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解深密经语体释 > 一切法相品第四

解深密经语体释 一切法相品第四

作者:演培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0:44 来源:本站原创

一切法相品第四

心意识相品,虽已说明生死解脱的根本,但于佛法的全体,显了究竟的真义,还没有谈到。全体佛法,不出生死流转的杂染法,涅槃还灭的清净法。正确的认识一切法,不起坚固执着,是还灭;错误的认识一切法,生起言说执着,为流转。流转与还灭,可说是建筑在认识论上的。有情的认识,含有错误的成分,认有作无,认无作有,所以就在生死海中流转。三相显了义,即以三相来具体的连贯的说明杂染与清净,真实与虚妄,生死及涅槃,自性之有无,所以这在佛法中是个重要的课题。释尊的一代时教,如来的说法本怀,教理的浅深,空有的诤论,了不了义的辨别,澈不澈底的说明,都在三相中。他是佛法的全体,空有的总枢,治佛学者不可不于此深切注意!

一切法相,微细分析,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要是一一的予以叙述说明,真是说不能尽。所以瑜伽师地论中,摄诸法为六百六十法;后来世亲感到六百六十法,仍不易受持,乃又约为百法;可是本经把一切法,略说为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三种。为什么要把诸法略为三种呢?无性摄大乘论说:“略有三种者,谓一切法要有所应知、所应断、所应证差别故”。所应知,是依他起相,所应断,是遍计所执相,所应证,是圆成实相。本经的目的,即在使人遣遍计,了依他,证圆成,所以综一切法相而为三种。

三相,唯识、中观两家的看法不同。龙树从一法上观察三相:一切的缘生法是依他起;在依他的缘生法上认识错误,非有执有,是遍计执;缘生法的实性,即一切法的空性,是圆成实。无着从一切法上观察三相:谓遍计执的一切法,依他起的一切法,圆成实的一切法。从一切法上说三相,佛法中是有的,像本经就是从一切法上显示三相,如下经文说三相时:“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谓一切法缘生自性”;“谓一切法平等真如”。虽然如此,但主要的还是以一法为出发说明三相较好!

丁三约三相显胜义

戊一直申显了教

己一疑问

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说是语已。

直申显了教的当机众,是德本菩萨。功德的根本,叫德本。什么功德是功德的根本?人天功德吗?不是!有漏功德吗?不是!要通达胜义谛后,以无漏慧领导所修习的六度万行,才是功德的根本。经说:般若是功德本,大智本行是万行本。德本菩萨这时起来禀白佛陀说:世尊!如你曾经说过的于诸法相善巧菩萨,所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的这话:一、要怎样方可叫做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呢?二、如来看他具有怎样的资格才施设他叫做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这我很不明白,请佛为我及诸大众慈悲开示!

诸法相的相是体相或体性,也可约相貌讲,就是诸法的不同形态。性相是一还是异呢?有说是异的,如性相二宗的水火不融;有说是一的,如性相融通论者。从外表的形式及性相的对立看,二者是有差别的;从内在的理性及唯说性说相看,二者是可通用的。如法相,有处就说法性,三相,有处就叫三性;虚妄相或叫虚妄性,可见性相是不可分的。一切法,是蕴、处、食、界及三乘的圣法。分别这一切法的体性相貌,理解这一切法的真实体相,名为善巧诸法相。

己二佛答

庚一长行

辛一赞许

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

辛二正说

壬一诸法相

癸一法说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习,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德本菩萨请问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答为于诸三种法相善巧者是,所以此下就来说明三种法相。

一者遍计所执相:所执二字,是奘译特有的,余译只名遍计相。所执二字的有无,在意义上很有出入。只名遍计相,是侧重所遍计境说;名遍计所执相,就侧重能遍计心说了。遍计即遍所计。谓能认识的心识,在所认识的境上,周遍所计,叫遍所计。遍有种种的意思。如意识,有思惟、考察的种种行相,如是周遍的生起计执,名为遍计。如眼识见各式各样的物相,耳识听各式各样的声音……,身识接触各式各样的触相。都含有遍计的作用。摄论说到唯有识时,有唯一、唯二、唯种种的不同,唯种种,就是周遍所计。遍计相的相,就所遍计说,是在认识境界时,内心上觉得怎样的相貌,是为遍计的相。

