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作者:倓虚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33:35 来源:本站原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一分、为序分。而第一节、为序分中之通序。乃集经人、承佛遗嘱、凡佛所说之经、通照此仪式序起。故曰通序。盖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我阿难、亲从佛口所闻。一时间师资道合、机教相扣。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祇陀太子舍树给孤长者施园)共与大比丘僧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在座。古德解此、称为六种成就。如是谓信成就。我闻谓闻成就。一时谓时成就。佛者谓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谓处成就。与大比丘众等、谓众成就。如是为信成就者。以佛如是说、阿难如是述、教人如是信、即信此如是而已。何以故。佛说法四十九年、唯令众生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如是为究竟耳。如是二字、虽属偏计之言、而能使人顾名思义、有必信之可能。何以故、有事理可凭故。盖如者、乃事理性相之都称。故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如中本具之一切事理名相、其大纲有十。所谓十者、曰、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也。虽有此十法分别、皆从无分别之如中而来。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十大纲领、乃世俗所承认之名实、无一不从如中来者、故如来为佛号之通称。如是信解修证、一法即是十法、十法即趣一法。若缺一法、而十法皆不成就。何以故、以离相无性故、离性无体故、乃至离因缘无果报故。纵经屑微事理名相、而必成天然之本末。此十法显然非一、而俾人悟之、竟成非异、终归于不即不离、故谓之究竟平等、不可思议、皆如是也。以如无异相故。如是推穷、必能断疑生信、俾人人种成佛之因、是其本旨、故曰信成就也。此一卷经、展转审问详说、无非发挥如是而已。我闻、为闻成就者。闻有能闻所闻之义。所闻者、乃佛亲证现量境、亲见而说如实之法。不同世界哲学之研究、格致之化验、文学之编辑也。能闻者、乃尊者、以修多生之闻慧、接受无遗。如法如说、令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皆闻佛法、利益均沾。故曰闻成就也。一时、为时成就者。印度彼时、列国不能统一、无历可遵、又天龙八部鬼神、各界时间不同、无所适从。此一时、乃师资道合、机教相扣、不失其时。故曰时成就也。佛为说法主成就者。乃指释迦牟尼佛而言。佛者、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界众生、因闻佛所说之法觉悟、依教奉行者、皆已离苦得乐。共尊为天人之师。故曰说法主成就也。又释迦牟尼者、梵音也。译华言曰、能仁寂默。能仁者、谓感而遂通。寂默者、谓寂然不动。在舍卫国等、为处成就者、谓一成就、永远成就。佛说法之处、大有因缘所在、岂偶然哉。虽佛不说法时、而天龙八部、亦时时护持、如佛塔庙。若天台智者大师、证初旋陀罗尼时、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足证非虚。凡见凡境、圣见圣境、妙境难量、故曰处成就也。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者、乃如来示现之正因缘。以前之五种成就、皆为成就此一种也。佛有四众弟子、一发起当机众、如此经须菩提等。二常随众、如迦叶波等。三影响众、如法身大士、及天龙八部等。四结缘众、如薄福众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专表常随众之人数。迦叶波弟兄三人、师资共一千人。舍利弗、及目犍连、师资共二百人。耶舍长者子、师资共五十人。略去鹿园五比丘、谅都在座。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一节文、为序分中之别序。别序者、述此经之特别因缘、与他经不同之故也。凡佛说法、必以因缘成热方说。此经法会所起、因佛食时、着衣持钵乞食还等。方引起须菩提尊者、发明心地。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时者、谓佛敷座而坐之时。长老、谓德腊俱高、为僧众之长老者也。须菩提、华言空生、为佛弟子。于常随众中、随佛二十余年。今在大众之中、一眼觑透、佛之本怀。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具请法之仪式。乃对佛言道、希有世尊。此一句赞言、是一经发起之本。如来之本怀、唯欲众生共成佛道。自成道说华严经、度脱大成善根成熟者虽广。唯小乘根性、于此法会、不见不闻、若聋若哑。佛本同体悲心、不弃小根、至鹿苑、度憍陈如、五比丘等、说阿含经、生灭四谛法门、俯就众生、纯权无实。诸弟子等、以出世禅定、多证阿罗汉道。经十二年之久、始说方等经、俾其回小向大、对三权教、说一实教、四教并谈。八年之久、方说般若经、付嘱诸弟子、转教菩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诸弟子等、不知利人、即是自利。故时有退习者、而如来随时俯就之婆心、无人领会。突有须菩提、机绿成熟、在佛穿衣吃饭、出入往还之间、一眼觑破、佛家大怯、原来如是、岂有些许外事、众生自扰扰耳。遂赞曰希有世尊、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不过转转教化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净信如是而已。若善男子善女人、体佛本怀、发菩提心者、应用何法、常住不退。一旦退习、应用何法、降伏退心。佛俯就众生、三十余年之

久、未得畅其本怀。今得须菩提、一言道出、欣慰之至。故赞许之、曰、善哉善哉、意谓善知我心、善于请问、乃善之尤善者也。遂呼之曰、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此闻其知心之言、故重述而深许之曰、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正许其问端、就端开示之际、被须菩提应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一言隔断。故佛又重告须菩提云云。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先略答、第二问题、降伏退心、须要脱离分别诸相。诸相虽多、总不出十二类众生、赅括已尽。故告须菩提、与发心诸菩萨、及大道心多胜行菩萨、曰、应如是降伏其退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由妄想而成。按楞严经、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如鱼鸟龟蛇之类、因飞沈乱想、和合气成。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如人畜龙仙之类、因横竖乱想、爱情滋染而有。若湿生者、湿因合感、如含蠢蠕动之类、乃翻覆乱想所成。若化生者、化以离应、如转蜕飞行之类、此属新故乱想所成。若有色者、休咎精明、有色之可见者、乃精耀乱想所成。若无色者、空散消沉、无色之可见者、乃阴隐妄想所成。若有想者、神鬼精灵、乃罔象虚无妄想所成。若无想者、精神化为土木、为枯槁妄想所成。若非有想者、如蒲芦等、异质相成、因合妄而有。若非无想者、如土枭等、负块为儿、子成父母俱遭其食、此因怨害妄想而有。略去非有色非无色二类、类推可知。总属妄想非实、故须离此诸相、度化一切众生、无非令其明了如是而已。涅槃者、译灭度、义谓灭尽妄想、度脱诸相。无余者、乃为灭度妄想诸相、无余也。总而言之、我既发菩提心、我应使一切众生、入无余之灭度中。虽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乃分内之事。以真谛审之、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有所度之众生、即属人相。能度之菩萨、即属我相。人我之别、即属众生相。以此我人众生成常见、即属寿者相。若有四相、不能解脱、根本上即非发菩提心之菩萨、则不足论其退矣。是故欲降退心、先须解脱一切众生、种种分别之相。此第三分、乃如来略答降心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答第一问、应以何法、能常住菩提心。复次者、又次答之义。佛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既发菩提心、应行菩提道。