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 流通分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流通分

作者:宣化上人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6:09 来源:本站原创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趋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在前边把这十种的因缘--报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等等这十缘,你都知道了,都明白了。这个八法--邪正、真、伪、大、小、遍、圆,这八法也周知了。“则趋向有门”:那你自己怎么样去修行,你知道门径了,你知道门路了。“开发有地”:你想要怎么样开发你的菩提心,也有地了。“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你现在既然有种种的因缘,得到人身了,又住在中国的华夏之邦。“六根无恙。四大轻安”:眼耳鼻舌身意,你六根都没有什么毛病,都具足。四大--地水火风,也都没有不调,没有什么病痛。“具有信心。幸无魔障”:你又具足了有一种信心,也没有什么魔障来障着你。“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况且而今我们大家在一起得到出家了,又受了具足戒了。“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遇着万佛城这个大道场,又有人给你讲经说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我们万佛城也有佛的舍利。又拜〈大悲忏〉,这种种的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又遇到很多好的朋友,又具足特别的这种殊胜的因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你若不在今天发大菩提心,你还等待哪一天呢?

“惟愿大众”:这省庵大师说,惟愿大众你们哪!“愍我愚诚。怜我苦志”:你们怜愍我这种愚痴的诚心。你们同情我,可怜我这种很苦的志愿。“同立此愿。同发是心”:同发这四十八大愿,也发这种愿心。“未发者今发”:若没有发这种四十八愿的愿心的,现在就要发了。“已发者增长”:已经发这四十八愿,就要这四十八愿一天比一天长大。“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已经一天比一天增长了,现在还要它接接连连相续不断地发这种心。

“勿畏难而退怯”:你不要怕难而向后退怯了,怕了。“勿视易而轻浮”:你也不要看这种事情是很容易的,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你也不要想要快,发心不久长;必须要发长远心,不要幸致,不要侥幸说我投机取巧,就修成佛了;没有投机取巧可以修成佛的。所以各位,在这个地方,我想起以前我教四十二手眼,有的人就修了几年,觉得也没有什么成就,就不修了;那不修,这就叫退怯了,也不久长了。“勿懈怠而无勇猛”:你不要懒惰,一点勇猛心也没有。“勿委靡而不振起”:你不要委靡不振,总拖泥带水的样子,当断不断,一点振作也没有;要振起、奋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也不要因循了事,茍且塞责。因循就是慢慢的,等一等,不勇猛精进。期待就是等待着,说:“我现在先不要修行,等一等,我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再修行了。”修道不能等的。“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你不要因为自己愚痴,而一向无心,也不发菩提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你不要认为自己的根基浅薄,对佛道遥远难成,我没有份成佛的。不要有这种的心。

这有一个譬喻。“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就好像种树似的。这个树刚种,它这根很浅的,可是你种久了,它这个树根一天比一天就扎到地里去了,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又譬如磨刀;这个刀很钝的,你要是把它磨得时间久了,它也变成一个利刃了。“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你不能因为树根子浅,你就不种了,就任这个树自己枯槁了,乾了。不种它,它就死了。“因钝弗磨。置之无用”:你因为刀钝,就不用磨石把它磨一磨;你把它放到一边,说这个刀很钝的,就不用了。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又若”:就是说假设。若“以修行为苦事”:你修行觉得,这是一件苦事,受不了!吃一餐也很困难的,不吃肉也觉得还很馋的。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岂不是很不自由的一个事情吗?“则不知”:你可不知道啊,“懈怠尤苦”。你以为修行是苦;你要是不修行,懒惰懈怠,那比修行更苦。

