就是。诸佛的净土,是以出世的无分别智后的后所得智善根为因而生起的。出世的善根,有声闻、缘觉的善根,但最殊胜的是佛的善根,所以佛的净土,是以佛的胜出世间的无漏善根为生起因的。普通建屋,尤其近代建筑新式洋房,先绘一个图样,表明什么形相,然后才开始兴工建造。佛住的大宫殿,是以什么为他的体相的呢?最极自在佛无漏心为他的体相。疏说:“此即如来大圆净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净土种子因缘力故,于一切时遍一切处,不待作意任运变现众宝庄严受用佛土,与自受用身作所依止处”。世间每一国土,都有他的首都,座镇首都的,君主时代是帝王或叫天子,民主时代是总统或主席。众德庄严的大宫殿,是净佛国土的首都,为如来所居住的,所以说如来所都。国家不特由一领袖统摄着,必然还有很多翼从,辅助领袖推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项工作:君主制时,有首相及各部大臣;民主制时,有统帅及各部院长。佛为法王,来都集会助佛宣化的,有诸大菩萨,所以说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君主、主席,不是寡头的个人,而还有广大的群众的。佛主净土,不违世俗,所以有无量的天、龙等常所翼从。

天是四王以上的诸天众,净土有天人的存在,如法华经说的“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本业经说的“无色诸天来入会故,亦名天众”可知。龙是动物中鳞虫最长者,能与云致雨滋润万物。药叉是轻捷鬼,或翻暴恶、通健,亦名可畏,有地下、空中、天上的三类。健达缚,旧名干闼婆,译名寻香行,他经常的寻香以作乐的。阿素洛就是阿修罗,译名非天,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揭路荼,旧名迦楼那,就是金翅鸟;海龙王经,说是大身凤凰,以龙为食。紧捺洛,译名歌神,从能歌泳奏乐得名。有说是疑神,体如旁生,形状似人,面貌端正,顶有独角,人见生疑,不知是人、是鬼、是畜,所以名为疑神。牟呼洛伽,译名大腹行,就是蟒神。人非人等,有说八部鬼神,原本非人而现似人形来听正法;有说人即指人,非人即是八部鬼神。常所翼从,是说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常常的围绕着法王,听佛说法,受佛教化。摄论(梁译)说:“于净土中实无如此天龙等众,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杂类”可见超过三界所行的净土,是没有这些杂类的,为了庄严净土,佛才从他的净识中,变现天龙等众!生存在人间国土上的人类生命,是赖饮食以维持的,没有饮食的长养,生命随时会遭崩溃。佛净土中的菩萨、天龙等,是以什么任持生命使不断绝呢?法华经说以法喜禅悦二食为长养的,本经则说以广大法味所生喜乐而任持的。

身为一国之主的,负有全国人民安危祸福的重任,人民的苦乐,端视国主的所行所为。得一贤明领袖,推行全国仁政,是会给人民无量福利的。佛于净国土中,时作利益众生的大事,令诸众生得大快乐。义与利,通常有多种解释,现不一一叙说。烦恼缠垢,是染污心性的罪魁,劫夺功德的盗贼,障修善法的怨敌,不把他澈底摧毁,身心终不得宁静。净国土中的佛陀,是把一切烦恼缠垢,都究竟的蠲除了。蠲除烦恼是破坏,现作义利是建设,非破坏无以建设,非建设无以利生。如人民的革命,一面破坏,一面建设,其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世间的破坏与建设,都在物质方面,至于心理方面,毫无破坏、建设可言。魔是魔罗,含有捣乱性、侵犯性,阻碍人的善行,是他唯一能事,如果行者意志不坚,那他就来进攻你的心城,侵扰你的精神,使你废然而返。向来说有死、天、烦恼、五阴的四魔,实则,凡能障碍人的修学佛法,阻挠人的行其正行,都可名之为魔。悲智具足的勇猛佛陀,究竟的永离了众魔,所以佛的净国土中,也就不受魔的侵扰。如世间的一个强有力的国主,威德慑于四方,就无敌国敢来侵犯了。

