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总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总说

作者:倓虚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3:49 来源:本站原创

此经、以法相譬喻为名称。以法即无法为实体。以无着住为宗旨。以离名相为力用。以熟酥喻为教相。凡讲一切经、必先出名称、以假名能诠实体故。体后必先明宗旨、以宗旨能趣实体故。宗后必须辨力用、以力用能修因克果、果上行因故。用后又须判教相、以教有权实之分故。此五重玄义、不可不知也。所谓玄义者、由玄门入妙理之谓也。云何名玄、谓了不可得。故经云、我于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者、是谓之玄也。云何名妙、谓不可思议。故经云、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者、是谓之妙也。佛说一大藏教、无非谈玄论妙而已。盖人之心、有五重之分、一粗心、二细心、三微心、四玄心、五妙心。粗细二心、为六道轮回之种子。微玄二心、为三贤菩萨、四果圣人之真因。唯一妙心、乃为成佛之本因。佛说此般若经。以微玄二心为方便、引入妙心为本怀。故扫三心、非四相、为菩提心之要务。所谓三心者、过去心已去、现在心不住、未来心未到、三者皆非实有、纯是偏计妄执、故须扫之。所谓四相者、我相、人相、由相待假而立、众生相、由因成假而立、寿者相、由相续假而立、四者纯由三假而立、本非真实、故应非之。三心代表一切妄心、故扫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四相内摄诸相、及俱生我法二执、非之即成不可思议之妙心。所谓破处即是显处。若不扫此妄心、何处觅得真心。若不非此四相、何处寻求实相。思之思之。而一卷般若经之正义得矣。兹将五重玄义、述之于左。

一释经题。此经以法喻为名。金刚者、譬喻也。其体坚固、譬实相般若、喻永无变坏之义。其用锋利、譬观照般若、喻能看破我法二执之义。其相光明、譬文字般若、喻由文字、能明诸法性空之义。若明文字性空、则我法二执无住脚之处、若破我法二执、则法怯皆成实相。此坚利名三者之义、唯一般若耳。般若、梵语之法相、译言妙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之略称、为十法界之圆理。能观此理者、即是开佛知见之真修、超九法界中巨细众苦之海、到彼佛界中安乐之岸。梵语波罗密、属法相兼喻、华言到彼岸也。此七字为此经之别名。别名者、专用之名也。经之一字、为通名、凡佛所说皆名为经。梵语谓之修多罗、含义甚多、今但译之曰经。经者常也、谓经常之道。又经者径也、为修行成佛之路径也。

二显经体。此经以法即无法为实体。所谓法者、乃十法界之一切心法、色法、及诠解般若所立之名相也。所谓法即无法者、以诸法性空故。云何诸法性空、以诸法皆属因缘所生、缘生者、无自体性、故曰性空。或问、既曰性空、云何为此经之实体。答曰、善哉是问。须知一落言诠、即成偏见。何以故、以执一、而必舍一故。若执其法、为实体者、则必舍无法之非体。若执无法、为实体者、则必舍其法之非体。岂知但执其一者、皆非实体也、故强言之、以法即无法、为实体也。再强以往返俱言、法则无法、无法即法、亦似近于实体耳。或曰、云何强言之、又似近于实体耶。答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言实体者、皆是曲引旁征、言外思义、以显实体、而言语思想、所不能及。故曰、不可思议。又曰、开口便错、举念即乖、必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得实体现前。是以必须净心、方识净心、一落言思、即成过谤。故曰、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方能会到实体。何以故、若说有法、即是增益之过。若说无法、即是减损之过。若说亦有亦无法、即是相违之过。若说非有非无法、即是戏论之过。虽将四句之过、改辩百句、亦认为非、亦属谤法。故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何以故、法以因缘说故。若有四种成就利益之因绿、(亦名四悉檀)、说有亦可、说无亦可、说亦有亦无、乃至非有非无、皆无不可。所谓成就四种利益因缘者。一者世界、为成就欢喜益。二者为人、为成就生善益。三者能治。为成就破恶益。四者第一义、为成就入理益。若非成就、此四种因缘、便无可说之余地。在不可说处、讨得个消息、方是般若经之实体也。

三明经宗。此经以无着住为宗旨。宗旨者、趣向之义、趣向之含义有二、有能趣之智、与所趣之境。此经既然以法即无法为体、此体即所趣之境。至若能趣之智、当然以不住一切法为宗。略言之、故曰、无着住为宗也。故经中略释无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又广释历明无住云、不入声色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云云。所谓不入者、即不住之义、非避之之谓。乃在明了诸法性空、不起沾染、为能观智、自能达到般若实体。故以无住之智、为能宗之旨。四辨经用。此经以离相为力用。力用有二。一者、由因克果之力用。二者、果上行因之力用。所谓力用者、乃能力、威力、作用、受用也。能力作用、多属于因。威力受用、多属于果。所谓离相者、非泯灭一切法之谓、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故经中略释离相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乃至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由因克果、唯凭化度众生、以众生为体性、能去分别之相。用四摄法行法忍力、而得解脱。合于无住、共趣般若实体。成就三德秘藏也。

五判经之教相。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结集为经、共有五时八教之分。五时者。所谓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八教者。分二种四教。一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者、谓教化之仪轨、如医病之药方。一顿教、示以顿超直入之方、二渐教、由浅入深、三秘密教、一会闻法、互不相知、四不定教、说大乘法、领会小乘、说小乘法、领会大乘、以领会不定故、故名不定教。化法四教者。谓教化之实法、如医病之药味。一三藏教、以小乘钝根、我执坚固、及执我所、谓为实有。乃就经律论三藏而立教、故说生灭四谛。二通教、通前藏教、为小乘之利根、通后别圆二教、为大乘之初门、乃说无生四谛。三别教、与前藏通二教不同。与后圆教亦不同。乃分别种种次第、发明十法界之因果、故说无量四谛。四圆教、将藏通别三种权教、融成一实教、无欠无余、圆融无碍、故说无作四谛。所谓判教者。乃判别一经之教义、属于何时何教者也。此金刚般若经、乃佛第四时所说、属于化仪、渐教中之渐后。渐后之说、带二权说一实、比第二时渐初、阿含经之藏教、纯权无实者、固为高出其上。比第三时渐中、方等经内之藏通别圆、三权一实教较深。以去藏教之权、留通别二教之权、作般若中、入圆教实理之前方便。故曰带二权说一实也。此经之教义高深、唯次于华严、法华、涅槃。以华严唯带别教一权、谓之一权一实。而法华、涅槃、无权巧方便、乃纯实无权。故曰、次于此三经也。以五味判教、为第四时之熟酥味也。

此经、有九种译本。今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亦称后秦。标其姓者、所以别符氏之前秦、乞伏氏之西秦也。三藏者、法师之尊称、因深明经律论三藏之义理、译成华文、以利益此方人民、故称三藏、彰其智得也。法师者、为世人之法则模范、能导世人、脱离苦海、同登彼岸、故名法师也。鸠摩罗什、乃法师之姓名。译华言曰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也。其父、名鸠摩罗炎。原印度人、游龟兹国、国王慕其道高学博、因以妹妻之、生法师。详见本传不赘。

本经讲义中所指若干分者。以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标准。称序正流通三大分者。乃依道安大师之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