菩提者、佛果也、菩萨道者、佛因也、以因方能克果。菩萨者、具自觉、觉他之义。所行菩萨道者、乃六道万行是。法者、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自觉者、乃觉悟非六度不能度脱六蔽。度六蔽者、一布施、度悭贪之蔽。二持戒、度污染之蔽。三忍辱、度瞋患之蔽。四精进、度懈怠之蔽。五禅定、度散乱之蔽。六智慧、度愚痴之蔽。此六蔽由六尘所生、若住一尘、则六蔽丛生。故曰、菩萨于六尘之相、应无所住、行于六度布施。若欲度六蔽、复住六尘之相、则反助六蔽之因、如水灌漏雨卮永无平满之时。故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耳提面命、不住于相。又征起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继恐听者、等诸泛言、不知注意。遂乎尊者而告之曰、其不可思量之福德、于汝心意之中、以为如何。汝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答言本不可思量、故曰、不也世尊。又曰、岂只东方一边之虚空、不可思量而已哉、乃如十方之虚空、亦皆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复如是十方虚空之不可思量也。既知无住布施、有如是之福德。则菩萨欲菩提心常住、无有别法。但应如是所教、无住之法、而住之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文佛已略言、降心须离相、不降而自降。住心须无住、不住而自住。但不知当机与大众、能否究竟领会、故测验之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意谓可以现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为见究竟之如来不。须菩提、虽领离相之义、而未究竟、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谓不可以现在之丈六身、三十二相、为见究竟之如来。又自解释曰、何以故、如来所说之身相、乃指究竟之清净法身、诸法实相而言。非谓此应化之丈六身、比丘相也。如来闻其所答、虽非究竟、已有入处、欲导其深入、故先纵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固也。但无此身相、及亦有亦无、乃至非有非无、种种诸相、亦须非之、离之、即是亲见清净法身、诸法实相之如来也。佛有三身、以法身为究竟。法身乃一切众生本具之性理、名毗卢遮那佛者是。若众生发菩提心、由因克果、谓之圆满报身、乃华严会上、名卢舍那佛者是。再以果上行因、全体起用、应机化导者、谓之百千万亿应化身、乃中印度、大权示现之释迦牟尼佛者是。毗卢遮那、译华言、曰遍照一切处。义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卢舍那、译华言、曰净满。义谓清净圆满、无复染污。释迦牟尼、译华言、曰能仁寂默。义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既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致须菩提疑问。遂启世尊、曰、信如是也、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现在之言说、及将来流通之章句、能生起实在之信心不。佛晓之曰、莫作是说、无论如来现在、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有持净戒、修福德者、于此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善根殊胜、不只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之、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若见诸相非相之章句、由闻而知、由思而修、由修乃至一念相应、而生净信者。须菩提、应知是人、即登六根清净位。虽未达分证佛果、已去之不远。而证相似佛位、则如来之清净法身、现前一念悉知。如来之诸法实相。现前一念悉见。是诸一念净信之众生、得如是与佛相似之位、可谓无量福德矣。何以故、是诸一念净信之众生、既知诸相非相、当然无复再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俱生我执、与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之俱生法执矣。何以故、一相若起、诸相皆彰。若取一相、则四相皆起。以有能取之心、必有所取之相、能所对待、即属人我之相。人我缘起、即属众生之相。我人众生相续不息、即寿者之相。故曰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故以心外执取法相、有所取之相、必有能取之心、故曰、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乃征起专在执取之非、莫说执法、纵其若取非法相、亦为四相之本、亦着我人众生寿者。于是结成诸相非相之义、曰、是故不应取法相、亦不应取非法相也。以是义故、岂只今日言之、如来常说此离相之法、谓汝等比丘、须知我所说之法、譬如舟筏、渡人过河、到岸即应舍筏。说法亦复如是、本为明心见性、若得见性、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则更应舍之。所谓无有一法当情也。噫、但能舍离诸法相、离相即曰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恐当机者、反法会大众、闻此诸相非相之义、误认诸相非相即成如来之佛相。遂执所说之法、以为佛法者。欲示诸相非相之所以然、免其误会。遂呼须菩提、而双问之曰、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已领佛意、遂双答曰、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由须菩提之答意、足以发明佛证之果、佛说之法、皆要离相。若离世间诸相即成佛相、若执佛相、必成世间相矣。佛所证果要离相、佛所说法亦要离相。故双答佛果、及所说之法、皆无定法。何以故三字、乃征起之词、佛果不可执取、佛说之法亦不可执说。以法即非法、而非法亦即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三贤四圣、皆以无为大法、而有离相精粗之别。如凡夫、执有法相。二乘圣人、执非法相。三贤菩萨、执非非法相。佛乃一法不执。名无为法。此之谓离相精粗之差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愒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知众生着相已久、今闻广说降心离相之法、难免起断灭之想、及无希望之心。岂知离相、即是显性、离相者、乃背尘也、显性者、合觉也、诸佛证果、唯是觉道圆成、而觉道圆成之法、唯离一切相而已。佛将此离相法要、引事况胜、此法要、乃成佛之福德性、不可忽也。于是引世间之事实、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已领佛意、故答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之相、即非福德性也、是故如来以福德相为问、而说宁为多不。佛闻须菩提、已领本意、遂以之比况、离相福德性之殊胜。乃曰、若复有人、于此经中接受行持、虽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为他人解说、离相之要旨、以合觉性。其福德性、胜彼福德相多多矣。何以故、知一切诸佛之果、及诸佛所修菩提之法、别无他法、皆从此离相经中产出。须菩提、更要知离相之法。不分尊卑、不论亲疏、不择时间、不问处所、任何环境、任何玄妙、随见随离、随说随扫。虽现在所谓佛果佛法者、亦须离之、谓之即非佛果佛法可也。由第五分、至此第八分、乃佛广示离相、以答降伏其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答降心离相已、又广示无住、以答菩提心常住不退之法。大凡不执住之理、小乘不异。但小乘仅知心理一面、故证偏真小果、而不知事实、同时心理本具、皆要不住、方是大乘。须菩提等、本是小乘、已证四果圣位。受佛引导、于方等时、已经回小向大。今在般若时、又机缘成熟、觑破现量实际、体佛本怀、欲偕同大众、转教菩萨、故发此请。佛恐其不彻究竟、畏难不前、故于小乘四果、逐位审问。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果、谓入圣人之法流、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证。设起已得胜果之念、即住法尘、便非圣果。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须陀洹果、虽证初果、不着初果之念、无论大乘小乘、所证之果、唯以断惑浅深多寡而分。