遍计,有能遍计、所遍计。能遍计,是能认识的心心所法;所遍计,是所认识的一切行相。一切行相是所遍计,学者没有异议;心心所法是能遍计,见解就有差别了。有漏心心所,八识论者看来,有八个心王及其相应心所,但诸心心所,是否都可为能遍计呢?安慧说:有漏的八识心心所,都是能遍计,因同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同有似能所取现起的,即阿赖耶也以遍计种为所缘的。所以他说:执我执法的是第六识,执我不执法的是第七识,执法不执我的是第八识及前五识,我法俱不执的是无漏清净识。护法说:有漏心心所,能有遍计作用的,唯只执我法的六七二识,无执的前五及第八识,是没有能遍计的作用的。因能周遍计度分别执为我法的识,必定是慧,且与无明相应的。所以他说:六七二识执法,五八诸识不执我法。二师异见,表列如下:

二者依他起相:一切有为诸法,仗因托缘,依他而起,叫依他起,相是依他生起的诸法不同相貌,名依他起相。摄论说:“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这意思,是论师的另一解说,本经中看不出这种说法,所以也就不去谈他。

三者圆成实相:圆有普遍的意思,即在一法上是这样,在一切法上亦然。加深了也是奘师加添的,余译没有。成是成就,谓诸法的体性,本来如此。实是真实,谓诸法的体性,不虚不谬。合言之。一切法的真实性,本来如是,普遍如此,名圆成实性。摄论说:没有变异而为清净所缘善法最胜的实性,名圆成实。成唯识论说:二空所显的那圆满成就的诸法真实性,叫圆成实性。

平常说的虚妄颠倒,有两个意义:一是似有的,二是非实的。似有,谓本来没有,但在错误的认识上,觉得他好像是有。非实,谓似有的法,究其真实,是没得的。众生根机不同,如来解说即异。般若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皆所生的诸法现相,是假名不实的,若把他当实在看,就要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了。唯识说诸法是因缘生的,缘所生的诸法,不是没有,没有的是内心想象怎样怎样的那颠倒虚妄。所以,因缘现起的依他起相是有的,妄所计执的遍计相是无的。从胜义谛说:龙树主张胜义就是空性,毕竟空性即胜义谛。真常唯心者说:胜义就是空性,是不了义的,因为诸法实性,不但是空,同时也是不空的,像后期大乘的如来藏、佛性等,都是从这空中不空而建立的。从世俗谛上产生的假名有与依他有的思想,是性空者与唯识者两大思想的基本不同点。性空者是自空派,即因缘生的诸法,本身是空的;唯识者是他空派,他把世俗分为两分,一是缘起的,是有;一是假名的,是空。本经属他空派的唯识思想。

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相呢?谓一切法的名假安立及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别,……为令随起言说,叫做一切法的遍计所执相。一个有情,不论是天、是人、是畜生,在他认识上觉得怎样,要以言语说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都各有他的名称。如说这书就是这东西,这东西就是这书。内心上有这想象、感觉,就是假名,不一定要口头说出来,才叫假名。依此起名、假义、假相安立的诸法自性,诸法差别,是遍计所执。自性是自体的意思,自体上有众多的差别义,叫差别。如色法,青黄赤白是他的自性;可见不可见、可对不可对;有形没有形,……是他的差别相。自性、差别,依假名安立,离了名义,自性、差别是不可知的。胜义谛相品的幻师喻,就是依错误认识的名义假设的,离此,大象身想、大象身的差别想,是都不能存在的。

名假安立,通有漏的心心所,较口说的语言,广泛得多,如二禅天的有情,言说虽不起了,但假名安立还是存在的。又如现见的猪马牛羊,微细的昆虫蚂蚁,言语虽很欠缺,而感觉是有的,有感觉就不离名假安立。外国人同我们说话,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就觉得他说的没有意义,后来了解了,方知不是没有意义。又如婴儿,最初什么也不懂,吚吚唔唔的说东话西不知说的什么,后来认识丰富,就可明确的说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名假安立,主要的是认识问题,不是言说问题。言说只是思想的表面化,是彼此传达意义的工具。实际所说的话与法毫无关系,不过习惯久了生起共同见解,一说什么,就对那个生起某一种的认识。

什么叫做诸法依他起相呢?谓一切法的缘生自性。这个有时那个就有,这个生时那个就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招集纯大苦蕴的十二因缘,是为依他起相。佛教唯一的特质及不共世间的正法,就是缘起。有情的生命相续,也就以这十二缘起而建立的,所以佛教以众生生命为说明的中心。有了有情,自然就有为有情往来的世界;因此,佛教不多谈世间。此有彼有,是说无明有、行就有,……生有、老死就有;此生彼生,是说无明生、行就生,……生生、老死就生。纯大苦蕴,是十二因缘的总句,因为由烦恼业招感五蕴的苦报身,纯粹是苦的,所以名为纯大苦蕴。