佛住的华王宫殿,超过声闻、菩萨的庄严住处,而以如来妙饰庄严为所依处的,所以说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佛菩萨住的庄严净土,是以什么为游行的道路呢?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这有两说:在菩萨方面,大念慧行,就是闻思修的三慧,以此三慧,趣入净土,往还驰骋。在如来方面,大念是安住真如的无分别智,大慧是分别真俗的后所得智,二智都有造作净土的增上业用,名为大行,行于净土,说名游路。如现代化的国家,有铁路、公路、马路,为全国上下一致游履的道路一样。有了游履的道路,又以什么为所乘呢?无性摄论释说:“以乘止观游三慧路,往所趣国,胜诸声闻、独觉,菩萨所乘止观,故名为大”。如国家有了铁路、公路、马路,就有火车、汽车、马车为所乘了!有了游往净土的道路,必有通入净土的妙门,这就是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是通过义。门外是秽土,门内是净土,从秽土进入净土,必须通过三解脱门。遍计所执的诸法自性空,叫空;观这空性的三摩地,名空解脱门。依他缘起的一切法相不可得,叫无相;观这无相的三摩地,名无相解脱门。愿是希求,就是爱着后有的生命,观三界苦,不求未来人天果报,叫无愿;观这无愿的三摩地,名无愿解脱门。通过了三解脱门,即进入净妙国土,所以说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丙二法身庄严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净土是依,法身是正报;依报既是那样光明灿烂的无比庄严,正报庄严自也是无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微妙庄严的净法身,是法性显的一切为无为的功德所成就的。庄严,就是功德,所以下以功德解释经文。

是薄伽梵,指具功德的圣者;最清净觉,是显庄严的胜德。觉是觉悟,就所觉悟的诸法说,生灭有为的,确实见到他的四相迁流性,法性无为的,真实观到他的不生不灭性,是为清净觉境。就能觉悟的二智说,不含丝毫的染污性,不如俗人带着主观的有色眼镜,去体认客观的一切,他是如境怎样,就怎样认识的,是为清净觉智。能觉所觉,境智净妙说名最清净觉。

不二现行,是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所知,指所认识的客观物件。凡夫由于能知的薄弱,不能透过重重的蔽障,所以对所认识的客观对象,一向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二乘于所知境,虽在自己认识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可以清楚的认识一切,但超出了这范围,就又为障所障无所认识了。佛智圆明,于所知境,无不了了,所以是一向无障转的。

趣无相法,是无有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无相法,是清净真如,趣是人的意思。真如体性,不可说为有盯、无相。若说无相,他是有自相的,若说有相,他是以诸法无性为相的。这离有无相的清净真如,是由最胜清净智所趣入的,所以说趣无相法。有以无住涅槃为无相法的:凡夫住着生死有生死相,二乘乐住涅槃有涅槃相,悲智双运的佛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得无相法。

住于佛住,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是居处,有天住、梵住、佛住的四种。住于佛住,显佛不住余三住处。佛的住处,有说以无住涅槃为住,有说以空性大悲为住。其实,这是二而一的,因为,大悲即不住涅槃,性空即不住生死。佛在这样的住处中,不假藉任何功用,能尽未来际不休不息的利乐有情。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是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诸佛的平等功德性,是所依、意乐、作业三者。作业就利他说,凡证无上菩提的佛陀,没有不以利生为要务的,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此。意乐约大悲心说,凡具大悲心者,起心动念的意乐,都是为利乐有情的,没有是为自己利益作想的。此二是利他德。所依是诸佛共证的清净妙智,属自利德。诸佛的平等功德虽多,总以自利利他的二德,摄尽无遗。

到无障处,是修一切障对治功德。无障处,是自由解脱的地方,即涅槃。未达自由解脱境界前,于一切时中常修觉慧对治诸障──烦恼、所知的二障。修我空觉慧,对治烦恼障,修法空觉慧,对治所知障。二障灭尽,就到一切无障碍的涅槃境地了。

不可转法,是降伏外道功德。佛出世间转正*轮,摧破一切外道邪论。邪论外道,虽以种种方法,动摇佛的正法,但其结果,不特不能动转,且更暴露自己的缺点与空虚,屈膝在真理火炬之前。如外道的神我论,被佛的无我论,击得粉碎;外道的自性见,被佛的无性见,破无完肤。邪论扑灭,法灯高悬,就能照破宇宙的黑暗,指示人生的迷津了。

