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普贤行愿品讲要 > (叁)《普贤行愿品》的简单解释

普贤行愿品讲要 (叁)《普贤行愿品》的简单解释

作者:惟贤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4:07 来源:本站原创

讲经纲要

现在开始讲《普贤行愿品》的正文,一般讲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五祖宗密大师,他写的《普贤行愿品》疏钞、别钞,分科很详细,在藏经里面有。我们现在只是按照一般讲经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来讲。

首先释题,接着讲正文。正文里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以叙说因缘开始,是哪个启请的、哪个说的。正宗分就讲经文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十大愿。在正宗分里面有长行,有重颂。长行就是一般长短不齐的文章,一种论文式的叫长行;重颂有六十二颂,也就是六十二首偈子。其中有十五颂就是把长行讲的重复加以讲解;有二十二颂就在这个十大愿王的基础上,重新又发学习大愿,从修行到度众生,这就是十大愿的发挥。最后有二十五颂赞颂普贤菩萨的功德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最后导归极乐世界的功德,同时也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功德,普劝世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最后一段长行,是流通分,当时在会的有诸大菩萨、诸大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都在听法,听了法以后,闻法欢喜,信受奉行。

释迦悟道,初转华严

佛说《华严经》,根据华严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后。佛成道是在腊月初八的晚上,当中夜明星出现的时候佛就成道。在没有成道以前,还受了魔王波旬的干扰,平常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刚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对付了。降服魔王以后,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当他成正觉之初,讲有这么几句话:“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能灭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自然成就。”

这是佛最初说的话,由这话就体现了佛教的大乘思想。佛陀的境界是广大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所以生佛平等,那么对于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以悲心对待,要尊重承事。这句话就体现了这个法义。所以佛在成道以后最初二十一天,就讲了这部《华严经》。

五时判教:第一时就是华严时;第二时是阿含时;第三时是方等时,说大乘经;第四时般若时,说大般若经;第五时是法华涅槃时,说《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就是在第一时讲的,佛不是对一般众生讲的,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所以这个大乘境界、华严境界,不是一般众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议,广大无边,超越时空。

一、经题阐释

正题就是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现在先讲一下“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大方广”是佛证的法,佛就是能证的人,也就是证得大方广的境界啊!《华严经》这一部经典说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万行的因花(华),这个花就是因,种了这个菩萨因,以此而庄严佛果、证得佛果。

“大方广”就是真心的体、相、用,这里是果位上的真心。果位上的真心从体、相、用来讲——大,就代表佛的心体广大如虚空,纤尘不染。《华严经》有一首偈子: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

佛的心胸是广大的,我们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要把内心静下来,象虚空一样的广大,“当净其意如虚空”。如何静下来呢?要“远离妄想及诸取”,把虚妄的思想祛除,把由妄想而引起的 “追求执着”消灭、远离,这样一来就可“令心所向皆无碍”,那么你心里面所向的境界都没有障碍,在虚空无挂无碍。

宋代《嘉泰普灯灵》中有两句话: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条江河都有水,但是这个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现,水不清月就不现,波涛起伏就不会看到月亮。

“万里无云万里天”,你要看天的面貌、虚空的面貌、阳光四射的面貌,必须万里无云,没有云雾才行。天的本来面目,必须没有云雾,这象征什么呢?心里面没有妄想颠倒,消灭了种种执着、种种私心杂念,心灵的光辉就现出来,智慧光明就充满虚空了。

这个“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方者就代表佛的德,方正庄严。佛陀由于无量劫修行积累福德智慧所感果报,清净庄严,具足无边德相。不像五浊恶世,污秽杂染充满。

广

广者说明佛身的妙用很广大,为了悲悯众生现千百亿化身,现五眼六通,度诸苦厄。这个妙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到的。万里虚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现,无感即隐。有偈云:

诸佛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

诸佛影现中。

你只要是虔诚拜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举个例,很多人朝普陀山,有千千万万的人,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人在梵音洞见到了观音菩萨的圣像,我本人就亲眼看见。我第一次朝普陀山,就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现的是白衣观音像,与我同时见到的还有旁边一个老居士。当时我们是四川省佛教代表团,一共二十多个人,有干部、有出家众、有居士,他们都没有看到。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人还是少数,不是全体都能看得到的。

