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 正宗分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正宗分

作者:宣化上人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6:07 来源:本站原创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这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人这种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对着不觉道。我们众生就是不觉。若觉了,就会发菩提心;不觉就不会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它是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那么发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说“必有因缘”。因,就是种的这个因;缘,就是帮助这个菩提心的助缘。因,就要种的正因;缘,要帮助这个正因来发展,所以“方得发起”。那么因为什么你要发菩提心呢?这有十种,“今言因缘。略有十种”:现在说这个因缘有十种。“何等为十”:十种因缘是什么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们众生不知道佛对我们的慈悲喜舍这种恩。这种恩,是没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说也说不完的,所以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他无非想要救度你我现前的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范来修行,经过种种的苦难,种种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种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报,我们应该要发菩提心来报佛恩。父母对我们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们,怀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养我们长大,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师长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师长的恩。师,就是所有我们跟着学法,学智慧的一切老师。他对我们循循善诱,种种的教导,这种恩也是应该报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护法。我们出家修道,这护法护持我们修道,这个恩也很重的。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扫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众生恩故”:众生对我们也都有恩,一切一切众生,或者和我们都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报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发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七者尊重己灵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自己既然有佛性,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圆成我们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这种灵明觉性。

“八者忏悔业障故”:第八样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忏悔自己的业障,令自己的业障消除。我们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有罪过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尽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这都是业障,我要忏悔,要真正生忏悔心,要在佛前改过自新;不要叩一个头说:“佛啊!你保佑着我多一点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点还俗啰!”你这样子,那怎么会忏悔业障呢?你一边在那儿拜忏,一边想你那个男朋友;一边拜忏,一边想自己的女朋友,这怎么样可以忏悔业障呢?这就不能忏悔业障的。这第八种,你要忏悔业障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把过去的污浊邋遢这种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净了它,这叫忏悔业障。

“九者求生净土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们发菩提心修道,我们能真正修道,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若不发菩提心修道,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们要有这十种的因缘。

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就是叫这个菩提心生出来。不要以为我们修不修行,这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和整个世界都互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这个世间就是佛法久住了;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佛法就灭了。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佛重恩”:这第一种的因缘。前边那个提纲就是说“念佛重恩”。怎么叫念佛重恩呢?下边就说明白了。“谓”:谓就是说,所说的。说什么呢?“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为什么他发菩提心?“为我等故”:就因为想要救度我们现在的众生,他才发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经无量劫”:经过有无量无边那么长的时间,数不过来那么多大劫,“备受诸苦”。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这个期间,什么苦都受遍了。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我们众生造业的时候,佛就可怜我们,所以佛愿意以身来代表众生受苦,佛愿意把众生的苦都做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们造的业,佛生一种怜愍的心来原谅我们。“方便教化”:用种种的方便权巧、譬喻说明而教化我们,令我们改恶向善,改过自新,发菩提心。“而我愚痴。不知信受”:可是佛这样慈悲对我们,我们是很愚痴很蠢的,不明白佛对我们的这种恩德,所以不晓得接受佛这个教化。

“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我在当初堕地狱的时候,佛看见众生堕地狱,就像他自己堕地狱一样那么痛苦,那么难过。“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狱来替我们受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而我们因为业障太重了,佛也没有这个力量来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尽方法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了,又生到人道来了。“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权巧法门,叫我们来种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在《华严经》上,你看那个菩萨为了教化一个众生,众生到地狱去,他就跟着下地狱;众生到畜生那儿,他就跟着去做畜生;众生转饿鬼,他也去做饿鬼,影响他发菩提心,影响他修行;众生做人道,他就跟着这个众生去做人去:这样子陪着众生来受苦。随逐于我,就是跟着我,不舍我。“心无暂舍”:他心里连一时一刻都不舍弃我们。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释迦牟尼佛刚刚出世的时候,我尚且在沉沦里头。尚,就是尚且;说那时候我还在沉沦里头,就是在地狱,在饿鬼,在畜生里头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我现在仗佛的威德已经做人了,可是佛已经入涅槃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们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时代;要不是罪大,我们应该见佛闻法啊!“何福而预出家”:可是我们现在出家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为着出家人说的。我们大约也是有福;虽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为有福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见金身”:那么我们现在是有什么业障障着我们,不能见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们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末法时代还能见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这样子想一想,像前边所说这几句话,这样想一想。“向使不种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设往昔我若没有种善根的话,“何以得闻佛法”?我若没有善根,我一定不会得闻佛法的。“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闻佛法,不懂佛法,佛对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难喻”:佛对我们这种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没有那么深。

“自非发广大心”:因为佛对我们这样的大恩大德,我们如果不发一个广大的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来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我们如果不弘扬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来,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报不完佛恩的。“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这十种因缘,第一种我们就要念佛重恩,要发菩提心。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乾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我快点给你们讲。你们也坐了很久了;我也没有什么太多时间。前边已经提出那个提纲了,现在这是解释。“哀哀父母”:说我对父母常常要很哀念的。“生我劬劳”:这是《诗经》上的字句,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十月三年。怀胎乳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好像没有那么好念,所以就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乾去湿”:从湿的地方推到那个乾的地方去;不是离开乾的地方,到湿的地方,而是从那湿的地方去了,推到那个乾的地方去。这个很简单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讲法。母亲带小孩子就是这种的情形。

美国这儿小孩子和妈妈都分开房住了,没有这些个麻烦。尤其有那种纸的垫子,一用完了可以换了那个卫生巾:推乾去湿。要是以前普通这个妈妈,都要小孩子睡到一起,那小孩子把床尿了,妈妈把这个小孩子挪到乾的地方去,自己睡那个湿的地方。你看!

“咽苦吐甘”:咽苦,就是有什么苦,有什么困难,这母亲把它吃下去;吐甘,把有什么甜的都给小孩子。“才得成人”:因为这样子尽心竭力来培植灌溉这个小孩子,栽培他,所以小孩才长大成人。“指望绍继门风”:生儿育女就是为着他能以有个传宗接代,不断香烟。指望,就是用手指头指着,用眼睛看着。干什么呢?“绍继”:绍,就是接续的意思;绍隆佛种就是继续佛种的意思。继,就是把它接下去,不断了。“门风”:就是家庭好的这种风范,好的这种法财。“供承祭祀”:将来子女好祭祀祖先。

指望绍继门风,就是希望他接续香烟。西方不讲这个;西方的人也不供祖先。中国人呢,他供上一个祖先,在祖先上烧香。这个做爸爸、做妈妈的,或者做爷爷、做奶奶的,就希望死了之后,这个子,或者孙,给他烧烧香。这叫继续香烟,继门风,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孙子,谁的什么什么。“供承祭祀”:等他死的时候,去给叩个头,拜一拜。那么在西方也没有这个,这更谈不到啰!

“今我等既已出家”: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出家了。“滥称释子”:也不管够不够佛子的资格,就是滥芋充数,就说:“啊!我们也是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忝号沙门”:忝,就是不知惭愧,不知羞耻。忝列门墙,就是我很不够这个资格的。我很不配做这个沙门,可是我也冒充,滥芋充数就也算是个沙门。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甘旨不供”:对父母,我们一点也没有什么供养,没有拿出自己的力量来供养。“祭扫不给”:父母死了之后也不去扫墓,也不到坟上去拜一拜,也不祭。“生不能养其口体”:活着,不能来奉养他的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死了之后,我也不能把他的神灵引导到一个安乐的处所去。

“于世间则为大损”:对于世间法来讲,就是对于社会这一些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损失。“于出世又无实益”:我们出世也没有修行,也没有成功,对父母没有什么帮助。“两途既失”:两途就是生、死。活着我也没有奉养;死了我又没有祭祀;我出家了也不管在家的父母了:这是两途既失,两方面都有大损失。“重罪难逃”:这种很重的罪,很不容易逃避的。

“如是思惟”:像这样想一想。“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我就怎么样呢?我要百劫千生,都要修行佛道,常常地依照佛法来修行,常常地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我到十方去,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去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这叫报父母恩。“则不惟一生父母”:这儿应该加一个“乃至”,“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度脱了。“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尽可超升”:都可以升天去了。我们要是真修行,“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功修行,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于所有人的父母,我们都可以令他超升去了。“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是为发菩提心第二种的因缘是这样的。

这个文本来都没有什么很深奥的,都是很浅显的。不要看得有什么不明白,有什么很困难的;没有什么困难的。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

“云何念师长恩”:“云何”,就是怎么样说。怎么样说是报师长恩呢?前边是报父母恩。这父母生我,我应该报恩的,那么师长他没有生我,我报什么恩呢?所以说“云何报师长恩”呢?这是一个询问词,就是向大家来问问题。师,怎么叫“师”呢?师就是一个规则,跟着他学这种法度、规则。说“师父”,这是一种长辈,在我们这个人伦上,师就是长辈;你皈依师父了,那么你无形就是晚辈了。

所以我不叫人皈依我,就是这样子;如果我叫人皈依我,人家问一问你,你够不够师父的资格啊?你是不是讨我的便宜,想要作我的师父,比我长一辈呢?那你自己说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叫哪一个人皈依我;不叫的,就是因为这个。那么我也很惭愧的,我收一个皈依弟子,我觉得如果我不用正法来教化他,我不能度他,我就是对不起他。我要是用正法教他,他要是没有真正一个诚心,不听,我又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也不叫人皈依我。

你看你们现在这么多人皈依我,你们自己问问自己,哪一个是我亲口叫你们来皈依我的?甚至于皈依我的,我都要考察考察。那么有的时候,人多了,我也考察不过来了,马马虎虎把眼睛一闭:“好了!都许可了。”就这么回事。本来要一个一个的。我在东北,在香港,我收皈依弟子,我要先和他谈一谈;谈一谈你为什么要皈依我。

不单对人这样,我就对鬼也是这样子。真的啊!我在香港收过鬼皈依弟子。这个鬼,说起来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有一个人有病,就去请和尚来念经,请七个和尚念经。这七个和尚穿上袍,搭上衣,到那儿摆上桌子,放上《金刚经》、〈大悲咒〉,就来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一天到晚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个不停。念《金刚经》也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是这个鬼也不听你那一套。你敷座而坐,它也敷座而坐,搞得这七个和尚念了七天经,也出不去门了。

那么这七个和尚,其中就有一个把我推荐出来,说:“你要是想要他病好,你要去请某某人去。”这个人也就相信他话,就跑到我那个观音洞里边去请我。请我第一次,我没有答应;第二次又去,我又没有答应;第三次到那儿跪到我面前不起来,说一定请我帮帮他忙。那么我说:“好了!你这么诚心。”我就去了。

去了,到那儿,这个病人在床上正和和尚斗法呢!和尚念经,他也念经;和尚念咒,他也念咒,在那儿晃晃悠悠的这么不知多神气!那么我就坐到他那个床旁边,我就静一静,大约十五分钟,咦!这个人带着鬼,鬼带着人,就跑到这儿就跪下来;跪下,当时我有个念珠,我就给他戴上。戴上我这念珠,他就说:“哎呀!法师啊!你饶恕我了!我再也不敢了。”

我说:“你怎么了?”