深微迷惑、曰无明惑、有四十二品、唯大乘登地菩萨能破之。多广迷惑、曰尘沙惑、以如尘沙之多而得名、唯三贤化导菩萨能破之。粗浅迷惑曰见惑、有八十八使、小乘初果圣人、即须陀洹、能顿破之。自初果至四果、佛一一审、藉以发明差别、能知本无难行之事。菩提心自然常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最少之迷惑、曰思惑。有三界九地之分。每地九品、共八十一品。第二果圣人、仅破欲界六品思惑。梵语名为斯陀含、华言一往来果、谓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此一番生死未了、故来欲界受生死。合前破之、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今破之、欲界六品思惑、而证此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斯陀含、虽证二果、不着二果之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又三果圣人、再破欲界后三品思惑。梵语名为阿那含、华言不来果、谓不来欲界受生死也。乃合前初二果、共破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及欲界九品见惑、所证之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阿那含、虽证三果、不着三果之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四果圣人、梵称阿罗汉、华言不生、谓不在六道轮回、受生死也。完全破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方证此位。就此一问一答、可知阿罗汉虽证四果、亦不着四果之念。大凡小乘圣人、通以破除迷惑、不起着住之念、而证果位。再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教导众生、亦能不作着住、便证大乘。故层层质问、以得须菩提、无住之确证。遂曰、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虽佛如是证明、我亦不作是念。我若作是念、自以为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称许我、是乐阿兰那行者。(译寂静无诤)。以我实无、无诤之念、始许我是乐阿兰那行者。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由九分至此、乃佛广示无住、以答菩提心之常住、所谓菩提心者、乃觉道虚通、在尘而不染尘。故虽度众生、而不着住度众生之念、若有着住、即属染污、觉度何山而成。小乘偏于见分心理、以世事为实有之尘、能染净心、故远弃之。此乃事理不融、心外有所执之法。若菩提揽全事为自心、无染无不染、一道清净、事理双融、方成大乘佛道、小乘不足以知此。佛故问其所证之果、任运引入大乘。告须菩提曰、我问汝答、皆言不作是念、法尘无住、于汝意以为如何解说。如我往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夫有得必有住、须菩提、既领住心无住之意、故答云、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是知以无得为得、当然无住、无住即是佛法。遂又问曰、菩萨以此无住佛法、度化众生、以为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已深解佛所说义、故答曰、不也世尊。意谓菩萨绝不住于庄严、征起解释曰、何以故、庄严佛土者、以因缘而言之、缘生无性、因缘性空、故说即非庄严、不可住于有庄严也。无性缘生、因缘即是假借名相、故说是名庄严、不可住于无庄严也。是以菩萨、度化众生、决不住于庄严、及不庄严佛土之念。佛闻须菩提所答不谬、遂纵其意释之、如是庄严佛土、心地自然清净、即是菩提心现前、故曰应如是生清净心。盖心之所以不清净者、无非为六尘所扰、故不应住色生心、乃至不应住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清净心也。又举喻以释无住之所以然。(即经文自须菩提以下四十一字是也)。盖众生依赖性成、不能独立。故有营求奔逸之苦、佛法超伦绝待、必须独立为究竟。凡不可依赖者、皆是假名假相、幻妄不真之事。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此身可谓长大矣。然所谓长大、比现在人身短小而言、借小而名大、依名而成相、若名若相、皆由假借而成、木来实无大身之性质、是缘生无性。故曰、大身即非大身。然虽非大身、又是无性缘生、而假借有此名相、故曰、是名大身。于是因缘之非大身、可依住乎、因缘之假借大身、可依住乎。噫、皆不可靠也。于是法法不住、即是菩提心常住、更从何处、觅常住之菩提心乎。此虽无为无作、而功德无量、正是万德庄严、乃佛之心印大法、不可梢忽。故下文举世事、以况功德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节、较量无住福德之胜。恒河、印度雪山下之大河也。河长一千六百余哩、其沙当然甚多。又以如是沙数、等多之恒河、在汝心意中、以为是诸恒河之沙、宁为多不。须菩提答言、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当然更多无数。佛呼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谓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多、尽以用作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言、不但多、而且多之已甚。佛乃曰、实言告汝、无住之福、胜此甚多。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难未布施如此之多。但能于此经中、由多分乃至最少分、受持四句偈、再少至于三二一句偈言、为他人说、此无住之法。虽舍一文钱、或作一点善事、不住我人众生寿者相、但回向法界怨亲、同发菩提心、同证菩提果。而此福德、胜前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德也。又不但此少分受持、为人解说之人、得如是福德。即其说法之处、尚有天龙八部、保护尊重、何况广为人说者乎。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分较量无住之福德、由能持之人、推及所说之处。复次者、继上所说、谓须菩提言。若有不择处所、随说是大乘经典、无住之法。虽少至四句偈等、当知此讲经之处、一切世间、天龙八部、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之尊重。少分如此、何况有人、尽能如法受持诵读、为人演说者乎。当知是受持演说之人、成就最上大乘第一义谛、希有之法。若是满分受持演说之处、更加尊重、如具足三宝在者。为有佛、佛宝也。若尊重弟子、僧宝也。此经、法宝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闻佛广示、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之福德如是之胜。故请问如来。今所说之法。当何以名此经、我等云何奉行受持。佛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顾名思义、汝当奉持。征起解之所以者何、佛说般若波罗密、是因人执迷、造业受苦、如海阔无边。故说以破迷之金刚智慧(梵语般若)使之脱此无边苦海、登彼安乐之岸。(梵音波罗密)。何尝有实法与人、但破其执而已。执迷既破、即不造业、则离苦海、到彼岸矣、但此破迷之法、不可执着、故曰即非般若波罗密。不但破执迷之法不可执、即非执迷之法、亦不可执。若执非法、则成断灭。故法之假名假相、皆不可废、但求不执而已。既知是假、当无可执、故曰是名般若波罗密。一不执因缘即有。二不执因缘即空。三不执因缘即假。三执既尽、法法皆如。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座。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见当机、及法会大众、颇领降心须离相、住心要无住之意。机缘已熟、遂欲引入化境、俾知离相无住之妙用、现前皆是、不止降心住心而已。故举现前妙用、问须菩提言、如来有所说法不、以觇其能否领解。及答言无所说、又恐其误堕于断灭。遂又审之、以极巨最广之依报、以显无住之妙用。故问、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当机答言甚多。遂告之曰、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汝莫执微尘之多、以为多、亦莫执世界之大、以为大、说多、说大、皆是世人偏计之符号、何尝有实。