修行它是苦的一时,你就永远得到快乐。可是你不修行呢,你是永远在苦海里头。就是一时你觉得,喔!享受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那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你若造罪业永远都是苦的。“修行则勤劳暂时”:就是那一时间觉得不享受。“安乐永劫”:你若把这个修行修成了,永远都是在极乐世界里住着,不会受苦了。“懈怠则偷安一世”:你懈怠,就是躲懒偷安,在一世你觉得很享福,很享受的。“受苦多生”:你将来永远永远,或者堕地狱,或者转饿鬼,或者做畜生,很难受的。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以净土法门就做为我们出离苦海的一个舟航,你就不必忧愁再受苦了。退转就是受苦了。“又得无生为忍力”:你得到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是没有觉得什么痛苦可忍的,也没有什么快乐可求的;既无苦可忍,又无乐可求。这无生法忍,也不见苦也不见乐,也不见生也不见灭。“则何虑艰难”:你怕什么艰难呢?不要怕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你应该知道,堕地狱那个罪人,他们因为在往昔也都发过菩提心,所以虽然堕地狱,又很快离开地狱,就离苦得乐了。那么“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那么既然是这样子,他们在地狱发菩提心,都能离苦得乐,我们做一个很好的人,又是很好的佛弟子,怎么可以不发一个大愿在今生呢?

“无始昏迷”:从无量劫以来到现在,都是不明白,很昏的。“往者既不可谏”:过去的事情,没有法子再挽回了,已经过去了。“而今觉悟”:现在我明白了。那么既然明白了,“将来犹尚可追”。那么到将来的时候,这还是可以挽救的,可以能有挽回的机会。“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你还是迷昧,也不觉悟,这样才真是可哀怜啊!你在那个迷里头也不知道迷。“茍知而不行。尤为痛惜”:你若知道了应该发愿,你再不发愿,这更加是可怜哪!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你若怕地狱这个苦报来的话,你自然就会精进了。“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你若知道无常迅速就会来找你,懈怠也不会起来了。因为无常鬼不知哪一天他就来,说是阎罗王下请帖了,要请你去到阎罗王对面喝酒,或者去谈一谈话。阎罗王也不一定喝酒的,你不要听这个就是对面谈一谈话;是和你来审判的!“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你要用佛法来鞭策你自己,就是常常打自己,常常用佛法来鼓励自己不要那么懒惰。什么叫鞭策呢?就像那个驴在那儿不走,不做工,你拿鞭子,拍!这一鞭子,这叫鞭策,它就走了,就做工了。我们人不要像驴那么样子懒惰。“善友为提携”:你又有同参道友互相来勉励自己,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造次,就是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也不要离开佛法,也要修行,终身依赖着佛法。“则无退失之虞矣”:你若这样子,就不会退失了。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你不要说发愿这一念,这很轻微的,不关重要;发很虚妄的愿力,没有什么益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你心若发愿真了,这个事情就实在了。你若发广大的愿,你那个行为也就会往前精进地更深了。“虚空非大。心王为大”:虚空还不算大,我们愿心这个王,是最大。你那个心王才是大的;心王它没有量。“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世界上金刚最坚的,可是也不如你这个愿力。你总也不忘你的愿力,那是最坚的。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省庵大师说,你们大众要很虔诚的,不舍弃我所说的这个话,不把我所说的话忘了。“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那菩提的眷属从此大家都联姻在一起了,都做亲戚了。“莲社宗盟。自今缔好”:这莲社大家在一起同样地发愿,同样地念佛,从现在也就结盟了,大家也都做好朋友了。“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大家一起生到净土,同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慈父。“同化众生。同成正觉”:然后再一起来教化众生,一起成佛。“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安知,就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将来你能成佛,得到三十二相,和佛的相好庄严是一样的;你修福修慧,有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发菩提心,立菩提愿开始的呢?你将来成佛,都是从今天开始的。“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愿意和大家互相勉励好好地发愿,不退失菩提心,好好往前去前进,勇猛精进。我们大家都很幸运的,大家都很吉祥的。

上人: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知道不知道?我现在问这个问题,你们哑口无言。你们说菩提心像什么似的?没有人知道?(上人对弟子讲:我要问你姊姊了,什么叫菩提心?……翻译成英文给他听。他讲你听得懂吗?)不要等着我叫,你们看,大家来讲,这个发菩提心文;什么叫菩提心?(有人以广东话回答。)不是因缘,什么叫菩提心?