他说:“啊!我这几几乎要被你这个念珠烧死了。”

我说:“我戴着,它怎么不烧呢?你戴着,它就烧呢?”

他说:“我真受不了了!”

我说:“那你想要干什么?”

他说:“我想要皈依你。”

我说:“你想要皈依我?这七个和尚给你念经念了七、八天,你怎么不皈依呢?你皈依我干什么呢?”

他说:“喔!他们?他们皈依我,我都不要他。”就这么说。完了,又说他认识茂峰老法师。

我说:“你既然认识茂峰老法师,你可以皈依茂峰老法师嘛!”

“哼!他呀!他也不够我师父的资格。”

我说:“那我怎么够?”

他说:“啊!我找这么多年,就是找你呢!”

我说:“你找我干什么?”

“啊!我就要皈依你。”

“皈依我有什么好处?”

他说:“你的愿力大,是凡你的皈依弟子,都要成佛。因为你有这个愿力,所以我现在一定要皈依你。”

你看!这个鬼它都不是四六不懂;他都懂四六。什么叫“四六”呢?“四”,就是父亲的那个“父”字;“六”,就是母亲那个“母”字。父亲那个“父”字是四笔,母亲的那个“母”字是六笔。所以说那个人四六不懂,就是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那么这个鬼呢,它就四六懂了,他要皈依。

我不是今天向你们来说我的怎么长处,这是我们讲这个事实来证明。那么这样子,他就皈依我了;皈依我,这个病人的病也就好了。结果这个病人好了怎么样?这个病人也皈依了;病人皈依了,这个病人的亲戚也都皈依了。所以一连一大串,这一帮就都皈依了;都是全家皈依,所以这鬼也能介绍人皈依。人看着鬼皈依了,所以他也就眼睛红了:“我也要皈依。”那么这是报师长恩。

因为“父母虽能生育我身”:父母虽然他能生育我这个身体,可是“若无世间师长”来教化他,来令他有一点学问,有一点学识,“则不知礼义”:他就不知道这个“礼”。礼,就是礼节、礼貌。你对人不客气,这就是不礼貌。

义,什么叫“义”呢?义就是义气。好像关公,那大义参天,他总要保着他皇兄刘备;谁若想利用他,他也不被利用。曹操怎么样用什么手段来想拉拢他,他也不去的。所以这个关公就大义参天,这个大义好像天似的。那么礼貌,好像我们见着人,要是给人低低头,那么恭恭敬敬鞠个躬,这个人绝对不会骂你的。为什么人骂自己?就因为自己对人也是很粗气的,不好了,所以人家骂。这是我深深地了解这个道理。

你看我是个出家人,也常常有人骂我,就因为觉得我对他不好了。那么这没关系,凡是骂我的人,我发愿将来都度他们成佛。所以他骂我的人是最便宜的,不会吃亏的。我不会说:“啊!你骂了我了,我叫你下地狱!下无间地狱!”不会有这个心。你骂我吗?将来我要度你成佛;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骂我的人,也是我的善知识。

你看那个提婆达多,他就是反面来帮助释迦牟尼佛的。那么骂我的人,甚至于对我不客气的人,这都是我的善知识,我都要发愿将来度他们。所以你们谁要是反对我,或者骂骂我,那是好办法,那是和我能结一个最大的法缘。因为这个,你们谁若愿意和我结法缘,就先骂骂我。我这是大开方便门,不怕人骂。我也不怕人打的。你们愿意,你们要我的眼睛,我给眼睛;要我的耳朵,给耳朵;要我头,我都给头的。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包括在内,你们只要想要,我都布施;不是这么说,真做得到的。

现在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我又说这句话了。为什么呢?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告诉你们,我是再邋遢的东西,我可以吃的。若不信,你们就当面试一试,不论屎啊、尿啊,我都可以吃,我都可以喝的,就是这么一个不识数的人。你们现在懂得你们这个师父,真是鸦鸦乌了!真是没有用了!

我在香港,有一个人她向我要求,说她要生个孙。我说:“你想要生孙吗?那好!”我就在那儿洗脚,洗完了脚,我就把这个水给她;我说:“你喝了,把这个水喝了它了。”啊!她一看,做不到。“你做不到吗?好!我来。”我自己拿起,把这个洗脚水喝了它。

哦!她周身都漂汗了,说:“这怎么可以?”我说:“这怎么不可以?”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我和你们一样的,我所做到的事情,你们是做不到的,我告诉你们。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事情,我吃东西啊,好吃、不好吃,我都觉得它是一个味道,所以这屎尿我都可以吃,就因为我觉得它都是一个味道。你说:“哎呀!这个法师你太臊太臭了,我们不愿意接近你了。”阿弥陀佛!谁愿意离我远远的,没有关系;谁愿意毁谤我,也 Doesn't matter,不要紧的。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我就是没有本事的这一套嘛,你们懂了吧?

所以礼义,我们世间人都要懂礼,不能一点礼也不懂,也不知道一个义。所谓合乎义的事情,我们就做;不合乎义的事情,我们就不做,这个“义”是治世之宜。做什么事情,你做得正对了,恰到好处,这就是个义。这个义,又是说那个人义气,古来那个侠客行侠作义,这就是义气;义气,大家结拜兄弟,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也不怕痛。这都是义气,一股义气。那么这个义气就是要吃亏的;义气来了要吃亏,要帮助人,利益其他人的。

那么世间的教师是教你这一切的礼节、礼貌。做事不要没有礼貌,你不要乱骂人,不要对人都不好,这要有礼。我们人和禽兽不同的,就因为知道礼。如果你连个礼貌也没有了,那和那禽兽是没有分别的。那个禽兽,你看它若互相见着,它还都有一种好感呢!我们人怎么可以不懂礼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也是八德之一,所以你必须要懂礼貌,对人有义气。你如果没有世间这个老师,你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若无出世师长”:你若想修行,你必须要选择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怎么叫明眼的善知识呢?明眼的善知识有几个条件你可以观察的。他第一不贪财;第二不贪色;第三不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这四种。你看这个善知识,他是不是说来说去都是叫你对他有利益?是不是他做一切的事情,想把他自己的名誉弄得大大的,高高的,地位弄得大大的,有他一个企图?这个不贪名、色,不自私,这个是个善知识。

所以马来西亚这次跟着你们来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我觉得在我所见到的--我没有见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小乘,Thervadha的比丘里边,他是一个最修行的人,也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讲礼义的一个人。所以这一位善知识,你们回到马来西亚要多亲近他。

你亲近善知识,我告诉你们,不要去好像很腻着,一天到晚就这么死缠死缠的,总也离不开。亲近,就要听他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去求开示;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就见见我这个师父,以为见,这就是亲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么连讲带笑的,也不正经那么样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经经,郑重其事,到那儿不要给他添麻烦。看他有事情,有时间没有?有时间就请教;若没有时间,不可以就,“我这个是重要的,我到那儿,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请问我的问题。”不可以这样子。

你们皈依我的人,回到马来西亚要去亲近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因为我不在那儿,我请他代表我来教训你们。你们若有力量,你们要好好护他法。你们护持他,就是护持我,我们两个人没有彼此的分别。我们两个人,我觉得他也没有自私心,我这个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讲老实话啊!那么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条头发那么多,但是我都要割断了它。这是这一点。

那么你要出世,你不能没有个明眼善知识。明眼善知识,他一举一动绝对不会为他自己做着想,不会尽是:“怎么样能利益我呢?给我修个大庙吧!”有人说了:“你现在有万佛城这个庙不小了,还要不要修庙呀?”还要。

我这个贪心是没有止尽的。可是我这个贪心,我告诉你们,我是愿意给国际佛教,做一个佛教基本的道场,来弘扬正法。所以现在你们来,不论对我这儿怎么样的看法,都是拥护万佛城的。你就骂万佛城,也是拥护的;你骂骂都好的,对万佛城都有很大的光荣。你看其他人若有人这样讲话的,我就拜他做师父,给我找一个来。我是不怕人骂,也不怕人毁谤,也不怕人批评的,什么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国来弘扬佛法了。我到美国这儿弘扬佛法,我早就把这一切一切都准备好了。你越毁谤我,我越觉得这是很好玩的,比我开玩笑更好玩。所以我这个思想,和你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的。我的作风、我的行为和你们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样的,我今天老实告诉你们。

若无出世的师长呢,“则不解佛法。”你若不求一个出世的善知识,你就不能明白佛法;不能明白佛法,你怎么会出世呢?我告诉你们最要紧的,这个世间的知见,要不要了它,想学佛法就要多吃亏。永嘉大师说过:“闻恶言,是功德。”你听见人家对你有毁谤,或者骂,这都是功德,都是帮助你的,都是想你好呢!他若不想你好,他不会说你不好;他说你不好,叫你知道,就是要你还更加努力,百尺竿头重进步。你要这样想。所以“顺逆皆精进,毁誉不动心”,要这样,不过这不容易的。“闻恶言是功德,此即成我善知识”:这个就是成就我的一个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要不是因为或者讪笑你,或者毁谤你,你也能冤亲平等,没有瞋恨心。“何表无生慈悲力”:怎么能表示出来你无生法忍的这种力量呢?所以各位!我当然也有很多毛病,但是我希望改。我希望把我的毛病都改了,那么和你们大家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要出世,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不知礼义”:你不知道礼节和义气,“则同于异类。”异类就是禽兽。你看那个禽兽,飞禽走兽它就不懂礼义,可是也有懂的。好像乌鸦反哺报母恩,羊羔跪乳,这也是一种孝顺的禽兽,这都是它天性还善良。所以这个则同异类,就是和畜生没有分别了。那么你人面兽心,也就是不懂礼貌,所以说:“不懂礼。”

“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所以“今我等粗知礼义”:现在我们,就是省庵大师他说我们这一切的人,我们这个同类,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我等”,就是我们。我等粗知礼义,粗知就是知道一个大大概概的,简简单单的,知道一点礼义。“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点佛法了。

袈裟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披体”:袈裟,就是出家的这个衣服。“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没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会长远。那么必须要发愿生生世世都童贞入道,发菩提心。童贞入道比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你一不是童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当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说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个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受这个戒,这叫戒品。“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受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说戒品沾身,这个金刚光明宝戒的戒体得到了。

“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说这种的重恩,这个戒品、袈裟,是从师长那儿得来的。“若求小果”:你得到这个袈裟披体,戒品沾身,你要是不修大乘法,仅仅地就修小乘,求证阿罗汉果。“仅能自利”:这也是好,但是只是自利而没能利他;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

“今为大乘。普愿利人”:现在为大乘的种子,发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众生,而忘了自己。“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这两种的师长。“俱蒙利益”:都得到好处了。这是报师长恩。因为他教你,你修行。你成道了,是由他帮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这个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也都得到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的因缘。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己。犹自艰难。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这个念不是报。这个念就是你不要忘了,要念玆在玆的,这个施主对我们有恩。这是说的什么呢?“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今者就是现在,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资,就是所需要的这一些个东西,这一些个资料,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旁人供养。“二时粥饭。疾病所需。四季衣裳”:早起吃粥,中午吃饭,和有病所需的医药。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四季所穿的衣裳。出家人,本来是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这个二时粥饭。所以我们和尚自己给自己取名叫粥饭僧,就会吃粥和吃饭,旁的都不会。那么这有一点客气,有一点自谦。