如来顺其因缘、而破其偏计符号、俾人破执离相、识得妙用现前、顿开佛之知见。必如世人之所执微尘、定是微尘、世界定是世界、则迷之实矣。盖微尘世界、原无定法。聚微尘成世界、散世界成微尘、试问、以何定为世界、以何定为微尘。若言大地不是微尘、离微尘不成大地、若言微尘、不是虚空、离虚空则无微尘、由是可知、法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离分别相、故谓之妙。循其妙而用之、故曰妙用。然妙用有二、一者离相妙用、二者无住妙用。无住妙用、十四分说明之。今专说离相妙用。由如来有所说法不、乃显说法离相妙用。此微尘世界等、乃依报离相妙用。所谓依报者、乃世人所依住之世界地址、各有苦乐之不同、用是以酬前因善恶之果报。故曰依报。或问、云何离相即成妙用现前。答曰、善哉是问。夫佛法者、非另有一种事业、出一种局式、乃固有现成之事、只在人心性中耳。今设譬以喻之、如大海中、有波、有水、有湿。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波喻有相、水喻无相、湿喻非有相非无相。何以故、以波水皆有湿性故、纯波则水相变坏、纯水则波相变坏。而湿性者、波则波、水则水、永无变坏。人之性相、亦复如是、相有变坏、性无变坏。世界凡能分出有名有相者、如海之波也。无名无相者、如海之水也。其有无名相不可分别者、如海中波水之湿性也。如世人迷情执相、有我我所、以成五住烦恼、及二种生死。譬如湿性、自起执迷、以水之波相、为我我所、则湿性随波相、而有生灭也。又二乘圣人、不执有相、为我、我所、专依无相、破四住烦恼、了一层分段生死、尚有一住烦恼、(即尘沙惑、无明惑等)、而变易生死犹在。譬如湿性、浅悟以波相无常、弃波就水、故不随波相生灭、而随水性、受无形中之变易生死也。若大乘菩萨、不迷有相、不执无相、乃知诸相非相、自能达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之地位。譬如湿性自悟、水相本我之湿性所成、波相亦我之湿性所成、不用变其波相水相、而湿性宛然在也。如是详审、则离相妙用、无作无为、了如指掌矣。只在人心、知见一转、即成佛之知见。故曰立地成佛、岂非妙用现前乎。虽然如是、乃有六即之分、有理即佛妙用、名字即佛妙用、乃至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之妙用。不致以凡滥圣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文、说明依报、离相妙用、此又发明正报、离相妙用。所谓正报者、乃指人之正身、相貌美恶、贵贱、强弱、寿夭、各有苦乐不同。是因前世所造、善恶之业不等、此生以本身、受此酬报、故曰正报。佛之正报、万德庄严。众生但知世界上、有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至为尊贵。佛虽应机示现、具足三十二相、其实不能以此三十二相、完全代表如来。故审问当机、可以现在如来正报身、之三十二相、即为见如来不。当机已领佛意、当然答曰、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征曰、何以故、如来现说之三十二相、是因众生机缘而说。因缘本无自性、即是非相。非相亦是假名、是名三十二相。此三者、因缘乎、非相乎、假名相乎、皆不可执。离之即是妙用福德、其妙用福德、全赖经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作为布施。夫身命、乃人生之至宝、用作布施、福德固然不少、若再加以恒河沙数之多、则福德当然无量。若不能离相、虽多亦有穷尽之时。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以离相妙用之文义、虽至最少之受持四句偈、或三二一句、为他人解说、其福德甚多于恒河沙数之身命、作布施者。以离相妙用之福、不可思议故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闻义述解、当机闻离相妙用、深解义趣。感今日之悟、悲昔日之迷、故鼻涕眼泪俱下、而白佛言、世上希有者、唯我世尊、说如是诸相非相、甚深经典。我从往昔、随佛修行以来、证无学位、所得慧眼、能观诸法毕竟空相。未曾得闻、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非空相、有非有相、相即离相、如是希有之法。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其次赞叹他人、信是希有、离相妙用之经。谓世尊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离一切相、信心清净、则诸法自然生成实相。当知得闻是经之人、成就第一义谛、佛之希有功德。又称世尊、而言曰、是实相之相、亦须离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相。是故如来说假借之名为实相、而名亦须离之、即是一切法、非一切名。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此当机者、悟第一希有之义、求佛印证。谓世尊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由信而解、由解而受、由受而得修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之世、后五百岁时、其时众生、有能得闻、是诸相非相之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以离四相故。所以者何、四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此回应前文、如来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意。如来闻之、符合本怀、乃欣然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上句如是者、意谓汝呈所悟、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正是如我前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意。下句如是者、我说、正是如汝所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须菩堤、前闻者诸相非相、以为后人难信。今闻经名、又闻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既自领解、若谓后人亦能信解修证、未免看之太易。佛复分别证明。何可如是求全责备。若复有人、得闻是离相妙用之经、若能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怕、当知是人、不易遇之、甚为希有。征起解曰、可惊者何、当知如来前说经名般若波罗密者、乃因缘所起之法相。即非般若波罗密者、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若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者、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义深微、若非宿慧深渊、岂不惊疑。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忍辱乃众生所难。劝行忍辱、易生恐怖。况且忍辱有三。一忍辱波罗密者、乃以众生之因缘所起。若能忍其非理所加、谓之生忍也。二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者、乃谓忍离忍相、是无生忍也。三是名忍辱波罗密者、乃谓法离法相、是无法忍也。合而名之、曰、无生法忍。若在未破俱生我执之时、闻之焉能无恐怖。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者。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以忍辱事实、说明可畏之故。若人闻之不畏、甚为希有。歌利王、译极恶王、佛往劫行菩萨道时、住山遇歌利王畋猎、王倦憩眠、所随嫔妃散步、遇菩萨为之说法。歌利王醒后、寻其妃嫔、见一男子、为之演说、王怒、谓诱看女色。菩萨答曰持戒。恶王以剑割其身体、问曰、既能持戒、生瞋恨否。菩萨答言、若有瞋恨、身体不能复元。言讫身体复元。恶王复欲割之、天龙八部大怒、飞沙走石、击恶王垂死、遂求忏悔、菩萨慈悲、安慰之曰、我成佛时、必先度汝。后应鹿苑五比丘、先度憍陈如开悟。佛自证明、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离、应生瞋恨。以我早离四相、不生瞋恨、行所无事、方得身体复原。可见忍辱、离相之妙用矣。