所行无碍,是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佛虽超出世间,然为利益众生,仍示生于世间。世间有诸阻碍法的,如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凡夫少有不为所动及为所碍的,而世尊却洞见他如幻如化,虽日在世间八法中行,但决不为八法所碍,所以说所行无碍。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是安立正法功德。所安立是对能安立说的:能安立者,是成等正觉的佛陀;所安立的,是清净无垢的正法。清净正法,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甚深奥妙,非诸愚痴顽夫所能了解,所以说不可思议。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是授记功德。三世中曾转、当转、正转是怎么样的事,佛以他的普遍觉智,历游在这三世平等法性,,无不亲亲切切的分明了知,记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是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一切世界,总摄秽土净土。佛以受用身,普遍的流入净土世界,化度地上的诸大菩萨;以变化身,普遍的流入秽土世界,随类化度六凡有情。地上圣者,地前凡夫,由佛的示现身相而得解脱。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是断疑功德。世出世间的诸法,如有一法不能决了,就为这法滞碍不得通过,发生种种疑窦。自己不了,怎能决断他疑?佛是得了决定智的,所以于一切法善能决了,无有疑滞。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是令入种种行功德。一切行,就是三乘圣者所修的差别行门。佛于一切行成就大觉,随所化众生,应以声闻行得度者,令入声闻行而修正法,应以缘觉行得度者,令入缘觉行而修正法,应以菩萨行得度者,令入菩萨行而修正法。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是当来法身妙智功德。一个众生未来生不生起善法,就看他过去种未种善根;过去那怕只是种过微少善根,未来世中一遇善缘,就可生起善法。佛世时有一乞人请求入道,佛以法智观察他过去在定光佛时,曾起过一念念佛的善根,就允其所请,为其说法,令证初果。所以佛成就了于法无有疑惑的法智。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有情的根机不一,理解力浅深不同,佛随他们的差别,示现种种的身相,因为所现身相,不是由虚妄分别现起的,所以不可分别。再就有情方面说,各个有情所见的是怎样就是怎样,分别不出佛身有什么不同,所以说不可分别。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调伏有情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可分别有情的根性,刚强难化的,用折伏的方法调伏他,柔和易度的,用摄受的方法调伏他,如是调伏各各有情,无不恰到好处!诸佛证得了这调伏有情的妙智,而菩萨尚未证得,所以这就成了一切菩萨正所求得的智慧了。在求这智慧的过程中,要发起勇猛加行,然后才能渐次的证得。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是平等法身波罗密多成满功德。无二,是佛的法身,法身普遍一味,所以是平等的。依这平等法身,一切波罗密多,就得究竟圆满。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就是证得平等法身。法身遍满虚空,以此为住,所以是住胜彼岸。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凡所现身,是随众生的胜解差别,示现佛身的不同;不相间杂,是随众生的胜解不同,示现种种的佛土,相摄相融。现起了的种种佛土,以殊胜解无不了知,所以说如来妙智解脱究竟。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中待边立,边因中有,离中无边,离边无中,一切世界以何为中心呢?诸方边际在什么地方呢?中心点没有,边际不可得,所以世界是无中无边。诸佛证得法性、变化、受用的三身,遍满于无中、边的平等佛地,所以三身也就无中、无边、无有分限的了。

极于法界,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最极清净的法界,名为极于法界。诸佛证得清净法界,就从其中“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由此法界住故,即于当来世能现利益”。

尽虚空性,是无尽功德。佛陀悲智的无穷无尽,就如虚空无尽无灭的一般,所以佛尽虚空性的遍作众生的诸饶益事,无有休息之期。

穷未来际,是究竟功德。佛的一切功德,穷未来际都没有间断的,所以所化的有情,也永远的没有穷尽。亲光论师合后二功德为一而作这样的说道:“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

乙三贤圣共集

丙一大声闻众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慧、抉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己善奉行如来圣教。