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生’‘有’二字,有什么不同?缘起,是因果法的联系,有因决定有果,有果决定有因,因果是相互依存的。有,是存在的意思,有时表面上看似没有,但潜存的势力未失,由此潜力,将来就可感果。此有彼有的宣说,是对治无因论的,他说无因可以有果,佛说无因即无果,要因有果才有。有是存在,为永久不变的存在?还是有变化的存在?很多哲学家说:诸法的生起,各有他的本体,本体是诸法的特定本因性,永久不变的。像常因论的数论外道说:万法从自性出发,由自性与勇麈闇三德发生关系,就现起一切法。所现起的一切果法,有变化的,能现起的因性,是永恒不变的。佛教说果存在因就存在,因若灭亡果也不存在。所以此生彼生的宣说,是对治常因论的妄执的。由于常因、无因论的不能建立因果的联系,所以佛才以众生的惑业因性,招感五蕴苦果,建立依他起的缘起因果。

什么叫做诸法圆成实相呢?谓一切法的平等真如是。平等,就是遍一切一味的无差别无高下的胜义谛性。菩萨行者,第一要以勇猛精进的因缘去实践,第二要以如理作意无倒思惟的因缘去观察,然后方可于一切法的平等真如通达、修习、作证。诸法的实相,是凡夫所不知而唯菩萨始能了达的真理,如不精进不退、勇猛不懈、实事求是的实行,固不能通达;若但一味实行而不明白他的道路,亦复不能证得,所以须要无错乱无颠倒如法合理的作意思惟。通过这两步骤,就能通达遍一切一味的平等法性了!通达,是大乘初地见道时的见道位。由此进一步的渐渐修习,入于修道位,即为十地。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层深一层的认识诸法的实相。到了最后,就于无上菩提,圆满证得了。本经虽说法无性为三乘同证,但究竟圆证无上菩提,唯佛与佛,非二乘所能。

本经的三相,是在一切法上开显的,所以说一切法名假安立,一切法缘生自性,一切法平等真如。三相既在一切法上开显,那要怎样才能理解他呢?唯识学者说,由遍计执去了知。凡夫认识上觉得怎样,有种种的计执,这是遍计的名义性。因为所认识的是名义性,所以不能证见依他、圆成;虽然如此,但也多少知道依他一点影像。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精神肉体,他的存在,是不是因认识而存在的?当知有认识时,固有一切法的存在,无认识时,法还是存在的。这存在的一切法,就是依他的缘起性。错误认识的遍计名义性,虽不是实在的,如幻现起的依他缘起性,却是因果相织相成而存在的。由此可知,在依他的缘起性上,能显示遍计的名义性,在遍计的名义性上,能反应依他的缘起性。不过真正了知依他,必待通达真如以后,所以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依他”。比方水中的树影,不是树的本质而认为树,自然是错误(遍计)的;但岸上确有真树在,没有,水中不会有树影的。所以见到水中的树影,多少可知真树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从认识探究一切法,是错误的,不实在的,但实际上要有如是因如是果,才能成为生死流转。若要从生死流转中解脱过来,还灭涅槃,须从依他的缘生性上,正确的理解成实的寂灭性。如此,方知建立三性的所以。不然,就不理解为何要说三相了。

癸二喻说

“善男子!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瞖人眩瞖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瞖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喻有二种:一是眼目喻,一是颇胝迦宝喻──智度论中也谈到这两喻的。先说眼目喻。眩翳,是障蔽眼睛光芒的红白丝。眼睛上有了这种病的人,叫眩翳人,他对事物的观察,有模糊不清的过患。具有遍计的凡夫,错误的认识一切法,也是这样,所以说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眩翳人的眼睛上,既有眩翳蒙蔽着,所见的一切,自然就有各种不同的相貌现前:如发毛相、旋轮相、蜜蜂、苍蝇、苣蕂、青、黄、赤、白等的差别形相,都是不时现前的。这差别现前的无限形相,就如依他起的一切缘生法,所以说依他起相,当知亦尔。若人眼中无病,清净光明的远离眼中所有的一切眩翳过患,以净眼本性所行所通达的一切无错乱的境界为所缘,自然就没有什么差别形相现前。这无乱的境界,就如成实的寂灭性,所以说圆成实相当知亦尔。本喻,是以眩翳的当体,譬遍计执的,后二是从认识上分别的。没有眼病,见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别相现前;若有眼病,见到什么不是什么的本体,而是他的乱相,就有无限的乱相现前了!