抑此妙用、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被割时、过去五百世、曾修忍辱行、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即无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始有如是之妙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结成离相妙用。是故须菩提者、乃承上离相之旨、教当机及大众注意、既行菩萨道、必修六度万行。既修六度万行、必须离一切相。不然不足为发菩提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前说般若离相妙用已竟。今说般若无住妙用。离相为用用、以化他之用胜。无住为宗用、以自行之用胜。今以菩萨自行、不住六尘、而六尘皆成妙用。故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所以者何、菩萨所修六度、生心观境、不外六尘、虽在尘、而不应染尘、故曰、应生无所住心。所谓无所住心者、乃大乘修观之要旨也。大凡人之生心动念、必有所住、有住即染、染则成缚、不能解脱。此吾人、不能脱离世间诸苦、之原由也。今欲脱离世间诸苦、之由来也、必须无住。以无所住、则心自常住。虽以十法界之广大。唯是一心。既是一心、本无始终边际伦次对待、焉有所能之分、其有所能者、乃自心妄作分别之故耳。楞严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六尘之最繁广者、莫过法界芸芸众生。度尽众生方成佛道、惟凭无所住心。欲得无住、先泯其能。盖心之最显者、有六种胜义根之见分、乃见闻嗅尝觉知也。如眼之能见、必有所见之色、耳之能闻、必有所闻之声。若色声变灭、而能见能闻之性、既妄自住于所见所闻之尘。尘既变灭、见闻之性、自然殉之变灭、而自妄认、实为生死。故生死唯由此起始也。故曰、若心有住、不外六尘、六尘无常、即为非常住矣。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色者、略言六尘、施者、略言六度。意谓菩萨之心、不住六尘、而行六度也。因众生心、时时住于六尘、念念迷于六蔽、而受无穷之苦。菩萨欲拔其苦、必须以身作则。故曰、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不住于六尘之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云何不住一切六尘诸相。此诸相者、本属缘生、并无自性、缘散则灭、不能常住。凡夫以为实有、故随尘相枉受生死。菩萨明诸相非相、即成真谛。非相、即非非相、即成中谛实相。诸相既然、众生亦然。此正显般若无住之妙用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此承上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结显无住真实。所谓真实者、乃说六尘相、即非六尘相。如来是真语者、说色相即非色相也。实语者、非色相亦非也。如语者、如世人所说是色、如来亦说是色。岂是另有异说、但说色、而不住于色也。不诳语者、以结成真实二语。不异语者、结成如语也。虽系五语、前三语是解、后二是结。呼当机注意承听、俾知如来所得法者、即此十法界、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诸相非相、缘生无性、此法无实也。即假者、假名召实、无性缘生、此法无虚也。如来所得法、既无虚实、当然超伦绝待、中道第一义谛。足征无住真宗妙用。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举喻、以显无住妙用。盖住则不妙、如人入于黑暗、即无所见、随处皆成障碍。不住则妙、如人有目、复有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一目了然、不受诸惑。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依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显无住、有生福之妙用、能自他两利。今先说自利之福、若善男女、能于此经、接受行持无住之法、若对读、若背诵之时、其知见与佛正等无异。盖佛之知见、超异众生者、惟在不住而已。若众生受持不住、与佛有何差别。故曰、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此经、即是其人、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见此经、即是其人、何处更觅如来也。既同佛之见、则福德可知。故不分男女、唯以无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前文说无住、所生自利之福、今又说利他之福。谓以身力作布施者、每日三分。每分、以恒河沙数等身力之多。如是无数百千万亿劫、行之不怠、其身力布施之功德、可谓无量无边矣。若复有人、闻此经典无住之理、信心不起背逆、其福德胜彼无量劫。以身力作布施者、彼则行有着住、不成妙用、故不如此信心不逆者、无住之功德。何况书写受持诵读、为人解说、则福德更为无量无边。以要言之、是经之妙用、有不可心思口议、及比较称量、乃无边际功德。此经之妙用、若福薄根小者闻之、难起信心。今如来为发大乘心、之别教菩萨说。为发最上乘心、之圆教菩萨说。方能依教奉行。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略说利他福、此文广说利他福。广为人说者、乃施教人、见被教人、堪为载道之器、观机逗教、机教相扣、具明眼深见。故能见面知心、非同泛泛。所谓悉知悉见者、谓施教之人、即同如来、悉知悉见被教之人也。师资道合、各具如来正法眼藏。故皆成就不可量、其数不可思议。不可称、其分量不可思议。无有边、其界限不可思议。以是三种不可思议、以显其师资之因功果德也。如是人等、能自利利他、即为承受佛之家业、荷担如来无上正觉之大法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众生之迷有二。一相分、二见分。凡夫迷于相分。二乘迷于见分。诸佛菩萨证于自证分。佛说法、破除相分、即是破除见分、以见依相起故。此三分、乃一而三、三而一。相分、属偏计执性。见分、属依他起性。自证分、属圆成实性。小乘以相分为实用、闻佛说法要离相、故远离一切事相、独善其身。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然以心外、有可离之六尘相分。遂起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种见分。既落知见、必有取舍。即于此三空洞照之经、绝不能承听领取、研读背诵。岂能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指示此经之妙用功德、为救世之宝筏。任在何处、一切世间之人、及天龙八部鬼神、所应供养。当知有此经之处、即是佛之宝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如是供养、则福德无边。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言此经、无住妙用、自利利他之福德、无量无边。此复申明、无住妙用、不但能生自他两利福德、且灭罪功德、亦不可思议。若善男信女、受持读诵此经、本属善事、应为人所恭敬、若反被人轻贱。则事出非常、当有非常之利益、纵使是人,先世罪业成熟、来生应堕、三恶道中受苦。以今世在诵持经时、受人轻贱故。而先世将熟之罪业、遂即消灭。将来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然则无住功德、可轻乎哉。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双显离相无住之妙用。佛以自行经过之功德、比较此经离相无住之妙用。以况其在未遇然灯佛前、即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虽未能供养如是诸佛。但能受持读诵此经、其所得功德、比较我所供养诸佛功德。虽百分、不及此人之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此人之一。以况此经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总结经功、况其离相无住妙用、以补前文所未备。意谓后世善男信女、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依教奉行、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不但不信、而反生狐疑心、发狂乱之想、故我未敢充足说之。于是又呼当机、以警大众曰、当知是经义理幽深、不可思议。若能如法修行、则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尊者、由第二分乞请后。如来于第三分、略答降心离相。于第四分、略答住心无住。第五分至第八分、广答降心离相。第九分至第十二分、广答住心无住。究之降心住心、皆随情而说、其实、只是离相无住而已。故于第十三分至第十六分、备示离相妙用、无住真宗。