“身口所费。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这个“将”字,就是拿来给我用这种的东西。身口的费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饭--这都是旁人供养我的,令我用来修道的。“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那么农人就是一天汗流水滴的,那么样子辛苦,有的时候都没有饭吃。“我则安坐受食”:他们那么辛苦都没有饭吃;我什么也没有做,那么平安在那儿坐着,就受这个饮食,吃这个现成的饭。“犹不称心”:还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还那么挑选饮食,拣食。

那个农夫,在那儿耕田,很辛苦的。这是中国的农夫,很辛苦的;美国的又不同了。美国的耕田用机器,这个机器辛苦,人不辛苦。机器在那儿嘟嘟嘟,这个地都耕好了。但是机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这也是很费钱,很费力的。那gasoline也是竭尽其力来耕耘,这是很辛苦的。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食。粒粒皆辛苦。”

我们人,对这个饮食,切记不要浪费,不要蹧蹋东西。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十六岁去参加道德会。道德会吃饭也吃这个potato,这个广东话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药。在道德会一般的习惯,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那么刚刚从外边来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你叫他吃,他也不听、也不吃。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来,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我那时候是做传习班的主任来教他们,我是十六、七岁,说话谁也不听,所谓“貌不压众,艺不惊人。”虽然是当传习班的主任,说话也没有人听。我就生大惭愧:“啊!这是我德行不够!”德行不够,那么我要自己把这些人家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我都把它吃了。所以大家都吃完饭,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捡起来,桌子上的也把它捡在一起,有一碗这么多,我像吃面条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们不吃,他们也要吃了,谁也不吐这个薯仔皮了。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这个东西来源不容易的。我从小做什么事情愿意以身作则。我叫你做,你不做吗?你不做,我做。好像我刚刚到万佛城来,叫人扫地也没人扫,叫人拔草也没人拔草。唉!你们不拔,我来拔。我自己扫地、拔草。啊!把这个三步一拜的果真也感动了。他看我来拔草,他也来拔,同我抢着拔。我说:“唉!你先要拔,我就不拔啰!为什么要抢着来拔呢?”那么这是这样子。

还有我再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听。我在东北出家以后收了个傻徒弟。这个傻徒弟出家了之后,在庙上自己做了个炕,自己在那儿住。他做了个炕不要紧,大家都不高兴我,说:“收了个徒弟,来了就做当家,做boss,也不听人家话,也没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个炕自己睡。”这话听上来,我觉得很不自在的;收了个徒弟被人这么讲闲话,我就对徒弟说:“谁要你搭的这个炕啊?”他说:“没有人叫。”“那么你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觉,我要搭炕睡觉。”我说:“那好!你到庙上,你做什么事情应该先问问旁人;你不问旁人,你就搭炕,自己这么样子自专。庙上不是没有主人嘛!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他说:“那我已经搭了,有什么法子?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说:“你呀!拆就不要拆了,已经费这么多工。”我北方的精进香,有这么长,一支香点起来可以着两个钟头。我说:“你点一支精进香到佛前去跪去,这是我惩罚你了。”他看看我:“唔!”

他是山东人,山东人很刚强的。他看看我,说:“唔!”就答应了;答应了,我到我房间去,过了有一个钟头,我去看看他跪了没跪。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没有跪,在那儿还大摇大摆,自自在在,趾高气扬的,很凶的。然后我自己点了一支精进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说:“好!你不跪,我现在替你跪。你是徒弟,你不听师父的话,可以的。但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我代你来受这个惩罚。”就在佛前跪了,这回他也跑去跪。我说:“那是我陪着你跪,还是你陪着我跪呢?如果要是你陪着我跪,你还有很多的工作。如果我陪着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这么样子,我把一支精进香跪完;跪完了我起来,由此之后这个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听话了。那么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时候为什么要跪呢?我觉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则来自己惩罚自己。谁叫你要收徒弟呢?收徒弟若不能跪精进香,怎么可以收徒弟?所以,这是我的哲学,这是我的逻辑学。那么这个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会四十二手眼。他这个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很诚心的,也有力量给人治病。但是我说:“你不要给人治病!你治病,你惹出麻烦来,妖魔鬼怪来找你,你那时候又没有办法了,你还不够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给人治病。

“尚难糊口”,那个农夫种田种得那么困难,有的时候吃不到好东西,不能吃饱了。“糊口”就是吃不饱。“我则安坐受食”:农夫那么辛苦,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有粮食生产出来;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也没有辛苦,“则安坐受食”,就坐在这儿吃饭。“犹不称心”:吃饭的时候,还尽想吃好味道,没有cheese(起士),就要牛油;没有牛油,就要找面包;没有面包,又要找花生。总而言之,总要找一点好东西吃:“这不够营养,这太吃亏了!”总觉得口里要吃有味的,总是这样子。不称心,就是觉得今天的饮食太不好了,也没有味道,也不咸,也不淡,啊!真是难吃!唔!这个火候也不够,调味也不好,一点味道也没有。就不称心,不满愿。

不过我们万佛城这些个人,我还敢保证不是这样的。我们万佛城吃什么东西都是大家吃饱就算了,没有人一定想要吃什么味道的。美国人对调味上还不太注意,唯一的执着就是cheese;若没有cheese,那可不行了,这是美国人的执着。所以,有的时候我叫他们买多一点cheese给大家吃,有的时候就一点也不买,就给他吊起来,制裁他们一下,看你没有cheese,吃饱、吃不饱?这是教化美国人的方法。你欢喜吃就给你多多的,你再欢喜吃,就不给吃;不给吃,把他们馋得就流口水了,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各处找,没有cheese吗?有没有cheese?就找 cheese。中国人就看看有没有饺子?有没有包子啊?有没有馒头啊?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就有那个习惯。总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专长。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好像我们穿的布,那个工人就一天到晚来纺织这个布。不已,就是这个工作总是不完的,很艰难困苦的,才织成布。“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我呢?就用得很安然的来穿这个衣服,还很多多余的,也不知道爱惜这个物质的艰难。

卍           卍          卍

那个织布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织布,用那个织布器;现在用织布机,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难,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过生产得多了。为什么生产得多了?因为人多了。人多了,你要还像以前那样用织布器那么织,用手擦来擦去的,那怎么来得及?所以现在人多了,这个机器也就发明了。种地也是这样。

怎么以前没有机器?他们人没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够了。现在这么多人,人人还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不行了,所以就发明机器。现在人多了,有的时候算数这个数目也大了,算不过来,所以就发明电脑,computer。将来又不知道会发明一个什么东西又超过computer。“犹自艰难”:织布的人,有的时候自己织布,自己不能穿,因为要卖了换钱,所以,犹自艰难,自己很艰难。“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这个衣服,我还有剩的。“宁知爱惜”。你应该知道爱惜这个布,爱惜这个东西。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饭,你应该想一想,这个粥的来处也不容易,这个饭的来处也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半条丝、半条线,你应该要想一想,这个物质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人,总要常常知德报恩,知道人家这个来处,所以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汤,用汤匙先喝三口汤。这三口汤,第一口汤这样想:“愿断一切恶”。愿断一切恶包括吃饭的时候,不要生一种这个分别心;不要分别这个有味道,没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这个分别心,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要挑食选择食。你吃饭也不要打旁的妄想。不要想这个地方的饭真是不好,也不能讲话,所以就讨厌到极点。“这么不自由!我坐监牢吗?我到这儿来,我拜佛有这么多规矩!”不要这样想,否则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那么,愿断一切恶,这个“恶”,就是想来想去,想东想西,尽想人家不对。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你常想人家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为什么尽想人家不对?为什么不回光返照?所以,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汤是这么说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习气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愿断一切恶就是诸恶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

第三口汤是说的:“誓度一切众。”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喝三口汤做这三种的观想。

还有五观。这五观就是:

一,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计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这供养,也计算种田的人经过多少的辛苦,才能把这个米粮收成回来。量彼来处:度量度量所吃的东西的来源。

二,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二个,我吃这个饭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德行?我德行或者圆满,或者不圆满。我吃这个饭,是对得起这个饭,对不起这个饭,要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才能受人的供养。

三,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我要防我自己这个心。我要离开我的过错,不要挑食。不要说好吃的我就生出贪心了,吃多一点;不好吃的我就试一试,没有什么味道,再也就不吃了: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都一样的。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做为宗旨。

四, 正事良药,为疗行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吃饭就像吃药似的。你要不吃它,没有gasoline,那个汽车就不跑了。我们不吃饭,这个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正事良药,我们吃饭,不要找它的味道。我们等于吃药一样,好治我们饥饿这个病;把我们饥饿的病治没有了,就得了嘛。

五,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第五,我因为想要修行成道业,所以现在我受这种的饮食;不是说尽是贪好味道吃。所以穿衣服也是要这样子。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这个衣服;不是就这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睡觉,这都要研究研究,这都是最切身的一种问题,所以要懂得。

“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门都是很破旧的,甚至于长草那样子,这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安乐。“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我住的地方就很宽广的,庭园也很大的,花园子、水池子,什么都预备得很现成的,那么很优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过去了,也不必辛苦。

“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以旁人的劳苦,而供我自己安逸享受,我们自己问问自己的心,过意得去,过意不去呢?“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用旁人的利益而肥润自己这个身体,这合理吗?这是不合理的。“自非悲智双运”:那么怎么办呢?就要你修慈悲观,修智慧观。“福慧二严”:修福还要修智慧;你修福修慧,福慧二严,才能给世俗人种福。“檀信沾恩。众生受赐”:你这样修这福慧二严,给施主回向,他们才能得到恩惠,众生也都受你好的这一种恩赐了。

“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丝,你将来都要还报的,所以说:“善施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古人说:“一粥一饭,你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地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难消;你就喝人家供养一口水,将来也要还报的。你如果不修行,“恶报难逃”:将来是要还报的。“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四种的因缘。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蝡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怎么叫不忘了众生恩呢?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等等的十二类众生。这十二类众生,所有的蚊虫、蚂蚁都包括在内了。“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我和这十二类的众生,从旷劫到现在,“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因为世世生生,头出头没,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彼此有恩。”彼此都互相有恩,互相都有一种恩泽。

“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现在虽然隔世,都不明白了,很糊涂的,所以彼此都不相认识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以这个道理来推求、推测,彼此应该互相报效。报就是报答;效就是效力。“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这一切的畜生,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做它的子女来着呢?“今之蝡动蜎飞”:现在这一切的蠢动含灵,很微小的这种动物,好像蚊虫、苍蝇,很微小的这种能飞的东西。“安知不曾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往昔我不是做披毛戴角这一些的儿子?那么今生这个蜎飞蝡动,这么多微细的生灵,不是做我的父亲来着呢?