怎样才能见到呢?内心真诚清净,与观音菩萨悲心相应,做到以观音菩萨之心为心,以观音菩萨之行为行,悲心、悲行都会相应,机缘成熟,你就可以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平常都是在隐中示现,只要你肯念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观音菩萨就会寻声救苦,这种事例很多啊!观音菩萨现在从中国到东南亚、到日本、到欧洲、到美洲等,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供奉,就是因为观音菩萨的感应很广大。

所以这个“大方广”也可以体现佛的三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代表他的报身,广代表他的化身。法身遍满虚空啊。报身是佛在过去生中修行了无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报身,有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只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报身就现大身,为地上菩萨说法,只有地上菩萨、法身大士知道。化身是对地前菩萨、声闻罗汉、凡夫都可以应现。这一种佛身,是由于佛在因地位上修了六度万行,这六度万行就像莲花一样的微妙香洁。

大方广佛华严经

莲花就是因花,佛菩萨坐的是莲花,拿的是莲花。莲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莲花的功德在《弥陀经》形容:微妙香洁。微妙就说明它有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就说明它的大悲心品德很高,虽然是处在污泥中不舍众生,时时吐出芳香净化环境,净化众生。一者代表大智慧,二者代表大悲心,以此因花庄严佛果,所以叫大方广佛华严。

经在印度叫修多罗,译成华语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又经者,指有规律、有条理、有方法、有道路。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的解释。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有悟入、证入,我们了解后就有觉悟。不单是有觉悟而已,还要跟着行。在行中得到受用,就可以证入。在因位上有悟入、证入,果位上也有悟入、证入,不过是层次的浅深而已。

比如说禅宗讲的开悟吧,指的是初地见道,见道以后就叫悟了。要过三关,先要把私心杂念、世俗心大死一番;其次才能够证真,见到本来面目,悟入真性;接着才能够由真向俗,观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在事事物物中要随顺,不要有所执着,随缘不变,体行菩萨大行。这就是禅宗讲的开悟。那么经过悟以后还要继续修学,从初地一直到第十地,对于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要伏,种子要断。第七地以前就伏住了烦恼障的现行,所知障的现行是分分伏分分断。这两障的种子必须要在十地以后,进入金刚道才能完全斩断,把生死根本拔除,得到解脱。所以悟不等于说就证,还要行,悟入、证入。悟只能说了悟、开悟,有行结合才能证入。这是一个修学次地,就叫入的意思。

不思议

不思议,入这种境界非意识和语言可以表显、不可思议。一方面,这个境界非常广大,无量无边;另一方面,从二谛来讲,真俗互融,二谛融通。由真俗互融、二谛融通就可以入中道、真如法性,进入中道都是不思议的境界。

解脱境界

什么叫解脱境界呢?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要求得解脱。身解脱就不再受业障所累,我们现在是业障牵缠了不得自在,平常生活中那样不顺心、这样不顺心,就是由于业障牵缠不能解脱,身解脱就消除业障。心解脱就不被烦恼所障,以定力除烦恼。由定生慧到达慧解脱,就了解中道的道理,消除无明之惑,不受无明障蔽。

佛的境界、佛的解脱,有无量无边的威力作用,所行无碍。从智慧来讲他得了如理智、如量智,在法相上来讲名为如所有性智、尽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就证悟真如,尽所有性智就了解法相。这两种智慧一是消除理障,二是消除事障。理障就是道理不明,不明真理;事障就是不了解法相,处处受障碍,也就没有办法度众生。所以这个解脱,一是从作用上来讲,威力无边,二是从智慧上来讲具足二智,能够消除二障,这种境界叫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就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可以想得到的。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普贤代表普贤菩萨。普贤是个名称,从德行方面来讲是周遍于诸境,普利于众生,德无不普;从果位上来讲他已经具足等觉的果位,仅次于佛位,居于贤位就是等觉位,所以叫普贤。普贤菩萨就代表理性、真如性,在密宗来讲就是胎藏界。另外代表行,就是行愿王,着重行。在止观上他代表禅定功夫很踏实,深入禅定,你看他的坐骑大象,象走路就是很踏实的,身负重量而行步踏实,步步很牢很稳。