须菩提、顿增领悟、情知发菩提心、乃成佛之真因、原未动摇、何须降住。回思向者所问、鲁莽物率。今既领会真宗妙用、故重白佛言、曰、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换言之、既发菩提心、说甚么应住心、说甚么降心。当机唯重在菩提心、本不动摇、故有此言。佛闻是言、已堕菩提心之知见、遂当时纠正之。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前由第二分、至第十六分、皆是明宗论用、以趣本体。至此第十七分、至三十一分、皆是发明菩提无法、显般若之本体、以符前文之所趣、以成全体全用之道。当机自闻离相无住之旨、深知佛法无为、岂用造作。乃自悔其前请之谬、故曰、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意谓菩提心常住不动耳、说甚么住心、说甚么降心、佛闻之、虽不着于降心住心、而又执起菩提之心。此是众生之通病、既舍其一、必执其一、完全放下者、唯佛一人、故随时纠正、仍引起前言、告之曰、善男信女、发菩提心者、我曾说过、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以离一切相故。若菩萨、有一相起、四相皆彰、则非菩萨矣。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明菩提心、本是假名、何尝有一法、名菩提心哉。菩提、译华言曰觉道。觉者、即吾人现前之知觉。吾人之知觉、个个具足、但有觉而无道、故不名菩提。所谓道者、乃通达之义。吾人之知觉、皆为名相缘影所塞、不能通达、故曰有觉而无道也。若发心执有菩提之法、以是名相遂成缘影、塞其觉道、即非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自身作证、不但发菩提心无法、即证菩提果亦无法。遂问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果不。尊者虽知菩提无法、有时难免转境之迷。今闻如来所问、即时警醒、遂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果。佛印证之曰、如是如是。继恐法会大众忽略、又恳切证明曰、实无有法得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又以受记无法、而证明之、意谓莫说得果时无法、即未得果先、受记时、亦不应存得法之心。若心中以为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决不与我授记、谓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我心中、实在无有一法当情、清清净净、确信无法得菩提果、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或问、发菩提心无法、授记亦无法、得果更无法、然则学佛者、如何入手、如何修行、如何为证。答曰、无入为入、无修为修、无证为证、故曰无为大法。凡佛所说一切法门、皆属前方便。为俯就众生、故用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此诸法、皆非佛法。虽非现量佛法、及至证现量时、则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一切众生、皆是究竟佛法。何以故、以诸法非法故、此时方为度尽众生、方成佛道。所谓诸法、皆非佛法者、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故。唯此佛法、乃以现量、而证成现量、最简单之事。而九法界之众生、执迷不悟、故别教菩萨、无数时劫证到佛时、所经时劫修行、亦不过一场大梦而已。其所证者、只是现前一念耳、本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森罗万象、无不互融互具、岂因修而始有。涅槃云、发心不竟二不别。又无机子云、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而一般声闻众生、不由此着眼。是以钝利二根修证、有日劫相倍之别。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解释无法之所以然。大凡证佛果者、必有十种通号、但以第一名号解之、即可以知无法矣。第一名号、谓之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意谓诸法、各如本位、既无受名之处、亦无有相之法。以无名无相、故曰无法。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不变时即随缘、在随缘时即不变、变与不变、本无固定之性相、而一切诸法、岂有实法。此随缘与不变、不落先后、同处同时。盖所谓随者、乃随因缘变化、所谓不变者、乃不随因缘变化。意谓变化时、即不变化、不变化时、即成变化、十法界一切法、不过如此而已。世人谁能知之、谁能信之、谁能证之、唯佛一人、知到作到、故曰如来。所以者何、佛法即是世间法、脱离世间法、踏破铁鞋亦无觅处。只要识得变即不变、不变即变。变者、诸法也、不变者、即如也。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显然可知、法即非法也、故曰、无法。且如世间二字、亦是诸法如义。何以故、世者、时间之名、间者、空间之名。时间者、过去现在未来也、空间者、前后左右也。其根本上、即未有过去现在未来等名、是谓之如义。乃以未受名故、是不变义。既假订名、谓之过去现在未来、是谓之来义。乃以受其名故、即是变义。以二义合之、故曰如来。若问其实、过去已去、现在不住、未来未到、本无实在、故曰诸法如义。法即无法、变即不变、换言之、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谓也。空间、亦复如是、以前后左右、亦无实在故也。譬如今日磁瓶、五百年后、即变成古磁、而谁见其变耶、可谓变即不变。又如水随曲直而变相、其体未变。金随范镕而变相、其质不变。世间一切法、无一不然、故曰诸法如义。此非思想所能及、议论所能到、故谓之妙法、不可思议也。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故曰观照般若。观至能所双亡、谓之实相般若。由是方证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三德秘藏、之诸法如义、自然无得之得、得即非得。故曰、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即是佛法。佛呼尊者、而告之曰、我所得菩提果、只是了解十法界之诸法如义、自性本具、无欠无余而已、何尝复有实得。在未得菩提果时、未了十法界之如义、未明十法界之本具、未起十法界之观念。未得十法界之受用、今则已明、了、观、得、说得又何尝是虚。故曰、无实无虚。若作此法界观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乃无实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无虚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又设喻以解释无法、曰、譬如人身长大、乃对待短小而言、何尝有大小之实在。须菩提、曾闻身如须弥山之喻、遂答曰、如来说人身长大、以之譬喻因缘也。即为非大身、以喻因缘即空。是名大身、以喻因缘即假。以此因缘即空、即假、建立不可思议、诸法如义之中道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此以法喻、谓菩萨、(译觉有情)亦如是、因有情众生不觉、故立名曰觉有情、本系对待立名、何尝有实在之法相。若自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相一起、四相皆彰、即不足名为菩萨。何以故、以众生之名对待、而名菩萨、何以故、众生为迷情、菩萨曰觉有情、是故佛说、一切法、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假名。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前示正报无法、即是般若本体。今示依报无法、亦显般若本体。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亦以因缘而说。即非庄严、亦是即空。是名庄严、亦是即假。通示菩提无法、显般若本体。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前言菩萨度众生无法、今又通达、我亦无法。如是本体现前、更待何求何证。故名之曰、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如来审示当机、以明佛之五眼圆见、直显般若本体。盖下界凡夫。只是肉眼、仅观现前环境。若如来只具此肉眼、则与下界凡夫众生同、岂能证菩提。上界共有三界、二十八层天、各具天眼、遍观地球世界、多寡不同、由果报所居、之阶级不等。若如来只具此天眼、则与天上众生同。