“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每每看见年纪轻的就离开父母了,到年长了,把父母的容貌都忘了。“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何况在前生的父母、子女呢?以前姓张的或者姓王的,现在都记不清了。“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他在那儿号呼于地狱里边。“宛转于饿鬼之中”:又是在饿鬼里头宛转。宛转就是出不去。“苦痛谁知”:他们的痛苦谁知道呢?“饥虚安诉”:他或者吃饱了,或者还是饿呢?或者在那儿饿得受不了,去告诉谁呢?“我虽不见不闻”:我虽然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彼必求拯求济”:可是他在那儿一定要找人来拯救他,来济度他。

“非经不能陈此事”:要不是在经典上,不能说明白这一些个问题。“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说出这种前因后果,这种很详细的道理。“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那一些个邪见人,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了。那些个邪见的人,他不信有因果。“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菩萨看那个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常思利益”:利益这一切的蝼蚁,就是蚂蚁。“念报其恩”:都是想要报父母的恩,报诸佛的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第五种的因缘。

念生死苦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己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频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己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云何念生死苦”:怎么样不忘生死的痛苦呢?生了又有什么痛苦?死的时候又有什么痛苦呢?我们生的时候,好像被山夹着那么很难受;死的时候,四大分张,也是不容易离开这个臭皮囊,所以都很痛苦的。有的就说,生来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那么厉害。

“谓我与众生”:说我和众生都互相有关系。“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旷劫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了,从无量劫常常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生,这么循环无端。“未得解脱”:今天想要修行,明天又想要玩一玩,后天又想懒一懒,大后天又想吃一吃,再大后天又想喝一喝,就弄得把正念都失去了,尽是邪念,尽是没有道心这个念,所以未得解脱。

“人间天上”:有的时候跑到人间来做人,有的时候又生到天上去了。你做善功德,就生到天上去了;造了罪孽过,就堕地狱了:所以这个六道轮回,总是跑不出去。“此界他方。出没万端”: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那么互相移民。本来是中国人又要入美国籍;本来是美国人就要入中国籍。这叫做互相出没万端,没有头,没有绪的,种种的因缘。“升沉片刻”:在这个生死,有的时候就升了,像坐电梯上了天了;有的时候降了,又像坐电梯下地狱,到地牢去了,就那么快。这都是比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忽然间就跑到天上去了,忽然又做人来了。“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忽然间又堕地狱,做畜生,或者转饿鬼道。

“黑门朝出而暮还”:在这个黑的门里头,就是地狱里头,早起出去了,晚间又回来了。“铁窟暂离而又入”:铁窟也是地狱的一个譬喻。好像在那个铁的窟窿似的,没有地方可走,暂时离开了,可是一转眼又进去了,就是又造业又来了。“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到刀山上去,身上都皮破血出,体无完肤的。“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上到那个剑树上去。方寸就是心,心都裂开了。好像心脏病,那也就等于到刀山去一样的,忽然就把心都坏了。这个“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你吃了热铁,这肚饿也不能饱。因为它是烧红的铁,你饿了,把它吃下去了;虽然吃下去,可是肝和肠子都被它烧得烂了。“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烊铜,就是铜水,铜烧了变成铜水。看那个地方有水,你就想喝,可是它不能止渴;你渴了,那个骨肉也都烧烂了。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用利锯解之,本来是割断了,但是业报的关系,接着又连起来了。就是我们造这个业,本来想不做了;不做了,啊!又接续地做,就受这种的果报了。被锯解,“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有这种巧风,死了之后,那个风一吹,就又活过来了。活过来干什么呢?活过来,不是说买一辆汽车,住个漂亮房子,在那儿享受享受;活过来就在那儿遭罪受苦,还要受果报,受这个罪。所以你就死也不能死,活也不能活。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在这个猛火的城里边,你看!都烧得叫天叫地,叫爹叫娘的,那很残忍的。“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在煎敖的那个盘,也就是锅里,就听人在那儿说:“好痛啊!好苦啊!”“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冰冻刚刚凝结到一起,好像青莲蕊结,就是青莲华刚要开莲花的那个苞。“血肉脱裂。则身如红藕华开”:血肉都没有了,身上就像红莲花开了似的。这是形容得是很好看的。

“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夜之中,在地狱里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有万遍那么多。“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他痛苦的时候,就觉得时间长。天上四天王天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我们人间的一昼夜,是地狱的一百年。所以他在那儿一昼夜,我们人间已经就很久了,所以这个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哪!他那儿一昼夜就是人间的一百年了,所以这么样说。

“频频狱卒疲劳”:把地狱那个鬼卒也都累得很辛苦了,说:“哎!真是疲倦了,今天这个工作太多了,很疲倦的!”他们都嫌疲倦了。“谁信阎翁教诫”:谁能听阎罗王他这个教训呢?“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你等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个痛苦了,知道后悔了,那你就没有法子再追悔了。“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等离开苦,就把这苦又忘了,所以还是照常作业。我们人就是这么颠倒,好了疮疤忘了疼。所以在受苦的时候说:“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了”,等到他不受苦的时候,又尽量去杀、盗、邪淫,什么都干的,打起不正当的妄想。人就是这么很没有宗旨,没有真智慧的一种动物。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人哪!凡夫肉眼不知道前因后果,所以就“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不要说驴,就是蚊虫、蚂蚁、苍蝇,凡有血气的动物,都和我有眷属的关系,有不清净的这种因果在里头。我们不知道,就乱打乱骂;骂这个,骂那个,打这个,打那个。其实啊,这都是在那儿自残骨肉,自己在那儿瞎子乱闹。所以佛说:“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这个是说的人;要是再往扩大了呢,是男子或者也是我母,是女子或者也是我父。说:“这又怎么说呢?”因为我以前的父亲,不一定常常做男的;我以前的母亲,也不一定常常就做女的:佛不过总括起来说。这个细节,我们若想要做文章,应该自己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不单人是我的父母,连这一切的马牛羊鸡犬豕、飞潜动植这十二类的众生,和我都有这一种眷属骨肉的关系。可是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了,认不清楚这种的关系,所以明明是我们的父亲,我们也要拿他当仇人来看;明明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也拿她当冤家来看。所以这个驴,虽然是个驴,可是这在前生作过自己的母亲。她造罪业,托生做驴了,自己因为是个凡夫不知道,就拿鞭子抽,棍子打,以为它不做工,不好好干活,就应该鞭策。可是这每一鞭打到这个驴的身上,前生这个母亲疼痛得不能忍受,所以就哭起来。

方才杨果新来给你们讲这个公案,你们不要以为他讲的是无稽之谈,这都有可能的!那个猪也是互相为父母,狗也是互相为父母,为子女,都是一样的。凡是这个众生里头,都是互相作移民,互相做交流,这种的灵性互相变换,总是自己想要找一个新房子住。于是乎,就“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刚刚从天上帝释天那儿走过去,“又到阎君锅里来”,又到阎罗王那个油锅里去。

所以我们人欢喜旅行,那个灵魂也欢喜去旅行,以为这是游戏,很好玩的。有的时候,就走到那个平安的地方,好像住在hotel(旅馆)似的。你享受的,也有厕所、bath(浴室)、弹簧床,在那儿睡到上面,觉得,“啊!比自己家里好。”就因为贪享受,吃的也要吃有味的,住的也要住名贵的,这么样一来,贪图享受就走错路了。贪吃有味的,就吃鸡鸭鱼肉,变着方法去吃,吃完了就要还债。短人家的钱,就要还人家钱;你短人家的肉,怎么会不还肉?所以自己吃得那么多,想要扛债不还也不行了,于是乎嘛!也就去做这个猪呀、牛呀、羊的眷属了,好还报。

你们看!以前美国有一个鸡肉大王,卖烧鸡的那个大王。你细一研究研究他那个样子,就和一个老公鸡一样。他一天要杀几万只鸡,无数那么多。为什么呢?他因为过去被人家吃过,他的眷属被吃得那么多,所以今生他来作人,这些个吃鸡的人又都去变鸡了,又该被他杀了给他吃,都互相加肥料。他给他加一点肥料,他好去作鸡;他给他加一点肥料,令他将来也作鸡,互相培植着来生的因,种来生的果报。

所以你看卖羊肉的那个人,他那个样子就像羊一样,他因为前生被人家吃;吃得太厉害了,他今生也要报仇雪恨,所以他这卖羊肉了。那些个吃羊肉的人呢?又去作羊了,又来还报。卖牛肉的那个人,你看看他那个眼睛,像个牛一样的,一点都不差的。卖羊肉的人一定像羊;卖鸡肉的人像鸡;卖火鸡的就像火鸡那个样子。你们各处看看,卖鱼的人那个样子就像鱼。我虽然也没有吃过那些个东西,但是我一看我就知道,原来卖什么的,就是什么转的,他在这儿就报什么了。所以这个世界就这么样业网交织,轮回不息。这业网互相通着的。

今天这一段这个文就说得很清楚。那么我藉着今天这一段文,给你们说明因缘果报这种关系。或者这个人和畜生也互相交叉的,也互相业网交织,轮回不息。或者那个人就爱那个狗,这个狗又托生做人,做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就找以前吃他肉的那个人要做他太太。

在我东北拉林县就有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结拜的兄弟。你看!我结拜的兄弟什么样人都有。他前生是干什么的呢?作戏子,作做电影明星。他去唱戏,唱很斯文的戏,尽唱小生的,所以今生就长得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是结婚一个太太胖乎乎的,那么福不龙冬的那个样子。原来就是他前生做戏子时,跟着他的一个小母狗。因为他爱这个小母狗,他托生又去做人,这个小母狗就来做他太太;做太太,可是你猜怎么样啊?一天到晚梆梆梆、梆梆梆,就像小狗那么咬他似的,一天到晚和他吵架,吵得他想摆脱也摆脱不开。于是乎就说:“怎么办哪?怎么办哪?”就这么一天到晚愁眉得不得了。所以做戏的爱一个狗,来世做夫妇。那么要是女的呢?或者也是爱一个狗,就去作丈夫,也一天到晚打架。那么或者那个丈夫--那个小公狗,欢喜找另外的母狗去,所以等做人了,他还想找另外一个女人;找另外女人,这就争风喝醋,搞得乌烟瘴气。你说可怜不可怜?我今天就大概说这么多。

所以今天罗果力他提到去欲断爱;真要你去欲断爱,所以我问他,你真的吗?他不敢承认,在那个地方支吾以对,搪塞其辞了。那么,这就是人生在六道轮回里头做这个戏。喔!一出生做人的时候,就觉得忽忽以无忧,作人有什了不起的样子,就在那儿颠颠倒倒,四外八方去跑。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把那个驴子打得出血了。这“谁”就是哪一个;哪一个人知道这个驴,本来就是前生他母亲作的驴,在那儿哭得很厉害,悲痛得忍不住。那么他也不知道,“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牵着这个猪,用绳子绑上它到屠宰场去;在那儿被屠的时候,那个很痛苦的样子。可是这个猪嘛,就是他的爸爸作的猪,他还不知道,拿了它去:“你吃得这么胖吗?杀了你再说!”可是他父亲在那儿痛苦得很。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这个文王,方才不是说把他圈到监狱里,有人就说他有未卜先知。那么这个人就故意试验他,看看他倒是有没有未卜先知,就把他儿子的肉给他拿去吃。那么他看有肉,他就吃了。他吃这个肉是他儿子的肉。他若知道是他儿子的肉,他不会吃的。有人说他知道,他故意把它吃了,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不是的。他若知道,怎么样他也吃不下去的,所以这也都是定业。那么就因为他不知道,所以就做错了很多事。

我们人不知道,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者祖父,或者太爷爷、曾祖父,这都不一定的,或者是父亲。可是她看他都是这么年轻英俊,赶快去追,追、追到手里,结果是个颠倒,就这样子。所以这都是在那儿胡搞乱撞的。

文王尚尔,以文王这种的聪明睿智,这种有圣德的人,尚且不知道,“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那么我们凡夫俗子,都是一天吃我们父母的肉,吃我们祖先的肉,吃我们骨肉的肉,还都不知道呢!凡类皆然,都是这样子,没有一个逃出这种因果的。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以前本来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的,互相爱得要命要死,想不到原来他变牛,变马了,就不是恩爱了。变牛了,那么现在又吃它肉了;吃它肉,它也生瞋恨:“好!你这个东西,你现在也一点对我不客气,吃我的肉,将来我要啃你的骨头!”所以这就互相结了怨仇了,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以前那些个贼啊、土匪啊,现在变了六亲眷属了,骨肉了。

“昔为母而今为妇”:前生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今生作自己的太太。你看!就是把这个臭皮囊换一换,那个灵魂还是一个;还是那个,可是就不认识了。“旧是翁而新作夫”:过去是她的父亲,现在做了她的丈夫。她不以为怪,觉得这是很平常。所以你说这和畜生又有什么分别呢?“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宿命,就是前生的这种因果。知之,你若知道这个情形的话,你说这怎么能抬得起来头?“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用天眼来观察,既可笑又可怜哪!