文殊菩萨骑青狮,又是一个象征。文殊菩萨有大智慧,说法象狮子吼那样,雷音震动,百兽降服,振聋发聩,惊醒愚顽。

“行愿”,也就是愿行结合,有十愿就有十行。不单是发愿,愿中有行,叫行愿。品就是这一类。八十华严共三十九品,加上四十卷华严的最末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八十一卷。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唐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翻译的。八十华严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都是入法界品,清凉国师就把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加到八十华严之后共成八十一卷。这个“唐”是唐太宗时期。罽宾国就是北印度。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的法师。般若就是这个法师的名字,译义为智慧,所以尊称“般若三藏”。奉诏就是奉唐太宗的诏把它翻译过来。

二、正文讲解

(一)序分

下面正文,首先就是序分。序分的内容就从“尔时普贤菩萨……”到十大愿最后一个愿“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就是叙述讲经因缘。普贤行愿的说法对象就是善财童子,当然也不止善财童子,“告诸菩萨”,就是还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是一个菩萨的通称。菩萨是印度语,叫菩提萨埵,菩提代表觉悟,萨埵代表有情,自己要觉悟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菩提萨埵就代表了菩萨的大悲大智。菩提代表由大智慧所证得的果报,就是觉悟;萨埵代表对有情有大悲悯的心。要救度众生,行菩萨道,必须要具足悲心,所以做为菩萨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也叫广大心,一要有大智慧,二要有大悲心,具备这个条件才叫做菩萨。

“摩诃萨”,摩诃形容其伟大,功德殊胜、境界广大,叫摩诃萨。现在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把神当作菩萨,那是错误的。神不是菩萨,古人讲“聪明正直谓之神”,这个人死了以后,进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较聪明的,就叫神,神不是菩萨,一定要区分清楚。

如来胜功德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胜功德”,就是殊胜的功德。如来有什么殊胜功德呢?有智德、断德、恩德。有广大的智慧,具足一切种智,称之为智德。断德就是断除了烦恼,证得大涅槃、无住涅槃。佛菩萨都是无住涅槃,也称之为大涅槃,这就是断德。恩德就是佛菩萨具足无量悲心,说法度化众生,对众生来讲有很大的恩,以悲心化度众生,使众生得度,就象苦海中的舟船、暗夜中的明灯。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说明如来的功德很大。“善男子”,这个善男子所包括的内容,不单是出家的,出家在家都在里面。心地善良广修善法,称为善男子。

何为如来

如来就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什么叫“如”呢?就是证得真如法性,“来”就是根据真如法性中,有佛果的产生叫如来。《金刚经》讲“如来者是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又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真如理体,不象世间东西,有所运动有所来去。他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不来不去的,故叫如来。

正解法轮,批判邪说

佛的十大称号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世间上的有些人把如来、佛叫成一个名称如来佛,是不正确的。特别最错误的就是法轮功,他把法轮乱解释,把佛也乱解释,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讲一下。

“法轮”,“法”就是佛说的法。“轮”有两个意义,一是佛法可以摧伏烦恼,消灭障碍,就像轮子一样,所经之处,可碾碎一些杂乱的东西,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法轮常转就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佛法经常转动,常住世间,作众生的依怙,这是法轮的真义。

佛初成道,三转法轮,对鹿野苑五比丘说了三次四谛法,即苦集灭道四谛。这个四谛法门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它的中心就说了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佛教的中心就是讲因果。那么,对于这个四谛法佛说了三次,叫三转法轮。当时的五比丘,就是佛最初度化的比丘,这就是僧宝。

这个李洪志讲的法轮是什么东西呢?他在法轮图上面画一些太极图、八卦图,佛不佛、道不道的,乱七八糟的,他称之为法轮。以法轮之名破法轮之实,把法轮的真理抹掉了。另外他讲这个佛、如来,如来是最高层次,佛是最低层次,他是这么胡讲的,他的那本书我是看完了的,简直一派胡言!佛与如来都是一个名号呀!佛的十种功德具有十种名号,哪里有什么最低层次、最高层次呀!法轮功除了这两种以外,对于佛家的内容很多都有歪曲,把法身说成什么“法轮修好了,婴儿出窍”,把法轮当成小肚子里面有个小东西在转,这个就是神我境界。神我境界恰恰是佛教要破除的东西。