以三相的定义与所举的譬喻配合看,净眼人所见的无乱境界,如圆成实,病眼人的眩翳众相,如依他起,都是对的,唯以眩翳的当体喻遍计执,似有不合,但在本经全体思想上看,戏论熏习,是属遍计执,不同余处说是依他起的。遍计、依他的关系,是这样的:戏论熏习的遍计执,是缘生相的因性,见到缘生相的诸法,就知有戏论熏习的存在;如眩翳过患是错乱相的因,见到发毛众相,就知眼中有眩翳。所以此以遍计所执种,譬喻遍计性,不是没有理由的。遍计、依他,表面看似有两法,实际如难兄难弟的分不开,有遍计就能现起依他起,有依他就能生起遍计执。所不同的,种子熏习为因缘生起依他起,是在现行方面说;戏论习气熏成的种子叫遍计执,是在种子方面说。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颇胝迦宝,有说是光明宝藏,能现起不同的形形色色,其实就是摩尼宝珠。清净是没有瑕疵的纯白净色。白色的颇胝迦宝,与青的杂染色相合,就显现出帝青、大青末尼宝像来。帝青,是帝释桓因的青色宝,从天人立名的。大青是他的大青色宝。末尼宝是如意珠,能如人意的现出种种财宝。愚人不知这是外面青染色反映到颇胝迦宝上所显现的,于是就邪执取他是真的帝青、大青摩尼宝珠,并且拿这个去惑乱有情,说得这个就可大富大贵。知此,与赤染、绿染、黄染色合,也就比例可知了。末罗羯多末尼宝,中国没有,不知是什么,不过从他与绿染色合看,可断定他是绿色宝。

喻说中含有四事:一、清净颇胝迦宝,二、青赤绿黄的四色,三、似青赤绿黄的四色,四、执取青赤绿黄的四色。法中还有一杂染清净宝,共有五义,法喻不齐,似为译文有误!杂染的清净宝喻圆成实,本有的清净宝喻依他起,染色是习气,邪执染色是相执喻遍计执,似青色是喻什么呢?这本与执为青色是连结的一句,而奘师译为两句,似有未妥!求那跋陀罗译为:“清净琉璃置青色中,即因陀罗(帝释名)青色,出大因陀罗摩尼宝光明,因陀罗青色,大因陀罗尼宝光明现前,惑乱众生以为青宝”,这就是约综合的翻译的。原来遍计、依他是辗转相关的:依他起的错乱相,错误的认识他是遍计执,所遍计的是依他起。如此,净分依他是依他起,染分依他即为遍计执。

法的五义与三相配合是这样的:第一杂染清净是圆成实性;第二本性清净,一分摄圆成实,一分摄净依他;第三错乱行相,一面是依他起,于此生起妄执熏习成种,又为遍计执;第四名义妄计,第五妄执成熏,此二均属遍计。不过,就眼目喻说,妄执成熏是遍计执,错乱行相是依他起,本清净是圆成实。初喻中说有妄执成熏,未说名义妄计;后喻中合一的说到二者,表如下:

“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法的五义,包括杂染流转、清净还灭,三相亦然。一切法的名假安立自性差别,是遍计执;一切法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缘生性,是依他起。安立的名义性是妄计的,因果的缘生性是乱现的。因果缘生性乱现起来,引发吾人的错觉,妄执乱相以为真实,所以就现诸杂染生死流转了!如果不执乱相是真实有,染法就不现起,截断生死流,就证还灭的清净涅槃了!至喻中说的本性清净、离垢清净,是在世俗与胜义的不一不异上说的。清净是杂染诸法的真实性,从熏习和缘生性的表面看,似是杂染的(世俗),从内部去观察,却是清净的(胜义):所以喻依他起是本性清净,圆成实是离垢清净。一切法本是清净的,由无始来为杂染熏习,就现起生死流转(缘生性),流转生死中的有情,不了缘生如幻,生起坚固执着,而又熏习成种,于是就完成未来的新生命。假使了达缘生如幻,不起妄计,不熏成种,截断未来的生命洪流,就获得解脱。所以欲了生死,必须先击破妄计的名义性。不然,熏习缘生,是无法解决的。一般讲三性者,大都重在有空方面,而忽略流转还灭义,其实三性也是开显此义的。如表:

壬二诸法相善巧菩萨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心意识相品中说的依法住智通达因果差别的世俗善巧;依如实智通达一切法真如实性的胜义善巧,在本品中虽无明文,而意义上是含有的。前说三相的不同,此说三相的相关。佛对德本说:相名发生相互的关系,以此相关为因缘,就可理解遍计所执相是什么了。相与名是因缘生法,所不同的,心里认识怎样是相,口头说出怎样是名。约言语说,能诠是名,所诠是相;约了境说,能取的名言是识,所取的相貌是相。所以六识的认识,都叫名言,唯识学上说的意言,亦即指此。胜义谛相品中的“迷惑觉慧”,是了境名言;“唯此是实,余皆痴妄”,是言说名相。心中觉得的这个那个,是假名有,口头说出的这个那个,是澈底无。我们认识的依他缘生法,属能所取相,所以要依以名取相,名相相应的遍计所执相执为缘,方可了知依他起相。遍计是因依他有的,依他又因遍计生的,没有遍计,依他就不能现前,所以要认识依他,必须从遍计所执相执上去求理解。圆成实相是诸法的真性,假使在缘生法上,不以名计义的执为实有,了达他如幻如化,现见诸法的真实,就可证圆成实,所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没有执着为缘,圆成实相就可了知。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他,因他不是实有的认为实有,真正的无性,反而不认识,假定在依他起上,不起执着,熏习没有,乱相不现,就可证得清净的圆成实相了!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上面虽说了三相差别及相互的关系,但主要的是以依他起为中心。此文,是说遍计的无相,依他的染相,圆成的净相。无相是无,染相是有相,净相是非有非非无相──不是缘生的依他起,所以非有相,不是虚妄的遍计执,所以非无相。余义可知。

龙树说诸法空,无着说一切有,而此空有的差别何在?有说唯识不但讲有且也说空,中观不唯讲空实也讲有。其实空有的诤论点,就在缘生的依他有无。唯识说虚妄遍计执虽是无相,杂染缘生相不能说没有,如果依他的杂染相也无,一切因果就不能建立,而生死流转也就谈不上了。中观说遍计固是无相,缘生也是无相的,假定此非无相,那空只空得一分,没有空得澈底。本经是主缘生有相的,所以是有宗的教典。

空有的问题,从佛灭到现在,学者都在诤论,其实这是观点不同,论法自有差别,根本无须诤论。空宗说的有无相,是自性相,或名自相。吾人认识一切,以为他是实有的不是虚妄的,是整个的不是和合的,是常住的不是生灭的,即或有时觉得这个在变,总是那东西在变,如说某人变老了,而心中认为还是那个人。这就是自性见,有了他,就不能认识缘生如幻。所以缘生与自性,是不两立的,是自性的决不是缘生,是缘生的决不是自性。有宗说因果相生的相貌是自性,如是因生如是果是自相。以名计义的遍计执,不合缘生性,是无相的,因缘生法的依他起,合乎因果律,是有相的。给相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解脱也就别异。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要求断灭杂染相法,证得清净相法的菩萨,务先认识三相。三相认识了,就可知道无、染、净的三相。尤其是无相法,须澈底的认识他,因为众生的生死流转,是由执着诸法实有自相的遍计熏习而来;假使理解了诸法无相,不起遍计执着,就断一切杂染相法,而证清净相法了!

“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如来说诸法相善巧菩萨,不唯使知三相的名相,主要是令认识遍计执相没有,断灭杂染,证得清净,方够资格叫做胜义善巧菩萨,不然,是不够格的。所以本品及前心意识相品中说的胜义善巧,都是约证悟说的。余义如文。

庚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不能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不观诸行众过失,放逸过失害众生;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

初颂明三相的相互关系,次颂痛惜众生不能证得清净的微妙相法。遍计是无相,依他是染相,圆成是净相。欲离染相,证得净相,须知遍计无相。假定不能了知无相的法,杂染相法就不能断除,由不能断除杂染相法的缘故,微妙的清净相法也就失坏而不能证明得了!生死流转的惑业诸行,由于众生不能观察他是众多过失的源泉,所以就放逸不霸的勤求世间的欲乐,做不应做的事,犯众多的过失,结果,不但于人无益,也是害了自己。懈怠与放逸是分不开的,懈怠是精进的反面,对于有益社会人群的善法,不能够努力去做,对于有损社会人群的恶法,不能够勇悍去断,因而就放荡纵逸起来,过那不规律的生活,干那不正当的工作,与不放逸刚刚相反。这两种心理都是要不得的,真正要想断染证净的人,必须铲除这两个不正常的心理。此二的相关性,如余译所译的“懈怠放逸害”可知。住法,是诸法的真实性,动法,是流转的依他起,众生不知这二者是有法,妄执以为无有,于是就堕入恶趣空的深坑,失坏因果法而不自知,所以我佛对于此辈愚痴众生,叹为可怜愍哉!住法、动法,余本译为“诸法常不动”,是专指圆成实说,意谓圆成实安住在三世中不动不变,众生因为不能正观诸行的过失,所以就不能证得圆成实,佛陀有鉴于此,乃叹为可怜愍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