每一法会成立,必集多种因缘而成,如说法的教主,听法的信众,以及建立法会的道场等。道场与教主已如上述,现说听法的信众,分为声闻、菩萨的两类:声闻是小乘圣者,菩萨是大乘圣者。此外还有无量的贤众,所以此文科为贤圣共集。

与是共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处、一时、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名为共。无量是显数目的众多。大为数、量、胜的三义:从听法的声闻数目不可计说,是为数大;从听法的声闻质量不可测说,是为量大;从听法的声闻有回小向大的胜德说,是为胜大。佛在七宝庄严的净土中宣说法要,是与这些大声闻众俱会在一处的。

烦恼是()悷的,妄想是活跃的,具有烦恼妄想的世间有情,其性刚强难伏。断除烦恼妄想的出世声闻,其心调柔,不论什么违逆境界,都激不动他的心弦,其心静得如无波的止水一样,所以说一切调顺。

从佛等视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不过,真正的佛子,要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诸大声闻,随佛出家,闻法得道,是佛真子,所以说皆是佛子。

心有贪爱的缠缚,就不得自由,如以生命为所爱的对象,为了扩张、发展、充实、保护自己的生命,于是就为生命所系,不得解脱。诸大声闻,割断世间一切爱索,所以心得极善解脱。

慧有无明的蒙蔽,就不了诸法,如诸行是无常的,不能了知其无常,诸法是无我的,不能通达其无我。诸声闻众,击破了蒙蔽真理的无明,认识了世相的一切,所以慧得极善解脱。

戒是行为的基础,学佛的根本,没有戒谈不上学佛,也谈不上修行;即或有戒,如不清净,那也不行。以解脱为目的的声闻弟子,对于别解脱戒,是全分守持,严防毁犯的。善清净,是说不但根本戒清净无犯,就是小小戒也不破坏的,所以戒得极善清净。其实,证得四不坏信的初果圣者,就任运不再犯戒了,何况证得极果的罗汉?其戒善清净,可说是不成问题的。

诸大声闻,虽已识透世情,放弃欲乐,但在未灰身泯智前,生命体上总得求一种乐趣的慰藉,这就是时刻以求的法乐。法是万有的真理,凡有理智者,莫不以求真为志,得一分真理,就增一分乐趣,所以他们专以求法为无上的乐趣。

大声闻乐,是佛的常随众,佛在一代时教中所说的种种教法,他们都曾听闻,所以说多闻。多闻的圣者,于所闻的义理,不如常人一般的闻此而忘彼,听后而失前,而是于每一义理都能保持不忘的,所以说闻持。但凭记取是还不够的,必须还要时刻的温习,使所听闻的文义,坚住不失才行;不然,不论记忆力是如何的强,久了必然是要忘失的,所以说其闻积集。

理智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思一念,都与无智者不同的。愚夫心里所思的是致富、得名、以及欲乐的妄想;口里所说的是货利、绮语、以及种种的戏论;身体所行的,是为实现心里所想而活动着的。沐浴在理智生活中的圣者,由于明智的指导,心里所想的是怎样的解放身心,如何的摆脱牢笼;口里所说的是怎样的解脱生死,如何的消灭烦恼;身体所行的是清净的戒善,无染的梵行。所以说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凡夫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没有出世圣者的究竟智慧,如下说的几种殊胜的妙慧,就不是世间凡夫所有的:一、佛说的法、毗奈耶,圣者听了,很迅速的当下就能契入其中的奥义,是为捷慧。二、聪敏的颜回,闻一以知十,世人就说他是智者了,殊不知出世的圣者,契入一义时,立刻的就能从一义中悟入无量义,是为速慧。三、闻一以知十的士夫,所知的只是世间的一些浅显道理,悟入无量义的圣者,却能深切的了知出世的奥义妙理,所以说名利慧。四、世间学者的智慧,所认识的只是世间的现象,所探讨的只是世间的真理,一切一切,都是在世间法上转。出世圣者的智慧,是以超出生死、跳出世间为目的的,所以说名出慧。五、以殊胜妙慧,抉择了知出世的诸离欲法,是为胜抉择慧。六、以广大慧,问答抉择无穷妙义,是为大慧。七、能够善巧通达无量无边的所行境界,名为广慧。八、其慧最高,无有可以与之相等的,名无等慧。慧宝成就,有说是别立的第九慧,有说是完成了上面的八慧,名为慧宝成就。以后说为当。若说是第九慧,应如智论名为宝慧,不得说为慧宝。