“粪秽”:屎尿。“丛中”:小孩子在母亲肚里头,和屎尿都在一起。“十月包藏难过”:十个月和脓啊、血啊在一起,很难过的,在那个地方。“脓血道里”:在那个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小孩出生的时候都是倒着出来,很可怜的!“少也何知。东西莫辨”:这个小孩子刚刚一出生,有什么知识呀?什么也不知道;东边也不知道,西边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两个字,又可以说是个物质,什么也不懂;不是东、西不懂:什么东西都不懂。“长而有识”:识是知觉。长大了有一点知觉了,“贪欲便生”。就知道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报应循环,就知道男贪女爱了,就知道女的要追一个男朋友,男的就要拼命追一个女朋友;追不到,两个人有的时候同归于尽,大家不能结婚,自杀算了!你看!这个贪欲便生就是这个。他不知道,其实这里头是很没有意思的。

“须臾而老病相寻”:须臾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人这一生,不过这一转眼的时间,而老,又老了;老了就是鸡皮鹤发了,那时候,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要了。你说他太太再嫁人,你一看她老了,唉!不要了;甚至于结婚那个丈夫年轻一点的,看这个太太老了,也要找一个新鲜的,找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就是这样子,你信不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所以看透了,就应该早一点放下,不要那么迷啰!“迅速而无常又至”:很快的就死了。迅速,就是快的意思,像电光石火似的,无常又来了。

“风火交煎”:风一吹,火也就烧得旺了,所以风、火在这个四大里边它作怪,四大不调了。风若大了,就生火了;火大了,把你这人就混身烧得几百度、几千度,就烧乾了。“神识于中溃乱”:那时候,也就失去正当的知觉了,没有理智了,什么也都不懂了。

“精血既竭”:人这个精气神,精尽则亡,所以讲结婚男女这个事情,那就是找死呢!就是往死路上走。因为他怕活得年纪大了,所以要快点死;快点死,所以女孩子就要找个男朋友,说:“你赶快叫我死啰!我不愿意活着了。”那个男孩子嘛,觉得自己怎么样死呢?哎!找一个女孩子啰!去赶快:“你快把我弄死算了。”所以就互相那儿不要命,在那儿男贪女爱的就是不要命了。人这个精气神:精没有了,一定死的;气断了,那当然不能活着的了;那神若没有了,也就是没有知觉了。我们人有知觉,是什么?就是那个神有知觉。我们这活着也因为有气,有精。人这个精,是你一天吃的东西,吃了很多很多的,变成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这么旦旦而伐,一天到晚不要命;男的以为有女人,这就是好事情,说是快乐。简直地,这是真正的一个颠倒!

说:“师父,你不能这么讲;你这么讲,世界不是没有人了吗?”世界,没有法子你叫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都是,你再耳提面命告诉他,这个不好不好,他还不相信,他还要往这个不好路上跑。你说:“喔!往那儿跑是死路一条!”他说:“我先试试怎么样死。”你看,就是这么颠倒!所以你不容易唤醒他。你切记不要担心说是:“啊!那若都不结婚,世界人类没有了。”你不结,他结;他不结,他可结呢!你没有法子个个告诉他说:“喂!不要结婚哪;结婚要死的啊!”他就说:“要死?我没有死过,我要试一试呀!我先死一趟给你看看。”你看!这个没有办法的,所以你不要担心。

就好像那个于果空,来了到这儿,说:“假如人人都出家了,这个世界还成一个社会吗?”我说:“你可以叫他都还俗啊!”他说:“我没有办法叫他们都还俗。”我说:“那你又有什么办法叫他都出家?”“那可是我这么想。”“你那么想是个妄想嘛!”老实了;带了几千个问题想要问我,这一下子都给憋回去了。这一些个问题都给憋死了。

所以各位!我今天和你们说的,这是破釜沉舟,背城一战,你们再若不明白,还是放不下,看不破,那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也救不了你的。说:“那天主不高兴那样子啊?”天主?天主他都没明白呢!他若反对我,他也是个糊涂天主;他要不是糊涂天主,绝对不会反对我。所以这个精血既竭啊,你好像这个某某人,还一样出去“走私漏税”,这怎么可以呢!

“皮肉自外乾枯”:他精气神没有了,皮肉都会乾了,从外边一层一层都乾了,化为地水火风了。地大,就归于地;水大,就归于水;风大,归于风;火大,归于火了:四大分张了。“无一毛而不被针钻”:他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个毛,就每一个毛孔,都好像针扎着那么痛的。“有一窍而皆从刀割”:到临死的时候,精气神乾枯了,就是哪一个孔窍都像刀割那么痛。

所以“龟之将烹”:那个龟,人家要用油烹它的时候,活着的就把它的壳给脱下了。这个“壳”,你们有人读“咳”音,其实这个读“窍”音。“其脱壳也犹易”:它那个脱壳还不是那么太困难,可是也痛苦得不得了。“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欲谢,就是凋谢了,要走的时候。那个神识要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比那个生龟脱壳更痛苦。这个“难”就是痛苦,比那个更痛苦得不得了!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熟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心无常主”:我们这个人心,自己作不得主;你要是真能作得主了,就有一定了,就不会打妄想了。因为你没有常主,所以就“类商贾而处处奔驰”:就像那个做生意的人似的,行商作贾。各处走的这叫商人;坐那儿卖东西的,那叫贾人:这是商贾。这个“贾”字本来念“假”音,可是这里念“古”音,就是卖东西的。那么处处奔驰,这个做商贾的。他今天在这儿,明天又跑到那个地方去,各处去推销他的货品,买货品,处处跑。“身无定形”:我们这个身体,没有一定的样子,今生高一点,来生或者就矮一点。

“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就像一个房子似的,所以才说:

“人身好比一间房,口为门户眼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头发好像山房草;

趁着好时勤修补,莫待坏时着了忙。”

口就像房子的门户似的,就呼吸气;眼睛、鼻子、耳朵就像窗户似的,透空气。那么口是吃东西的:口为门户,眼为窗。眼睛、耳朵、鼻子:这鼻子就像两个气孔似的。你把嘴闭上,鼻子可以呼吸气,就像我们这个气窗似的。“四肢好比房四柱”:胳臂、腿、手脚这四肢,就像房子那四个柱子似的。“头发好像山房草”:人长的头发就像山房草似的。那么趁着房子好的时候,你要勤修。你有的时候要给它做点功夫,就是修理修理它。“莫待坏时着了忙”:你不要等得这个房子坏了,那时候着急了,没有地方住了,那就没有用了。

所以由这个看来,我们这个身体就像房子一样的。那么既然是房子,里边有个主人。本来这个主人是谁呢?就是心。可是这个心又懦弱无能,作不得主了;它不能当家作主,尽听这个邪魔鬼怪的话,尽打妄想。这个妄想一想出来,就被外物所迁动了,所以这个心就处处奔驰,这个身体就时时要换。这个身体觉得这个房子住得够了,老了,就不要这个房子了,扔了,所以常常地迁徙,常常搬家,由这个房子搬到那个房子去。所以有的时候,从小马架子、小茅棚,搬到一个高楼大厦去,所以才说“而频频迁徙”,像房屋似的,今生住这个房屋,来生又住那个房屋。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大千世界微尘那个数目,那个点,不知道来又去,去了又来;来回来回不知有多少次了,数不尽那么多!“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四海那个波涛那么多,可是我们在悲欢离合所哭的那个眼泪,恐怕比那还多,也计算不出来。“峨峨积骨。过彼崇山”:峨峨,就是很多的样子,很多很多的。这积累到一起的骨头,积得有比山都高的。“莽莽横尸。多于大地”:莽莽也是多的意思,就像草像树木那么多。这个若计算起来,我们每一个人所换的那个尸首,比大地的尘土都多。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向就是假设。如果你不听见佛所说的这个语言,这个道理谁知道呢?谁会看见呢?谁会听见了呢?没有的!“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你若没有看见佛经典上所说的这些个道理,这个理论,你怎么会知道呢?你又怎么会觉悟到呢?“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你如果还是照着以前那么贪恋这个臭皮囊,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唉!那就是啊,“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你就怕,一回错了,那么一百回都是错的。

“人身难得而易失”:人身不容易得的啊!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了,很容易丢的,不要再错过了。“良时易往而难追”:那好的时候,就是你青年的时候,也是容易过去了。你再想把这个好的时候再追回来,追不回来了。“道路冥冥。别离长久”:冥冥,就看不见什么东西。那个道路很黑暗的,分别的时候很长久的。“三途恶报。还自受之”: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的恶报,你种这个恶因就受这个恶报。“痛不可言。谁当相代”:这实在地是可痛得很!谁能替代你受这果报呢?