佛教讲无我,哪还有什么神我!佛教讲要消除我执、法执嘛!佛在世的时候破除九十六种外道,其中种类很多,那些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后世的为顺世外道,还有执着梵天万能的神我外道,有学狗的狗外道、学牛的牛外道,多得很,佛都驳斥。佛教的不二法门说的是空性、真如,由世间相对的东西到绝对的东西,不可以言说的真如境界,即法性境界。法轮功是如何解释这个“不二法门”呢?他说,天上有一部《金刚经》,地上有一部《金刚经》,人间有一部《金刚经》,这就叫不二法门。所以他这个法轮功的内容,简直就是胡说,乱道。

但是现在中国有少部分佛教的人参加了法轮功,受它的迷惑,出现种种怪相,发生很多惨剧。我们要站在正义立场、护法立场,来驳斥、取缔它,一定要邪正分明。我在重庆的时候,对法轮功写了好几篇文章批评它,但是我有一个弟子,他原来是个教授,他参加了法轮功,他总有偏向、总有执着,尽管表面上他不学法轮了,实际上他暗地里还在信它。他有一天来见我,他说:师父啊,你不要批判了!我笑了笑。

还有皈依我的一部分弟子,当法轮功在中国猖獗的时候,他们居然跑到我的庙上来(来了七八个)。当他们坐下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你们今天有什么事情吗?他们居然讲:今天我们是来向师父宣传法轮大法。我当时就很冷静地问他们:你们说说什么叫法轮啊?你们把法轮的来源、法轮的意义、有关法轮的内容,讲来我听一下。这些人呢,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哪个讲得出来。后来我就说:我今天恕不接待,你们去吧。我就走了,这些人也就灰溜溜的走了。

这就是在我身边出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驳斥法轮功呢?是站在维护佛法、维护真理的立场来驳斥,破邪显正,不能让这个邪法有市场,使人走邪途不走正道,结果自己堕落下去。

广大如来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佛的功德假使十方所有的诸佛,经过象微尘数那么多的劫,来相续演说都说不完,不可穷尽,说明功德很大。

“十方”指空间很宽,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称为十方。

“佛刹”是佛的国土。

“极微尘数劫”,在数量上讲,是像微尘数那么多的劫。劫就是指时间很长。它的算法根据解释,从人寿来算,人寿一增一减,从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一增一减叫做一个劫。二十劫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个中劫,一个中劫即世界要经历从成到住、到坏、到空,四个中劫叫做大劫。菩萨修行就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说明时间之长。

五浊恶世的劫浊呢,就是指在时间的长河中有各种灾难,小三灾、大三灾。小三灾就是瘟疫、饥馑、刀兵,这是经常出现。大三灾是在这个世界坏的时候,出现火灾、水灾、风灾,一直到色界天三禅以下都不可避免。火灾、水灾、风灾就叫大三灾。这些灾难为什么会出现呢?人心染污所致。人心不染污也不会有这些灾难,所以叫劫浊。

证佛功德

下面就说明如何才能证得佛的功德,才能完成佛果,就提出普贤广大行愿,十种行愿,下面就是总标,序分中的总标。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总标就把这个题名标出来,就说要成就佛的功德,完成佛果,必须要有因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十种愿行。这十种愿行,很殊胜很广大,意义很深,叫广大行愿。这十种也代表菩萨四无量心、四摄六度,也代表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以这十种行愿是诸佛菩萨都要学习、都要修行的。

(二)正宗分

这十大愿,是普贤菩萨的愿行,伟大的愿行。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称之为无尽缘起,无碍无尽的缘起。无尽说明了这一个关系,遍及于法界,很广大。无碍是什么意思呢?修普贤行而不执着,三轮体空而不执着,没有障碍,所以它是无碍无尽的缘起。我奉劝大家发菩提心,根据十大愿王来修,因为这个十大愿行是诸佛菩萨之所共修,我们学佛就要学习佛菩萨发心修十大愿,就可以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

1. 礼敬诸佛

一者礼敬诸佛。礼敬是很重要的,礼就是要顶礼,敬就是要恭敬。这个礼是以什么为重心呢?以戒为重心。如果一个人不讲礼,那么就没有道德,没有约束。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佛家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属于礼字,以戒律为重心,所以它的意义很深。敬就是恭敬,身语意业都要恭敬,内心要诚恳。

礼敬的作用、功德有:

第一、除骄慢障。你就能够尊重佛菩萨,自己就消灭骄慢,内心谦下和蔼和平,将来感得了人身,也就是得了尊贵之身。你能尊重佛菩萨,将来可得尊贵之身。

第二、除名利心。世间上一切世俗法都是追名夺利,能够恭敬佛菩萨,礼拜佛菩萨,这个世俗心就淡下来了,就消灭了。

第三、清净三业。礼敬诸佛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身要合掌,五体投地,顶礼,口要默念佛号,意要观想,所以要内心清净,礼拜佛像不要有妄念,也不要有杂念,要清净三业。

第四、遍礼诸佛。不但是要礼这个佛,要遍礼十方世界的佛,自己尽管是一身,也要观想自己的身变成若干身礼若干佛,这就是遍礼诸佛。

第五、进行实相礼。什么叫实相礼呢,由形式的顶礼进入诸法实相,观诸法空性,不执着能礼、所礼、礼的功德,不要执着,很自然,进入实相礼。

第六、就是要发长远心。经文上说“如是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但是实际上呢,虚空界、众生界、众生烦恼、众生业等都无有尽时,所以我这个礼也没有尽时。保持念念相续,保持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行顶礼,没有疲劳,没有厌倦。这一段,通行下面九个愿,都要有长远心。

2. 称赞如来

二者称赞如来。这个“称”就是称扬,“赞”就是赞叹,称扬佛度众生的功德,称扬佛在因位修行一直到果位的功德。“如来”是佛的名号。

称赞的好处,一是可以灭烦恼增智慧,除口业障。赞扬佛你就有福德,可以消灭烦恼,就有智慧消灭愚蠢,最重要的就是把你恶口的障碍消除。人都是有恶口的呀,多生累劫以来,口业不晓得发了多少,堆积起来象大山一样的都不可以形容。假如这个罪不消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你能够称扬赞叹佛,那么可以灭烦恼,增智慧,消除恶口之障。

另外还能得无碍的辩才,能增智慧,从多闻熏习,到说法度生,达到辩才无碍。同时在称赞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语供养、礼供养,什么叫语供养呢?就是以言语音声赞扬佛的功德,包括我们早晚上殿唱的佛赞,包括佛事活动唱的赞颂,赞颂利人天,赞扬佛的功德,这叫语供养。礼供养就是在这个赞扬过程中,想到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威仪,也至诚恭敬,这叫做礼供养。

3. 广修供养

三者广修供养。“供”叫做供奉,“养”叫做孝养,等于儿女对父母亲一样的要供奉要孝养。

它的好处:可以消除我们内心里悭贪的障碍。有些人一文不舍、片善不修,上供三宝、下施众生,一点都办不到。为什么?贪心重!这种人不改过来的话,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三恶道中饿鬼道有他的份,人间贫穷下贱有他的份,这是可怕的呀!所以要广修供养。

这个广修的“广”字就包括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一般的财物,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正文里面的香、灯就是财供养。法供养就是以法供养,正文里举了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一共七种。简单来说,你能够依佛所说的教法信受奉行,就包括这七种。

佛的经典,就是教授这些内容。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等于供养佛,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资财只能养活我们的肉身,你施别人的财物,充其量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法身慧命问题,不能使他度脱苦海,出离生死。只有修法供养才能度脱众生,使众生出离生死,拔出根本的痛苦,这个功德大啊。所以后面就有个比喻,你修财供养,比此法供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这些数字都是最大的数字,但是这个最大的数字的财供养,不及法供养一分。比较之下,这个法供养的功德很大。我希望你们大家可以深刻的了解一下,多看看参考书,在实际上身体力行,那就了不起。我们历代祖师,还有很多大德居士,他之所以高尚伟大,就是修法供养,有殊胜的成就。

最后一段就是长远心表示,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众生业尽,这个愿望都不间断,要继续行持,无有间断和疲厌。

4. 忏悔业障

四者忏悔业障。“忏”就是忏除以往,“悔”就是对于现在的罪恶有所追悔。忏悔了就不要再造罪,不能一边忏一边造,那就不行。什么业障呢?这里面讲的三障:业障、烦恼障、果报障,要消除这三障。

造了业,恶业随身,一点都不自在。内心无明不净,烦恼不除,也不自在。得了这个果报,有五蕴身,也不自在,没得到解脱嘛!所以业障、烦恼障、异熟障,这三种障都是最大的障碍。

能够忏悔业障,它的好处:将来你的正报和依报都很完善,都很圆满。且不说菩萨和佛,声闻罗汉的正报和依报都好,菩萨的比声闻更好,佛的正报依报比菩萨高。能够忏悔,能够进一步提升,在人天之中正报依报就好,能够修解脱行,修菩萨行,正报和依报就会更好。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环境。极乐世界的正报就是诸佛菩萨庄严美好;八功德水、七宝庄严等是依报。