三明是:宿住随念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三明亦即是六通中的三通,是约通的殊胜作用,说名为明的。二者的差别:唯知过去的宿命事,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若知过去因缘行业,名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明。唯知死此生彼的死生事,名为死生智证通;如更了知生死的行业因缘会遇时,果报不失,就名死生智证通明了。唯知结使穷尽,不知更生不生,是漏尽智证通;若更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就名漏尽智证通明了。本经听法的大声闻众,具有这三明,所以说具足三明。

修色界四静虑而得成就的行者,由于定中有极殊胜的喜乐、安乐、舍乐,身心感到无上的快乐,所以说逮得一切现法乐住。婆沙论说四静虑的乐住,是乐受及轻安的二种,虽第四静虑没有乐受,但轻安的势用,胜前乐受的。至于近分及无色定,不特没有受乐,轻安乐也是很轻微的。

阿罗汉义译应供,是堪受人天供养的意思。他断尽了烦恼,内心清净无染,谁供养他,谁就得福,所以说大净福田。

威仪,是四威仪;寂静,是不躁动。常人的一切行为动作,是轻浮妄举的,所以动止不安详,威仪不寂静。圣者诸根调和,举动温文,所以威仪寂静,如法如律。圆满是无缺的意思,即四威仪都具足,假使行有威仪,坐无威仪,坐有威仪,卧无威仪,或表面上似现威仪,而实质上没有威仪,就不名为圆满了。

大忍,就是忍辱。自然的缺憾,人事的打击,一切能忍,是为大忍。人事打击的忍受,这是重要的一环;因为生存世间,是不能离群索居的,居在群众中,就不免要发生大事问题,如果不忍,即会感到处处苦痛、人人是敌了。假使能忍,不特没有怨怼,而且与任何人都可同处共住了!柔和,是无愤,不暴躁,不论何人,都以宽弘大量的态度对待他,决不陷害有情,使他吃苦。声闻圣者,对此成就无减,所以说大忍柔和成就无减。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如文可知。

丙二大菩萨众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声闻众已经说过,现在说菩萨众。无量无边的菩萨众,有的是住本土的,有的是从不同佛土来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义译为觉有情。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略说,义译为大有情。发大菩提心,求大菩提果,而行大菩提行的众生,叫菩萨摩诃萨。现以十义解释大菩萨的意思如下:

一、精进大:萨埵,含有热情奔放、刚毅不拔、勇猛无畏的精神。救济有情出离生死,没有火一般的热情,铁一般的毅力,是不能安住在大乘中,救度有情的。同时,自己的趣求无上菩提,也要有刚毅不拔的勇气,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然,无上菩提是无由证得的。深密法会中的诸大菩萨,都是具备了精进力而行二利行的,所以说皆住大乘。

二、因大:佛果,是菩萨行者所求证的,但在未证得之先,必需要以大乘法为所游履,然后方能实现。所谓游大乘法,就是有漏的闻思修慧,无漏的无分别慧,由此诸慧渐次游履十地的行程,最后即得证无上果,所以名为因大。

三、所缘大:菩萨发心,以众生为所缘,因观众生受苦,才发菩提心的。众生无边,与我有恩者有之,与我有怨者有之。普通人恩怨分明,见有恩于我的在受苦,就想法救济他,见有怨于我的在受苦,不特不去救拔他,而且希望他苦痛越多越好,菩萨不然,他观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只要他们有苦,不分什么恩怨的一律平等的普遍,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所以说所缘大。