“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我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你这个心能不很害怕的吗?“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因为这个,你应该赶快修行,把生死了了,断生死流,出爱情和欲念这个苦海了。“自他兼济。彼岸同登”:你自己也离苦得乐了,他人也离苦得乐了;都得到救度了,同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彼岸去了。“旷劫殊勋。在此一举”:从无量劫以来,旷远的这个劫以来,这是你立了一个大功,都在这一举。就是这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把生死了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要发菩提心的第六个因缘。

尊重己灵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这第七叫“尊重己灵”。己灵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灵性,因为佛和众生是一样的。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还是这么愚痴?就因为佛他修德有功了,所以性德就方显。修行的德行成就了,自己那个本性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你若不加修理,不加雕琢,本性虽然是有,但是就现不出来。就好像这个桌子,这是一棵树长大了,把它锯断了,截割成这个木板,去做这个桌子,是一个器皿,可以用的。那么像在那个树上呢,你就不能拿那个树当桌子,你只可以说它是棵树。那个树可以做种种的用具,种种的材料。可是你要是不会用呢,就只用它来烧火;你若会用,能以造成种种有用的家具,你愿意造什么,你若会造都可以。

我们这个性灵也是。你若会用的,它那个智慧光明就现出来了;你若不会用,也就像一棵树在那个地方,不认识的人只可以拿来烧火,那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佛教,所以和其他的宗教有多少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你人做不到的,只有佛教,佛是一个大智慧者,他叫我们人人都开智慧,人人开了智慧都可以成佛。

成佛就是怎么样子?成佛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说:“就那么简单吗?”就那么简单。你做到这六大宗旨,那就是佛,就恐怕你人做不到。说是说:“啊!我不争了。”事情来了,还是一样争。说是我不贪了,到利害交关的时候,还要贪。说我不求了,等到我需要的时候,还要求。说我不自私了,那么有很重要的地方,还要自私。不自利,哦!还是要自利。说是不自利、不自私,但是那个境界来了,还是放不下,看不破,又加上打妄语。打妄语这一点,你不用学,每一个人都会打妄语。好像我们那个某某人似的,你若说她打妄语,她就说这是方便语。方便,她应该这样说。你看!这个有什么办法?妄语她当做方便语;方便语,她就认为是应该的。那么就这个六大宗旨,你要是彻底把它认识了,彻底能照着做,那就距离成佛不远了。虽然不能说即刻成佛,但是也离佛不远了。

那么这不是说“云何尊重己灵”吗?怎么对己灵要尊重呢?就是你要重视你自己这个佛性,你不要把它糟蹋了。你不要拿着可以做佛龛,或者做供桌,这么很有价值的东西,你拿它烧火了,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所以这要尊重己灵。第七点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尊重己灵,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轻了,你要自己尊重自己这一种智慧,所以才说“云何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己灵也就是你的心。这现前一念的心,也不是过去心,也不是未来心,就是现前这一念心。“直下与释迦如来”:直下,本来应该说直上的。这个直下,是说从佛那儿到我们这儿,这是直下;我们这儿应该是直上的。直上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没有两样的。释迦牟尼佛也是用这个己灵成的佛,用他的心成的佛;我们也是用这个己灵,用心成佛。所以我们这个心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没有两样的。“云何世尊。早成正觉”:可是既然一样的,为什么佛已经在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正觉也是佛。“而我等昏迷”:而我等现在还是在这儿昏迷,没有觉悟,在“颠倒”的里边,“尚做凡夫”?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仍然做凡夫呢?

“又佛世尊”:又者说,这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他有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佛有三身,是法身、化身、报身:法报化这三身。又有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有这四种的智慧。五眼,就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有这五眼六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一切的天人的动作,他都知道;天耳通,天人所讲的话,他能听,他知道;他心通,这就是彼此之间,你这心里动一念,他已经知道你那儿在想什么,不要说出来,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你前生是个牛啊,是个马啊,是个人哪,是个猪啊,他一看就知道。甚至于,你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作过多少世人,多少世马,多少世驴,多少世飞禽,多少世蚂蚁,多少世蚊虫,都知道的,有这个神通智慧。“功德庄严”:他怎么有这个神通智慧呢?就因为他有功德,功德圆满了。庄严,就是万德庄严其身。

“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还是业障在那儿缠缚着,在那儿累赘着。“烦恼、生死缠缚”:也很多烦恼,在这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这里绑着,总也得不到解脱,总是不自由的。“心性是一”:我们的心和性。那个心就是佛心,和我们的心一样的,佛的性灵和我们的性灵是一样的。“迷悟天渊”:可是佛呢,就因为他会用了,他觉悟了;我们还是在迷着呢!所以就像天渊。渊不是这个地,是深渊--水的深处,甚至于那个地的底下,所以像天和渊这么样不同。

“静言思之”:我们头脑冷静一下,研究研究。思之,你想一想,“岂不可耻?”佛已经成了佛,开大智慧,我们还是这么愚痴,这么颠倒,这是很不够一个大丈夫,不够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我们是很可羞耻的。“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我们这个性灵就好像无价宝珠似的,埋在粪土里头。淤泥也就是粪土。“视同瓦砾。不加爱重”:就像破瓦、砖头那个样子,不爱护,不尊重这个己灵。瓦砾,就是破瓦、砖头之类的。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用这个无量的善法,来“对治烦恼”。用无量善法,你要是善功德圆满了,就会升天;你罪孽过圆满了,就下地狱了。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你有了功德了,你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修德有功”:你修行培植这个德行,若有所成就了,那“则性德方显”:你自己那个灵性,那种德行,也就露出来了,就现出智慧了。“如珠被濯。悬在高幢”:就像珠子在淤泥里头,你把它洗干净了,放在一个高的幢的顶上。“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它照耀四方,把一切的光明都遮盖住了。“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你这样,可以说没有辜负佛的教化,也没有辜负自己这个灵性。“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发菩提心的第七种的因缘--就是尊重己灵,不要把自己的灵性都浪费了。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

“云何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悔就悔其后过;以前所造的和以后未造的,这都要忏悔。忏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经言”:在戒律的经上说。“犯一吉罗”:吉罗就是突吉罗,叫轻垢罪,就是很轻微的一点染污法。犯这个罪,要在地狱里头五百年,才能了这个罪。五百岁,就好像四天王的寿命。“吉罗小罪。尚获此报”:这个突吉罗本来就是个轻垢罪,是很轻微的一个罪,尚且也得到这种的果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况且大的罪呢?犯僧残罪,或者是十重罪,这都叫僧残罪。犯重的罪,他更不知道要受多少果报了。

“今我等”:现在我们这个出家人。“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天所用的东西,或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常常违背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或者吃一餐饭,或者喝一口水,都不合乎戒律的。“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在一天所犯的,就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况且这一生所犯的罪更多了。“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那么很长远一个时间,所造出来的罪业呢?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且以五戒言之”:就用五戒来说。“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十个人里头就有九个人,受了五戒又犯五戒。少露,就是犯了戒,他也不发露忏悔;多藏,就是覆藏在心里,以为人家还不知道,他就没有犯戒。“五戒名为优婆塞戒”:这个五戒是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近事男、近事女所受的戒。“尚不具足”:尚且不能修行。这个犯,也包括出家人;出家人在这五戒里也常常犯,不圆满。这不具足就是不圆满。“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况且沙弥所受的十戒,比丘所受的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等等的戒呢?“又不必言矣”:又不必说了,一定犯的很多的。

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问其名”:这个出家人,你若问他,“叫什么名字呢?”“则曰我比丘也”:他就说:“我是一个比丘。”这比丘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布魔、破恶。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布魔,等你受比丘戒的时候,那个教授羯磨问你:“汝是丈夫否?”你答说:“是丈夫。”在这个时候,天上的天魔魔宫都震动,魔王就恐惧了,就害怕了。魔王就想:

“唉呀!现在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又多了,增加了,而我那个魔的眷属又减少了。”所以他就恐怖了,这叫布魔;破恶,就破你这个烦恼恶,破贪瞋痴这个恶,所以这有三个意思。“问其实”:你若真真实实问他。“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那么他甚至于连一个在家人都不如,连个优婆塞、优婆夷都不如。

这是有这一类的出家人,但是有的出家人也真是戒行清高,作人天的师表,所以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你不能说:“喔!所有的出家人都连在家人都不如了。”不可以这样说的。“岂不可愧哉”:那么身为一个出家人,连在家人都不如,这应该生大惭愧了。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你应该知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是名真佛子。”你既然受佛戒,就要守佛戒。所以说“则不可毁犯”:你不可以犯戒。“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为什么不可以犯戒呢?你不犯戒,那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你犯了,将来就一定会堕落的。

“若非自愍愍他”:自己怜悯自己,也怜悯他人。“自伤伤他”:你自己悲伤,也悲伤他人。所以你这个时候,要“身口并切”:你身口意都要专一并切。“声泪俱下”:在你忏悔的时候,自己要声泪俱下在佛前来忏悔。“普与众生。求哀忏悔”:愿意和所有的众生,在佛前来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从无量劫以来,“恶报难逃”。你如果不忏悔,你就要受恶报。这个恶报不容易逃避的,一定要受这个恶报的。除非你真正忏悔,这个恶报才能避免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第八种的因缘。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云何,就是怎么样。怎么样才能求生净土呢?“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说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虽然这可以修行,但是能往前有进步,能一天比一天增长道业,是很不容易的。“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彼土就是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那儿,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了。“易故一生可致”: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就容易致。致,就是到那儿,就是成就了。“难故累劫未成”: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障缘很多,所以就是累劫也不容易成就。累劫就是很长的一个时间。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因为这个,所以过去这一些个圣人和贤人,都是要求生净土的。人人,就是过去历代祖师,所有这些个圣贤。“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佛所说的所有的经典,和祖师所造的论,每一部经和每一部论,每一部律都是指归,最终的目的都是叫你求生净土。“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修行,没有再能超过这个净土法门。这是最方便,最容易,最直截,最了当的一个法门了。

“然经称少善不生”:在《弥陀经》上说,“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的。“多福乃致”:你要修多一点的福报,才可以到那个地方。“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你要是说广种福德,你怎么样种福德呢?你就是念佛,就是广种福德了,就是增长你的福德了。“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什么叫多善呢?多善,你就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是以暂持圣号”:因为这个,所以你就暂时间受持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胜于布施百年”:超过你以这个七宝布施一百年那么长的时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尘劫”:你要是一发大心,就能超过你修行多生累劫那么远的时间。

好像这个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倒挂莲花那个地方修行。修行啊,他有个睡魔;他一想要打坐,这个睡魔就来叫他睡觉,就昏沉;昏沉,所以他就跑到那个倒挂莲花那个地方去打坐。那个地方好像一个莲花倒挂着似的,他在那个上面坐着。如果一睡觉就会跌到下面万丈的悬崖,粉身碎骨。他自己一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时候,你总睡觉。”自己对治自己这个睡魔。谁不知到那个地方,这个睡魔还跟着他,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跟着他;跟着他,在那儿打打坐就睡着了;睡着就跌下去;跌下去了,就因为他发心发得真了,所以韦驮菩萨就常常护他的法。那么韦驮菩萨看他掉下去了,就在没有掉到下面就把他托住了。他这一掉下的时候当然醒了;醒了但是也往山崖里掉,也没有辨法了,于是乎这又有人把他托住了。

他说:“你们谁救我的这个命呀?”这个护法韦驮就说:“我是护法韦驮。”这个高峰妙禅师又坐在这个地方,自己打妄想了,就生了骄傲心了,说:“哎呀!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个样修行的,大约没有了。”于是乎就问这个韦驮说:“哎!护法韦驮,世界上像我这样的修行人有多少个?韦驮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哪,有牛马那么多!你真是不知惭愧!你生这种的傲慢的心。你贡高我慢,我八万大劫也不护你的法了!”