小乘圣人、阿罗汉、具慧眼、观诸法皆空。若佛只具此慧眼、则与圣果之众生同。菩萨具法眼、善观众生、宿世之根性如何、度化不失其机。若如来只具此法眼、则与大道心之众生相同。若一切诸佛、只具佛眼、如来亦只具此佛眼、则与诸佛同、而不与前四眼同、何足为般若本体。岂知一切众生之心性也。世人只具一肉眼、天人具二眼、阿罗汉具三眼、菩萨具四眼、唯佛眼如千日、无所不见、圆具五眼、佛佛道同、本与众生无二无别、何尝特别有法。证菩提果耶。众生不能圆见者、是不信圆知也。若能确信圆知、自有圆见现前。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中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审示佛知圆知、直显般若本体。俾众生确知无法之菩提果也。意谓恒河中之沙、佛亦说是沙、所知与众生本同。唯恒河沙数、之恒河沙数、之佛世界、所有无量国土、每国土所有之众生、每众生所有之若干种心想、佛悉知之、与众生不同之点在此而已。何以故、以众生妄执缘影诸心、以为自心。如来说此诸心、皆是因缘所生、而缘生无性、故曰非心、是名为心。假此所以发明、无有一法当情之菩提心也。所以者何、征起无法可表、俾人自悟共圆知、若无圆知、岂有圆见、故指众生缘影诸心、以解之。遂呼尊者之名、以警大众谛听、曰、此缘影之心、过去者已去、如何能得。现在之心、剎那剎那不住、如何能得。未来之心、尚且未到、如何能得。此三种缘影之心、皆了不可得、何可固执为心。于此了不可得处、即是无法之菩提心现前。若再转念、此心到底是个甚么、则又去之远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文说明三心、了不可得、以显佛知圆知。其要旨在心即非心、法即非法。不可以一切世闻法为实、方能得福德多。故谓须菩提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此世间之实法也。若有人用作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尊者答言、得福甚多。佛又呼而告之曰、不但布施不为实有、即布施所种之福德、亦不可以为实有。若以为实有、乃成世间之福、甚为有限、如来则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方合菩提之果、如来说得福德多者、乃证菩提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以即色非色、发明一切法、皆不可以为实有。盖佛示现之色身、虽具足丈六金身、不可以为实有。而说具足色身、要知此乃随情而说。若随智说、即非具足色身、以色即非色故。若随情智说、是名具足色身、以假名诠实体故、虽当体即空、而名相不可偏废。以此三句、显出菩提无法、虽如来亦无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是一片婆心、不敢多说、特别名相。唯以现前听众、皆能了解为本怀、故只以现前若身若境、而发明之。今以三十二种具足之贵相、随说随扫、发明无法、以显本怀、俾当机等、领会相即非相之旨。盖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扫去有相也。是名诸相具足、是扫去无相也。有无俱扫、方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本体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前以无色相等法、直显般若本体、此以无法可说、以显般若本体。如来示显于世、原无实法与人。故说此无说之法、无法之体、俾众生自复本性。盖众生本来是佛、佛译觉义、众生本来、皆有知觉、故曰本来是佛。既是佛矣、唯以颠倒错认、背觉合尘、撮地水火风之四大假合、为自身相、故曰众生。又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颠倒。须知地水火风、木是变化无常之物、以之为身、当然随从变灭。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对根成识、吸相为影、以之为心、本觉陷于影中、妄成变易生死、当然随之颠倒。如来切嘱当机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勿者、禁止之辞。夫说法之念、尚且无有、若谓有所说法、岂非谤佛乎。此严格显示无法、所以者何、有所说之法、则声尘闻于耳根、吸成意识、反与众生增迷、即成法尘缘影。佛说法、旨在破诸迷惑、故曰、无可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约众生法、非众生法、非不众生法、以显菩提无法。慧命须菩提者、表示已经续佛慧命、凡佛说法、当无疑义。今代众生发问、谓未来之世、众生染业愈深、闻是无法之法、能生信心不。佛言、此问错矣、彼若决定是众生、当然不信、彼若决定不是众生、当然不必再信。何以故、若决定是众生、则不能信佛、学佛、虽信亦是勉强、虽学亦不能成。如狐决不信虎、学虎亦不能成。若决定不是众生、当然是佛、已竟是佛、何须再信佛、学佛。以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故决定信佛学佛、当来成佛。且夫众生者、不过假订符号而已。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如来说非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名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随说随扫。一扫非有、二扫非空、以显不可思议。无法之菩提、至此境界、无有一法可憎可爱、可取可舍、只在当人识得、若心若境、无非现量、全体现前、岂有别法可得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重重发明无法、尊者已经领悟。为警听众、乃白于佛曰、佛所得菩提之果、为无所得耶、意谓得即无得、无不得耶。佛遂印证、如是如是、乃谓汝已如是悟、我实如是证。又呼尊者曰、我于菩提、不但未曾有得、乃至无有少许之法可得、是名菩提果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说无欠无余、自性平等、即是般若本体。此说无高无下、直示平等、即是般若本体。所谓是法平等者、换言之、即世间所有、无一不平等、是名著提果也。又转释之曰、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观念、再修事实上、济人利物、一切善法、即得菩提也。于是呼尊者、而告以济人利物之善法、亦不可执着。莫忘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事理圆融之止观。所谓善法者、因缘也。即非善法者、即空也。是名善法者、即假也。此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法、一不可执者、即般若本体也、即菩提无法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引事、以显菩提无法之胜。所谓须弥山王者、以此山为诸山之王、出地皮上、有八万四千由旬、一小由旬、尚有四十里之高、则其高大无比可知。译华言曰、妙高山王、即地球之北极也。每一地球、即有一须弥山。以一地球、名一小世界。以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以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以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小千中千大千、三次言之。故名三千大千世界。若使须弥山如此之多、皆为七宝所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修之福德、可谓无量矣。若再有人、以此般若经、虽少至四句偈、或再少至三句二句一句等。果能如法接受修持、对读背诵、或为他人演说、与前述之施宝福德较之。彼施宝百分、不及此持说一分。即使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皆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由些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皆发明诸相平等。今约举众生与诸佛平等、以示菩提无法、直显般若本体。所谓平等者、无分别义、既无分别、岂有样式、故曰无法、所谓无法者、并非推倒一切世间所有。乃谓有即非有、法即非法、故曰诸法性空。天台教立空观、乃不执有法也。然空亦属法、借有而名、故又立假观、乃不执空法也。以此空有二法、开出无量诸法、故立中观、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则修观之法、尽于此矣。如来虽度众生、皆是不思议之境界。若有思议、即属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分别之法。