四、时大:无上菩提的证得,在行程上要经过五百由旬,在时间上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与二乘的短时证果,相差得太远了,所以说时大。时,在印度,有长短二时:长时叫劫波,短时叫刹那。劫波译名分别,是分分差别的意思。时劫属有为法摄,有为法的生灭,就是在时劫迁化中分别的。无为法没有生灭相,不能分别他这时怎样,那时怎样,所以名不分别。种种分别,是能分别心,以分别不分别为所缘境而得名的。菩萨行者,如有时劫观念,感到时间久远,就要生退悔心,弃菩萨行了!菩萨摩诃萨,断了劫非劫的分别,不分别时间的久暂,而在三无数劫中行菩萨行,不知不觉间一天过去了,感到时间非常短促;懒惰懈怠的,不说一天的时间觉得很长,就是晚上一二小时的自修,也感到不容易混过。修行也是这样:懈怠的人,虽极少修,认为时间已长,勤勇的人,无量劫中,不断修习,好像只是一刹那顷。可见时间的长短,不在时间的本身,而在人的分别,人以为长就长,以为不长就不长了!

五、无染大:菩萨行者,虽为众生忙,但不忘自己,自己内心中的魔怨仇敌,时时挥起智慧利剑,与之极力格斗,终以摧破扰乱身心的魔怨,降伏侵犯自由的仇敌为目的,所以说摧伏一切众魔怨敌。魔怨虽多,主要是烦恼杂染,无始来我人受这怨敌侵犯而遭遇到的痛苦,真是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每当我人求身心解放时,他总是在捣乱、阻挠,使你不得实现!菩萨以其大悲大智大雄的力量,克服了他们的侵扰,所以身心得到清净无染。

六、作意大:向佛道前进的菩萨,中途最怕的是小乘思想的袭击,一旦小乘思想侵入菩萨的心弦,就很容易退大入小了!但一个真正慈济有情的菩萨,他的菩提愿的堤防,是筑得异常坚固的,小乘思想很不容易袭入。所谓小乘思想:在生死边,观无常苦的过失,在涅槃边,观寂静乐的功德。菩萨思想:在利他方面,观有情苦,而思以求济,在利自方面,观生死苦,而思以解脱。深密会上的诸大菩萨,上求下化的思想,已深深的印入脑海,所以能够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意乐。

七、住持大:有情五蕴身的住世,是赖饮食支持的,没有饮食滋养,即无法生存。菩萨五分法身的不断,是以大乘的广大法味所生的喜乐为食,而得相续不断的,所以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法华经说的“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亦即此意。

八、清净大:清净是无染的意思,现约超五怖畏,说名清净。怖畏,不是人人有的,三业不净者才有,因为发觉了自己的三业不净,种种怖畏就生起来了。本经略说五种:一、畏生命的不能长久住世,因为做了不好的事,随时有生命解决的危险!二、畏恶名的播入社会各阶层,影响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三、畏死时的众苦交逼,因为生前作了诸恶,临命终时,死不得死,活不得活,恶境现前,众苦煎迫,于是就恐怖得不得了了!四、畏恶趣痛苦的难受,造了恶趣的业,必然感受恶趣的果;恶趣的痛苦,不说身受要感到恐怖,就是吾人见了城隍庙里的刀山剑树的情景,也会感到毛骨耸然的!五、畏群众的唾弃,一个作恶多端者,必然要受群众的离弃!但是作恶者,必是活动者,一个活动惯了的人,忽受群众的唾弃,不能与群众发生关系,这是多么的痛苦、难受?所以怖畏得不得了!证得清净喜乐的菩萨,不做不名誉的事,不作三恶趣的业,当然就超脱如上所说的五种怖畏了,所以说超五怖畏。

九、证得大: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的诸大菩萨,都是登地以上而证不退的菩萨,非地前及未证不退的菩萨可比,所以说证得大。这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证得不退转地。不退转,地波罗密多品有详细的解说,现在不繁述了。

十、作业大:菩萨的唯一业务,是度众生,内有老病死苦的逼恼,外有一切灾横的压迫;菩萨慈悲,雨大法雨,遍息一切众生一切内外的灾横事,所以说业大。

上面以十大配释经文的十句;而佛地经论里,复以十地、十度、十愿的次第,解释这十句经文,文繁义广,此不详述。

从种种佛土来会的无量菩萨,各有他的德号,但为避免文繁,只能列出几个上首的菩萨,其余的就只好从略了。上首菩萨,经中列出十位,其名义如下诸品中,一一随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