这一说,这高峰妙禅师就生大惭愧,“哎呀!我真是该死啰!这个韦驮菩萨八万大劫不护我的法,我怎么样能修成道呢?”就哭起来了,说:“我太过骄傲了。我贡高我慢。怎么这样子呢?韦驮菩萨救我就救我了,你为什么要生出这种自满的心呢?为什么生出这种骄傲的心呢?”自己对自己就生大惭愧;生大惭愧,然后忽然间又明白了,说:“哎!我哭什么呢?还要修行呀!韦驮菩萨护我的法,我就修行;不护我的法,我就不修行了吗?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我的法,我不一样修行吗?”于是乎不要依赖韦驮菩萨了,还自己要打起精神来,拿出志气来,拿出金刚不坏的志愿,还要修行。于是乎又在那儿坐下来了;坐下就用功,在那儿打坐。一打坐,这个睡魔又来了,又昏沉了,又睡了,又跌下去了;又跌下去了,说:“哎呀!我这回可完了。我怎么办呢?这回韦驮菩萨又不护持我。”

正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把他托住;托住又送到上面来,他说:“谁护法啊?”“护法韦驮。”他说:“哎!老韦,你真是……你怎么对我这么没有信用?你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了,为什么你现在又把我救住?”他又来他的脾气了,就问韦驮。这韦驮菩萨说:“哎!因为你一念的惭愧的心,超过这八万大劫的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又来护你。你以后乖乖的好好修行好了,再也不要睡那么多觉了。”那么这样子,这个高峰妙禅师就在那儿真乖乖的,好好听韦驮菩萨的话,在那儿修行;修行以后豁然开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这个惭愧,是很要紧的。这一念的惭愧,就超过这个无量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盖,就是大概。那么总起来说,总而言之你要是念佛,本期作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想成佛;若不想成佛,不需要念佛。所以“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你若不发一个广大心,不发菩提心,你念佛做什么呢?不需要念了。“发心原为修行”:为什么要发心?就为的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你若不求生净土,你虽然发广大心,可是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是则下菩提种”:下菩提种,就是发广大心。“耕以念佛之犁”:念佛,就好像一个犁耙在那儿耕田似的。“道果自然增长”:你一念佛,西方极乐世界那儿莲花就生出来了。“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乘着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到净土那个大海里头去。“西方决定往生”:你这样子乘大愿船,你持佛名号,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生到净土去。“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第九种的因缘。

所以你们各位,对念佛法门,切记切记要特别地去修行去,不要懒惰。有一刻的时间,就念一刻的佛。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口气就是念佛;这个气断了,我们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云何令正法久住”:云何,就是怎么说呢?怎么说才能令正法久住,令法不灭亡呢?你想要正法久住是很容易的,就是你要实实在在,一门深入你所修的法门,不图名,不贪利;不图虚名好假好,不要贪图人家供养。人家供养,就接受,不勉强影响叫人供养。正法,就是出家人每一个人都能持银钱戒,这是正法住世;每一个人都要能坐单,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人都能日中一食,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出家人都常常搭着衣,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出家人都精严戒律,这也是正法住世。正法,就是要你心里时时刻刻都依照佛所说的学习,躬行实践,这也是正法住世。所以,你们看一看万佛城的人:万佛城的出家人都没有什么贪心的,都不贪名,都不求利,在这儿默默地耕耘来修行,来这么严持戒律,肃恭斋法,都是发大菩提心的。

“谓”:谓,就是所说的。“我世尊”:这就是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世尊就是佛另外的一个名字。“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从无量劫到现在以来,佛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呢?就因为他要修行成佛了,好来把我们所有的人都救得离苦得乐,令我们所有的人都了生脱死,不在轮回里再受轮转了。所以佛才“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翻译过中文就叫“无量数”。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无量数是十六个大数目之一。那么三个大的无量数,你想一想究竟有多长时间了?很长很长的。在这三个大的无量数里边,释迦牟尼佛为的教化众生,为的修成佛,为的发菩提心,尽舍生命的地方,他舍生,又受生;舍生受生,每一粒微尘都是佛舍生命的地方。好像舍身喂虎:佛看见老虎那么毒,要饿死了,他把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去给这个老虎吃了,令它活着。那么这种伟大的牺牲,没有人能比得了的。

我们人都是贪生怕死,没有一个把自己的生命牺牲了,而成就旁人,令旁人活命的:没有这样的。那么佛生生世世在这三大阿僧祇劫,三个无量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是以生命来布施给我们众生,所以我们众生应该报佛恩的。好像我们现在这些人,我们当初或者都是吃过佛的肉,喝过佛的血的,所以我们现在信佛,这是应该好好报佛恩的。那么佛为了令我们活命,他自己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佛的。

修菩提道,“难行能行”:怎么叫难行能行?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好像舍头目脑髓:自己的头也可以布施给人家,自己的眼睛也可以布施给人家;不是说死了布施给人家,活着就布施。你需要眼睛,他就布施给你眼睛;脑,你有病,需要人家的脑来治病,他就把自己生命不要了,把他这个脑来布施给你,救度你;髓,把自己的骨髓也布施给旁人。就是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国,他的国家自己不要了,让给旁人;城,自己的城池,自己的财产,让给旁人了,不要了;妻,人最不容易舍的,自己的太太,他也可以舍,也可以送给人;子,儿子也可以送给人。所以内的财--头目脑髓,他能布施给人;外的财--国城妻子,他都能布施给人。你有人需要吗?他都给你。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比的,没有任何人能像佛这样牺牲的,所以修菩提道,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人家忍不了的事情,他都能忍。

“因圆果满。遂致成佛”:他种因种得圆满了,所以他得到果报,也就圆满了,也就成就了,于是乎就成佛了。“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那么既然成佛了之后,他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所以他就入涅槃了。

什么叫涅槃呢?涅者就不生;槃者就不死。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了,没有生死了,把生死了了,就入这个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得到常乐我净这个涅槃四德。他因为所作已办,所度已尽,要入涅槃了。但是,当时假如有人请求他不入涅槃,或者佛到现在都没有入涅槃的;就因为当时这些个弟子,好像前几天讲那位尊者,他说要有十八个人昼夜六时来修〈法华忏〉,那么他就不入灭。但是没有人发心,没有这么十八个人来要修〈法华忏〉,所以他端坐而化,入涅槃了。佛当时若有人请求他不入涅槃,或者到现在我们众生还可以见佛。不过这是不一定的,你不要一定相信这个说法。

“正法像法”:佛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五百年。像法的时候就是人造佛像,造庙宇,就都看到这个相上;正法就是佛住世的时候,这是正法的时候。那么现在是末法。末法有的说一千年,有的又说一万年,不管它多少了,因为正法像法都灭了,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可是末法时代,是说的没有修行人就是末法时代;你要能发菩提心,发大心修行令正法住世,这个末法也会变成正法。所以,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一定要有正法,我不许可有末法。这是我的愿力,所以我到什么地方都弘扬佛法,尽我的能力;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尽量的去做佛法的事情。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时代,人就修行,人人都有禅定,人人都会开悟的。那时候一修行,就证果了;证果就了生死了:这是正法。像法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形像了,人就不真修行了。正法时代是禅定坚固,人人往那儿一坐,就入定了。等像法呢?就只是有个皮毛了,就是寺庙坚固,人人都欢喜造庙,人人欢喜造佛像,所以这叫像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现在是末法时代了。末法,就是法已经到枝末上了,到树梢上了,所以微乎其微了。正法就是树根的那个时候;像法就是树梃子那个时候;那么末法就到末梢上了。末法有多少时间呢?末法时期是一万年,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八千多年,这都是末法时代。

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所以现在仅存是末法了。这个末法也都要没有了。什么叫末法呢?就是法到末稍上了,到枝叶上了,不是根本了。那么仅存末法,“有教无人”:末法,虽然有佛教存在着,可是没有修行人了;修行人都是和佛教的教义相反了。出家人本来不应该吃肉,喝酒,玩女人,可是他这些个事情也都和在家人一样了,那么这就没有法了。有教,佛教还有名词,可是没有人修行了。这个“有人”,是真修行的人,不是一定说弘法的人。没有真正修行的人,那哪有弘法的人呢?自然就没有了。

这时候怎么样呢?就“邪正不分。”邪正不分就是好像卢胜彦那一些个好行险侥幸的。那一些个出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情,这都是邪正不分,他分不开的。好像外道,他也认为,喔!这也是拜观音嘛!也是拜关帝嘛!又是拜什么拜什么,这么样子他不知道哪个是邪的?哪个是正的了?这个时候因为是末法了,你真的,他就说你是假的;你假的,他又说你是真的。你正的,他又说你是邪的;邪的,他又说你是正的。所以也不知哪个对,也不知哪个不对。那么这怎么办呢?这就你们要有择法眼。

什么是正的呢?正的是不贪名,不贪利;不贪图名闻利养,没有贪心,也没有自利心。你们在这个上就看得出,但是这也都很不容易的,因为末法的人都是邪知邪见。你对的,他就说你不对;你不对,他又说是不错的。鱼目混珠,这个末法时代。什么叫末法?末法就是人有正法,他也不认识了。正法现前,他也不知道这个是正法。你要骗一骗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你给他说真实法,他甚至于,好像你不懂现在的时代:“你真是太古老了!”你叫他不要像一般的俗人那么样子,他也不相信,这就邪正不分。

“是非莫辨”:什么叫对,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不对,他也不知道。你说多可怜!是非他也莫辨,“竞事人我”:就是和人竞争他有本事。总在那儿争强论胜,竞争人我是非,竞争造庙啊!他那个庙有七十二尺高,我造七十三尺;他那个庙有七十三尺,我造七十四尺:总比他要高一点。他就不比一比,那个人修行是很高的,我要修行比他更高。修行他不比赛,他用造庙来比赛。你说可怜不可怜?这个浪费施主钱和米,领着大家堕地狱去,这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竞赛造庙,这有什么意思?造了庙;造了庙也没有人在那儿管着,就空着。你说这多可怜的!这个就是末法,就是这个现象。

他也破坏僧团。什么叫破坏僧团呢?那个居士供养三宝,切记千万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这个贪心的居士,你护持你一个师父,我护持我一个师父,令出家人不在一起住,都分散开了。你也霸一个出家人,我也抢一个出家人去供养,互相这么竞争,单独的供养一个人;单独供养一个人,你说把这个人就弄得迷迷糊糊的,一天也不修行了。住在小精舍里头,一天哪,到晚都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你说,这你供养他有什么功德?我说是真话。

这个出家人,大众应该集中到一个大道场里头,住在大丛林里头,那么互相用功办道,互相能警惕。你不用功了嘛,我警惕一下你;我不用功了嘛,你警惕一下我。单单在一个小精舍里头,在那个地方,愿意懒惰也没有人管,愿意吃好东西也没有人管,愿意吃一点肉也可以,愿意喝一点酒也没有问题。你看看!这都是居士抢着出家人供养。你供养一个,我供养一个,以为这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就是你供养那个人,就一天到晚往地狱里跑。你说这你供养,就有了功德了?无形中就造了罪业了。我讲话,我是尽讲人不愿意听的话。