故谆切诫之曰、如来说有我者、乃是如语如说、岂同凡夫、以为有我之实相。又凡夫者、如来以平等视之、谓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前所问、皆外境实事、令者问、以内境心理。可以身相、观如来不、此观者乃心内观念之义。因外景已知、相即非相。若自境内言之、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为有相耶、为无相耶、此是另换一方式、以测验之。尊者、已闻说诸法平等之义、以为一切法、皆是佛法、况佛本具之贵相乎。故答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见其仍未融通、复执于有边、遂晓之曰、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耶。尊者、恍然自知其误、遂答、谓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岂知执有执空、皆是错谬。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先破有见、后破空见。如来本有声有色、然声即非声、色即非色、若妄以色即是色、声即是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是破有见、谓不应以具相见如来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有见既破、复破空见、以归中道。遂立二种问题、一者、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此破空见也。二者、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乃归中道、以显正理也。于是问尊者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可证菩提果、则汝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时、若度化众生、决定必说诸法断灭、反成外道邪说。莫作是念何以故、于因地之中、发菩提心时、度化众生、当然于法、不说断灭相、方合如来心印。自然以如是因、召如是果、此息两边、独显中道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辱。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分较量。离空有二见之福胜。先以事实言之、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七宝、持用布施、固然功德不少、假若再有一人、未舍布施、只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则已破俱生我法二执、证无生法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所以者何、以其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已同佛之知见、当然超过世福。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是菩萨、即破俱生我法二执、已无能受所受之心、则受无受相也、须菩提、恐众生疑、故问云何、不受福德、佛答、巳破二执、诸惑巳尽、福德自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谓如是看来、法即非法。故证菩提果、有十号、第一即名如来、俾众生顾名思义、当知如来者、来无来法、去无去法、岂有实法。若有人不明是义、专执我之报身、以为如来、而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完全不解我说之义。何以故、如来者、来无来相、本无所从来、去无去相、本无所去、故名曰如来也。若心来、若境来、乃是心境一如、皆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约一非一相、多非多相、以一多平等、显般若本体。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固属甚多、然多即是一、以一世界故。当机深领佛意、意谓说一说多、皆非真实义理、凡一切真实义理、皆不可说。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决定是微尘众、所以者何、原是一世界故。佛说微尘众、乃随人情而说。即非微尘众、乃随真智说。是名微尘众、乃随情智说。借一世界、说众多微尘、虽有其名、本无实多之体。不但多无多相、抑且一无一相。故我如来、所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世界亦无实体、从何而有。若使世界实有者、不过一切微尘等和合、之一合相而已。且极而言之、一合相亦不究竟、故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闻当机所说不谬、遂呼其名、而告之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一卷般若经、一言一蔽之、亦如是而已。凡求佛法者、须在此处注意。若了诸法皆不可说、则诸法皆成实相。何以故、古德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真何待。佛顶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佛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佛十种通号之中。一号曰、善逝(去也)世间解、乃以世间之解说、皆属戏论、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以为真实、佛破其迷、善为随情辩论、以扫去世间一切戏论解说、故号曰、善逝世间解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说法至通结之时、恐留余窦、又发明相分与见分、平等之义、以期圆满、而无余。盖以前所说对于相分、既一一破除、唯恐世人转计、以为破除相分、必留见分、如是谬之甚矣。故特举此义、对须菩提说、若有人言、佛所破者、皆是相分、佛所显者、应是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分、若是人者、解我说义不。尊者已领佛意、早知见分与相分无异。乃答言、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俾当局等闻之、塞将来之疑窦。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通结一经之要旨、佛谓当机曰、凡发菩提心者、不但于见相二分应作如是之知见。对于一切法、皆应如是知之、如是见之、如是发信心、如是解真义。皆不可生起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属因缘。如来说即非法相者、属因缘即空。是名法相者、属因缘即假。究竟些三法者、可谓属因缘耶、属空耶、属假耶、皆不可说。故此三法、即显不可思议之中道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比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共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第三十二分、为流通分、示流通此经、观念之益、较量通经之功德。若人持用、无量阿僧祇数世界七宝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虽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等、或自利、受持读诵、或利人、为人演说。共福胜彼布施无量世界七宝。云何为人演说、以下示以通经之法要也。大凡为人演说、要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如如者、乃无为法、谓一切法、各如其自如、不假他相、自无异相。盖一切有为法、以权教观之、如梦幻等之虚妄无常。以实教观之、梦幻泡影露电、皆是实相、梦则梦如、电则电如、皆是如如不动、应作此如是观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正式结束流通、佛说此经已毕。当机人长老须菩提、乃法会四众弟子、比丘(译乞士)是大僧。比丘尼(译乞士女)是亚僧。优婆塞(译近事男)是皈依三宝、已受五戒之在家男子。优婆夷(译近事女)是皈依三宝、已受五戒之在家女人。天人阿修罗、乃略说天龙八部。(详见教乘法数)闻佛所说、得未曾有、心地清净、皆大欢喜、诚信接受、如法奉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