忏什么呢?忏悔五业十恶。五业指: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叫五无间罪。犯了这个罪就要堕无间地狱,一般叫阿鼻地狱。十恶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种:杀、盗、淫;口四种:妄语、粗恶语、离间语、秽邪语;意三种:贪欲、瞋恚、邪见。这就是十恶业。造了十恶业,上品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生,所以要忏悔。

如何忏悔呢?以三心忏悔。第一要有惭愧心。假如没有惭愧心,表面忏悔,还要再犯,等于刑事犯一样,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为什么?没有惭愧心!所以第一要惭愧。第二要有恐惧心。恐惧什么呢?不忏悔,不改过,将来没有好处,恶报现前那就是痛苦。第三要有勇猛心。勇猛心是什么呢?下定决心,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干净利落,不要怀疑,叫勇猛心。

另外,就是忏悔的方式。有两种:理忏、事忏。事忏,你犯了哪一种,就忏悔哪一种,比较具体;理忏,从内心彻底根除犯罪的根源,从内心消灭无明烦恼,拔出犯罪根源,杜绝生死根本,叫做理忏。

5. 随喜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随喜”是什么意思呢?“随”就是随顺。“喜”,就是欢喜,对人不嫉恨。别人有功德要随喜,不要嫉妒障碍。嫉妒是烦恼,这个烦恼不除将来后果不好,也遭他人嫉恨,发生障碍,能够随喜就可以除嫉妒障,得到众人拥护,得大眷属。“功”是什么呢?属于公益之事、公共之事。“德”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道德之行,有显德、隐德。一般看得到的道德之行、利人之行叫显德;做了阴功,做了好事不吭声,任何人都不晓得,这叫做隐德。别人的功德,我们听到以后都要欢喜。

同时,我们不单要随喜别人的功德,还要跟着学习,也要做这些功德。在正文里分四类,即是:随喜佛功德、随喜六趣四生功德、随喜声闻缘觉功德、随喜菩萨功德。对于这些功德,我们不但要欢喜,而且要跟着行持,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容。

6. 请转法轮

六者请转法轮。“法轮”有三个定义:第一、轮子所到之处,可以碾碎一切杂乱的东西,就代表学习佛法可以除烦恼、除障碍;第二、车子所到之处,由此到彼,佛法能够使众生由烦恼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第三、车轮常常转动,对运载人、运载东西有好处。佛法常常转动,众生得到智慧,得到福报,那么就望佛法常住世间、利益世间,请转法轮。

能够劝请佛转法轮,就可以消灭骄慢障,得到多闻智慧。这中间包括三项:第一、礼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常住世间说法。第二、必须以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行劝请,现在佛不住世,那么一切能够讲法的善知识我们都要劝请。为什么呢?说法可利人天,能开众生慧眼。第三、仍是要发远心,保持恒常。

7. 请佛住世

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住世,也是除骄慢障,增长智慧。请的对象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另外,一切善知识都要礼请。何谓善知识?能够善识人心,知人根基,善说法要,称之为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能够护持正法,保护道场的,为外护善知识;与我们同道信仰佛教,能够互相勉励,互相传授,为同行善知识;能够教授我们佛法,使我们通达经论的,为教授善知识。

8. 常随佛学

八者常随佛学。常随佛学,能够增加智慧,除骄慢障,除愚痴障。愚痴障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们能够常随佛学,就可以消除愚痴障。

如何学呢?学佛所修,学佛所证。学佛所修,就是学佛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事实和行动。正文上面说:“佛在过去生中,修苦行的时候,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正法故,不惜身命。”《金刚经》上面说,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佛都不发瞋恨。

《涅槃经》上记载:释提桓因为了试验佛的修行化成一个恶魔,当佛在静坐的时候,魔来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听到后,就下了座走到恶魔身边,说:“你这两句是佛法啊,了不起!但是还有两句我要听一下。”魔就给他讲:“我们的生活是以吸血为主,要吃人血,你能够牺牲你的身体,把你的血让我吸,我就给你说。”佛说:“好吧,我牺牲生命供养你,求得法宝吧!”他就爬上树,准备跌下来粉身碎骨。当他要跌下来的时候,魔就复形了,复形为释提桓因,把佛接住,然后,恭敬礼拜,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很欢喜,很感谢。