答:The Bodhi mind is having compassion. So if you want become a Buddha, then you first have to bring forth the mind of compassion.(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想成佛首先就要发菩提心。)

上人:这是这个方果智说的。你们各位有什么讲法没有?

答:菩提心就是无分别心。

上人:像什么?

答:不像什么。

上人:那你们开始听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慧僧老法师没有给你们讲一讲什么叫菩提心?你们都忘了吗?果舟会写文章,这个〈劝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这个文章怎么样写?

答:我想那个菩提心是,那个人一定要得到菩提,是一个责任,一个intent;是一个责任,你一定要做,一定要成佛,我想绝对的。)

上人:成佛干什么?

答:成佛不是干什么,是没有执着,没有我相,像六祖;六祖大师到弘忍大师的地方请法,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到我这儿来?你要什么?”六祖大师说:“我不要什么;我只要成佛,我不要其他的事情。”我想这是菩提的心。

上人:我方才问你们,这个菩提心像个什么?你们说什么也不像,没有分别心就是菩提心。那为什么又叫做菩提心?不叫没有分别心呢?为什么又叫一个菩提心?那可以说〈劝发没有分别心〉。果衡跟温以敬答覆我这个问题。

男众:弟子的看法,我们要把它分为菩提心,那是不得已,而对一些执迷不悟的人而说。如果真正我们站在菩提心这个名称的立场来讲它,它实在是不可以分别。因为如果一起分别呢,那就是妄,那就不是菩提了。菩提也就是觉悟,因为六祖大师讲过一句:“起心即是妄。”我们一起心就是妄了,那我们还执着它什么名称,那根本就不是菩提,我是按着这个看法来讲。

翻译人:恒空法师说,他讲开始如果师父问我们分别心,不分别心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会说是菩提心是根本没有分别的,跟无分别心是差不多一样的。……

上人:萧居士!萧果肇,你说这个什么叫菩提心?

萧居士:……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大道;大道就是要无求,所谓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不过是菩提简称,即是叫我们发大心,发全部的心,这个就是所谓菩提心。就是要我们要广度众生,要度一切的人。这就是发大心,就是要发这个广度众生的心,这个成佛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上人:不错!萧居士讲的是有一点道理。这个问菩提心,是讲这个菩提心。问什么叫菩提心?这个不是讲禅宗的,或者是有有无无的,问有以无对;问无以有对;问是以非对;问非以是对:不是那个三十六对。这个菩提心呢,我告诉你们,我有一个很简单、很浅显的看法。

这个你没有发菩提心呢,就像那个面没有发似的;你发菩提心呢,就像放上一点面种子了,那个面就会发起来;发起,它就大了。那么这个,我问你们各位说菩提心像什么?本来它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个觉道。觉,觉者觉悟也,就是明白,明白这个道了。明白道,不是单明白就可以了,还要修行,要修这个道,修这个觉悟的道。那么这个也说是它无形,也可以用这个有形的来比方一下。用什么呢?就用这个宝塔。

那个宝塔是不论多少层塔,是从地上修起来的。这个地,就是我们人这个心地。以我们心地去造个宝塔,这个宝塔是从地上造起来,它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这个菩提心也就是节节高,菩提心就是节节高,越发越高,越发越大。本来是很小来着,最初只是一点点,那么以后它就膨胀发大了,就成佛了。这是我这一个很粗浅的一个看法。我觉得菩提心就像造宝塔似的,你发大菩提心呢,就像造一个大宝塔似的,那个是一样的道理。它越发越高,越发越大。那么这是举出这一个例子,来形容这个菩提心,并不是说菩提心就是宝塔。也可以说你发菩提心,也就是在那儿造宝塔呢,这是我对于这个菩提心的看法。那个就是菩提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