你们各位要知道,你供养三宝,要护持那个大道场,要护持那个真正修行的地方;不要你想一个出家人,我想一个出家人。我说这个话,出家人一定很讨厌我。因为什么?他不自在了嘛!他睡觉,在丛林里头也不能随便睡觉,也不能随便乱吃东西;你开斋破戒,这都是不可以的。你一个人为所欲为,也有旁人看看你。当然也有好的啰,有那有立得住的,一个人他一天也是精进用功,但是很少很少的。

各位要知道,什么叫末法?这就是末法。这个居士为什么他要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呢?他以为这个出家人我供养,这我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这是破和合僧。那个僧要和合众,要大家住在一起。你一个人,那叫什么和合众?和谁合去?和一些个在家人合去,那变成在家人了。

你们各位,我说这个话,这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啊!我讲这个话,我是苦口婆心。你们要认为对,你们就去做去;认为不对,你们愿意往那个堕落那个路上走,那我也不管。因为什么呢?你以为我供养一个法师,这是我私家的法师;我私家的!这个供养者,完全弄错了!那个法师,不应该是私家的,应该是公家的;也不应该一个人住一个小精舍,应该大家住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金山寺、万佛城,都是常常都住很多人,大家能互相看看。你有不对的事情,我说一说;我有不对的事情,你说一说。这互相见证,互相劝善悔过,不是互相竞争人我。竞争人我,我这个道场,你要到我这儿来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那你就是要死了。你看看!一个出家人,那个瞋恨心这么大!你到旁的地方拜佛,你就要死了。你说这什么意思?什么道理?在哪一部佛经上有这样的说法,说你只可以在我这儿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你就要堕地狱的。这是什么经上说的?我也找不着。所以这叫竞争人我,就是这个贪图供养。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好?就是因为贪图供养。“尽逐利名”:他尽求名求利,都是在那儿搞名搞利,不是着到名上,就是着到利上。

“举目滔滔。天下皆是”:天下都是这样子。你把眼睛睁开望一望,到处都是这样子。这些个人都是在那儿搞名搞利的。滔滔,都是这样子,就像汪洋大海那么滔滔无尽的。所以有人要跟着我出家,你再搞名搞利,绝对不行的,一定不要同流合污。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末法时候,一定要作一个真的。

“不知佛是何人”:不知道究竟佛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佛是谁?谁是佛?不知道,就知道贪图供养。“法是何义”:这个法,是要人断恶生善的,要人改过自新的,要人明白的;可是他不懂,他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究竟佛所说的法,是什么义理?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僧是何名”:究竟僧是什么?这佛法僧是三宝,他不了解。什么叫僧呢?僧,不是一个人叫僧;四个人以上才叫僧呢!要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住,这才叫僧。那么一般人说一个人也叫僧,那是错误的。僧,就是和合大家在一起,就是六合同住,叫和合众僧。大家都和合,没有争,在一起住大家都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谁也不能争第一,谁也不要争第二,都是要互相劝勉修道修德。僧,是和合众,单单一个人谈不到僧。那就是only one person;一定要四个人以上才叫僧,这个僧人的名义。你问他,不知道僧是何名,“衰残至此。”佛法衰残到这个程度,什么都不知道了,连一个佛法僧都不懂了。佛法这根本的三宝,也不知道是什么了。这个居士还更要做四宝。

你们知道吗?有居士要做四宝:“你应该供养供养我四宝。”所以三宝还不够,现在又出来一个四宝。这是什么?这就是末法的现象。居士怎么可以做四宝呢?有的这个居士,就要受三宝的供养;要受三宝的供养,你看看!这是末法到极点了,搞来搞去会搞出五宝、六宝、七宝、八宝。“殆不忍言”:就是不忍再说下去了。我真是说不出来的,没有法子说了。这个末法,真是不忍再说是什么样子了。“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每每,每一次我一想到这个道理,就泪下如雨,泪如涌泉了。这省庵大师说,我每一次想到这个地方,就哭起来了。

省庵大师和我差不多,也是只会哭,没有旁的本事。我不要哭了,你们放心好了。“我为佛子。不能报恩”:我自己做一个出家人,做一个佛的弟子,我不能报佛恩。“内无益于己”:内,往内里头来说,我没有好好修行,对自己的身心性命也无所益处。“外无益于人”:外,对外我也没有利益其他的人。“生无益于时”:我活着的时候,对社会,对国家也没有利益。“死无益于后”:我死了,对于这后世的人类,也一点益处都没有。“天虽高。不能覆我”:天虽然那么高,也不能遮盖我的罪业。“地虽厚。不能载我”:地虽然厚,但是我这个罪业,比那个镭射还厉害,逢硬必穿。我这个罪业,把那个地壳都会穿透了。那个业力罪,就那么样重的。我都不容于天地之间了,也没有资格与天地为参了。“极重罪人。非我而谁”:最重最重这个罪,罪大恶极,恶首罪魁,若除了我,还有谁呢?我这是个极重的罪人,我这个罪业真是顶天立地了。

这省庵大师叫我们出家人都这么回光返照,都要这么忏悔。非我而谁?不是他,就是我们啊!所以,我们出家人切记不要妒忌障碍,障碍其他的人。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由是痛不可忍”:说到这个地方,我痛得简直忍不住了,难忍能忍也忍不住了。“计无所出”:我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逃得出这个罪业的渊薮。“顿忘鄙陋”:所以我即刻就忘了我自己这么卑鄙,这么样丑陋;我都忘了,于是乎就“忽发大心”:就发大菩提心了。不行!我不能这么样子做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我要发大菩提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虽然我发大菩提心,不能把末法这种气数完全挽救回来。“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我一定要发愿在来世我护持正法。

我告诉你们,我为什么要住持正法呢?也就因为生生世世,我愿意发护持正法这个愿,我要一定行持正法。这是我从无量劫以来就发这个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我一定要扎正了来做,我一定要住持正法的。怎么样地困苦艰难,就谁骂我,谁毁谤我,我都是要住持正法的;不论谁妒忌我,障碍我,怎么样子我都要住持正法。这个志愿,绝对我不把它放松了!

“是故偕诸善友”:因为这个,我就同着我很多善的朋友,“同到道场”:同到这个万佛城来。知道吗?“述为忏摩”:我们大家就是到这个地方来修大悲忏法。你们各位知道吗?到万佛城就是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万佛城。

万佛城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道场,你们切记不要放弃你们自己这个大道场。这个大道场因为什么是你们的呢?我一个人也用不了这么大的地方,所以这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的,不是单单我的,不过我在这儿给你们大家看门口。你们都很忙的,都想要去做皇帝,或者做总统,到每一个角落去活动你们自己的工作,或者要做boss(老板),或者要做总经理,或者要在家里作boss。你们各有各人的职务,只有我这一个失业的人,没有什么职业,在这儿给你们做个工人,看看门口。所以等你们若作了皇帝,作了总统,那时候你们更要发大心来护持万佛城。说:“喔!师父,你尽和人讲笑话。”你怎么知道将来你不做总统?你怎么知道将来来生;你若作皇帝呢?你来生作皇帝,发愿说:“我作皇帝的时候,一定要拥护万佛城。我把我的金銮殿修到这个万佛城;佛殿那儿变成金銮殿,用金子造的。”你看!这都不知道的,在未可料之中啊!所以我这个皇帝的徒弟,现在他不愿意回到皇宫里去了。我今天问他三宫六院怎么办?他说:“那不管了,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么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就变成是一个修道的地方了。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卍           卍          卍

“建兹法会”:所以我们明年--阳历多少号我不知道--从旧历七月二十一号晚间我们要洒净,二十二号正式打地藏七,念地藏菩萨,或者念“唵嘛呢叭弥吽”。我们以前试过打一个“唵嘛呢叭弥吽”的七,昼夜六时,三班换着。一班念八个钟头,换那一班;那一班又念八个钟头,又换那一班。那么轮流换着,我们七天这个声音总是不断地来念。所以打完了这个七,我看他们美国这些个小孩子都很好玩的,很有诚心的,我就写了一首〈宇宙白〉的词纪念那个法会。那么明年我们大家研究,你们愿意念“唵嘛呢叭弥吽”也可以,你愿意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我们以七天,昼夜六时来念佛。他们上次,不知道是每一班八个钟头啊,是十二个钟头,我也不管,他们自己念,我也不参加。你们不要以为在这儿,每一个佛事我就要参加。好像有人说:“啊!我们打坐也没看师父你来呀?”我天天在这儿,你也看不见的。那又怪谁呢?你没有眼睛,你怎么看得见我?我来了,你也不知道。因为我走路也没有声音,我在你身边过去,你也不知道的;不是讲神话,的确的!他以为没有见着我;没有见到我,你到这儿来,那么你见到谁了?

那么二十二号开始打地藏七,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七圆满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天都是有普佛,还是有念佛。我们这个是大约十天的法会,有十天、十一天的样子。你们谁若欢喜来,自己来也好,是有个团体来也好,不过来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通知我们,我们好准备地方,安排给你们到这儿来用功办道:这是要紧的。不要突然间来;突然间来,那令我们没有时间来安排。等打上七的时候,那我们更是也不能去接人,也不能去送人了。所以我们万佛城里边,以后无论谁来,我们也不接,也不送,都当你自己到这儿来。我们若接你,送你,变成我们这儿用功修道的人,都浪费很多时间,这你也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为了成就你们的功德,我们彼此大家要相安无事,都是自己人,不必客气的。所以这一点,希望你们各位特别特别注意。

最要紧的,就是有抽烟的人到这儿来,也要把他身体检查了,把他的香烟哪,什么都给掉到那个飞机上,不要带到万佛城来;带到万佛城来,你就不抽,那股烟味把万佛城都给熏得一股烟味的,很受不了的。我们真受不了烟味,我有的时候又好像讲笑话似的,万佛城的人都好像那个蛇似的,最怕烟。又像那个虫子似的;那虫子,你若一有烟哪,它就跑了。所以我们这儿都是一些个小虫子、小蚂蚁、小蚊虫、小苍蝇,在这个地方轰轰轰,那么你们各位来了,到这儿切记不要欺负我们这些个小虫子。

在这个时候要发四十八愿,“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每一个愿都是要度众生。“期百千劫之深心”:我们用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那个深心。“心心作佛”:我们的心要干什么呢?就是要成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从今天开始,尽未来际劫。“毕此一形。誓归安养”:就这一生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就是我这个寿命终了,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既然登到九品,花开见佛了。那么成佛之后,再到这个娑婆世界。“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我好使令这个佛,好像太阳那个光似的,再重向光辉,法门再能阐扬开。“僧海澄清于此界”:僧海也都澄清了,都干净了,没有那一些个不修行的人了。“人民被化于东方”:人民都受佛的教化了,所有的人民被化于东方。那么“劫运为之更延”:就是佛的正法为之更延,就是那个短的劫运把它时间延长了;延长了,不是说那个劫运延长了,是正法延长了,那个劫运就没有了。“正法得以久住”:这个样子,你人人若修行用功办道,人人若没有自私心,没有求名求利的心,没有贪心,没有这些个欲念,这个就是正法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省庵大师说,这是我这个区区啊,很微小的,很少很少的这一种的苦心。他是因为自谦了,说区区,就是很微细的,很少的,没有什么力量,很微弱的这种真实的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第十种的大事因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