所以常随佛学,就要学佛之苦行,学佛之所证。佛成道以后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是众生的指路明灯,他的功德很大呀,我们都要学。这种常随佛学,又需要发长远心。

9. 恒顺众生

九者恒顺众生。对于众生要随顺,不要干扰他,不要使他受到痛苦,这是恒顺众生的意义。这中间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众生种类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

第二、总名各种随顺。对于这些众生,我们要象对父母一样的孝顺,象对师长一样的恭敬,象对菩萨阿罗汉一样的诚实,象对佛一样的供养。不要起分别心。

第三、别名四种随顺,利益众生之行。文上有四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对于有病苦的人,我们要施医施药,来解决他的医药问题。对于失道的人,我们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道路。在暗暗黑夜中,我们要燃灯,给他们以光明。处于贫穷中的人,受饥饿贫穷之苦,我们要使他得到财富宝藏,伏藏就是(埋藏的)金银财宝。

另外,就法义来讲:“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众生的病很多啊,烦恼病,业障病,无明病,我们就要以佛法的无上妙药,来医治他,使他彻底解除这些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都是失道者,不能走正道,往往走恶道、邪道,我们就要以佛法——八正道、戒定慧三学,指示他,走上正道。“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无明障很重,不懂因果,不懂出离,违背因果,贪恋世俗,就在这黑夜之中,我们要燃一个光明灯,以佛法的光明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长智慧。“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众生都很贫穷,什么贫穷?功德财贫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我们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报圆满,就好像得到金银财宝一样,当然这个价值比金银财宝要高得多,不可限量。

第四、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这是相当重要的,经文中“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日如来灌顶经》里面讲,学佛,学菩萨,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要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生长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为根本,实现大悲心,就要修各种方便,象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说法救度。所以供养众生,承事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菩萨,生佛平等,这个观点在佛法里是相当伟大的,很了不起。

10. 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众生。“向”,就是归向众生,一切善法功德不据为私有,就可以除掉狭隘的障碍,人天欢喜,诸佛欢喜,诸佛加持,就能成就广大殊胜的果报,所以心胸要广大呀。

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指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使别人有。回因向果,就是我种了这个因要证菩提果,也普愿众生,种菩提因得这个果报。回事向理,就是说做了这个功德事,要合乎空理不要执着,要三轮体空。

其中正文是:“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愿众生欲趣恶法不生,修善法得成就,愿众生关闭恶趣之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愿我代众生受苦。”这就是在回向之中要发的几种悲愿。最后仍然是要发长远心。

十愿功德

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说明十愿的功德。正文里有三方面:第一,以此功德修行十大愿力,可以成熟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各种好处;第二,使众生得到菩提,随顺菩提;第三,使众生都能成满普贤大愿,入于法界,圆满真如。这是总明的功德。

别明功德:第一、能够听闻、书写、受持十大愿王,功德无量,以物质功德来比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分不及一。第二、能够听闻、书写、受持,一切恶魔、鬼怪、魔军不能干扰,灾害不能侵临,得到吉祥!第三、得到五果:增上果、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离系果。增上果,时间上没有障碍;等流果,以善行得善果;异熟果,来世果报起码保持人天之身;士用果,能够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远离恶趣,远离恶友,远离一切邪师,制服一切外道,这就是士用果,也就是作用;离系果,就是最终能够解脱一切烦恼。

能够受持十大愿王,临命终时,能往生西方,三圣接引,同归极乐。

六十二个颂

重颂一共是六十二颂。颂有四个字的、五个字的、七个字的,就好像我们中国的诗歌一样,很短。四句叫一个颂,或者叫一个偈。内容是:重结十大愿,在学习十大愿的基础上又重发十愿,对普贤行愿进行赞扬,赞扬汇归净土,赞扬文殊普贤的功德,赞扬持诵修行的功德。

(三)流通分

最后一个大段是流通分,相当于结语。叙述当时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听普贤菩萨讲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很欢喜,佛也赞叹:“善哉善哉!”当时在会的有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诸大菩萨、六千比丘,另外还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十大弟子、诸大声闻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还有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说明在这个法会上,圣位、贤位、凡夫都很多,听了《普贤行愿品》后都很欢喜,信受奉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