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 > 题前概说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 题前概说

作者:演培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4-12-04 18:30:06 来源:本站原创

佛历二五二九年夏历正月十九日起讲于新加坡福慧讲堂

诸位居士!过去在般若讲堂,曾对诸位讲过慈悲三昧水忏,但讲得简单,特别到最后,是读不是讲,实有负诸位,诸位有想再听,问我何时再讲,我答要看因缘。现在福慧讲堂建成,可说因缘已经成熟,乃从今日开始,为诸位讲水忏,由于时间充分,可慢慢讲,务望诸位能听懂。

佛法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忏悔法门则为其中之一,且是极重要法门,亦最极殊胜方便法门,因有这法门,能与人以一自新之路,不致对错误行为,感到前途的绝望,做人如对前途绝望,不特没有勇气做人,甚或走上相反道路,更加无恶不作,那就不可救药!为此,佛特说有忏悔法门,使知果能诚心忏悔,还可做个佛化新人,走上做人的光明大道,甚至踏上解脱,菩提的大道!

有人从反面看,认为造成的罪恶不可忏悔,应让他得到罪恶所当得的苦报,使之以后不敢再作罪恶,假定罪恶可以忏悔清净,那就无异引人作恶,因作恶人会这样想,所造罪恶既可忏悔,现我可多造恶,到不想作恶时,恳切至诚忏悔,将来不感苦果,现我多造些恶,又有什么可怕?作这样想,无疑是错误的,亦是最极愚痴!

做人如不造恶,好像完整的碗,看来没有裂痕,多么美观好看?造恶再来忏悔,忏悔得以清净,自是没有问题,好像补过的碗,漏水固已不漏,但有个裂痕在,总是不大美观,与其造恶后忏悔,不造恶岂不更好?当知忏悔法门,是佛为已造罪的人,开的一种方便法门,让造恶者有自新机会,仍可成为一个好人,不是明知造恶不对,还要造恶再来忏悔,这是我佛所不许的,不要误解极为殊胜的忏悔法门,误解势必成为更大的罪人!

忏悔法门本于佛说,但中国佛教到隋唐时才大流行,在此以前所以未受重视,因在汉魏时期,译来中国经论,还不怎么完备。宋晋水沙门净源法师,在“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第一“总叙缘起”中说:“汉魏以来,崇兹忏法,未闻有其人者,实以教源初流,经论未备”。

经说忏悔法门,其义极为高广,因果非常分明,看来好像简单,实际深不可测,不能等闲视之,亦不可照忏法拜拜,就算完成忏悔,一切罪恶清净。当知修学佛法,要为出离苦轮,真能做到如此,应先严持净戒,欲求戒根清净,则莫过于忏悔,是则忏悔岂能忽视?

现在各地道场,所通行的忏法,以“梁皇宝忏”、“慈悲水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大悲忏”等,特别是“大悲忏”,不论哪个道场举行,发心来拜的人很多,当是很好现象,可是对于忏法,大都有所不知,只是照着拜拜而已,还有信心不坚行者,除随着人拜己拜,且将佛菩萨的经文忏典,看成是迂谈腐论,根本没有真正信心,更是罪过无边,不如不拜为好。

一 本忏的忏主

忏悔法门出于佛说,特别大乘经中,所说忏悔和礼赞方法更多,但本佛说而以不同形式,建立很多礼赞文和忏悔文,则是中国各宗祖师。如天台智者的“法华三昧忏仪”,创始于梁武帝时,而为誌公禅师所作的“梁皇宝忏”等。是忏法,皆以灭罪消灾,济度亡灵为本,在家的孝子贤孙,常请出家人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最广的一部忏法,特别在江苏、浙江更为风行。

现在讲的“慈悲三昧水忏”,是唐朝知玄法师,世称悟达国师,依宗密禅师所著“圆觉经证仪”而录成的,在中国佛教界,同样风行各地,僧俗佛子都爱修此忏法。水忏作于悟玄的经过是:国师是四川人,此忏约述于大唐懿宗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在他未显要时,在长安遇到一个奇特僧人,该僧患有恶疾,一般说是痲疯病,没有哪个僧人不讨厌他,且离他远远的,不敢与之接近。独师与之隔邻相处,不特不讨厌他,且无微不至的予以照应。国师后来欲回四川,异僧感于师的风仪,为一般人所不及。当要正式分别时,异僧特对师说:“我们在此相处甚得,并承对我多方照顾,无以为感,他日你如遇到什么灾难,可到西蜀彭州茶陇山(又名九陇山)找我,其山有两棵高大的松树,见到两棵松树就可见到我”。

国师与异僧分别后,就到长安安国寺修学,专心一意的研读三藏教典,逐渐深入佛法的堂奥。到了弘扬佛法,每堂法筵宏开,听众无不称美,于是声德光显,甚至唐懿宗帝,亦常亲临闻法。到咸通十二年(西元八七一),帝赐沉香法座,从此尊为国师。到唐僖宗中和三年(西元八八三),在师左股上突隆起一珠,人称为人面疮,疮上眉目口齿无不具备,如以饮食喂它,同样开口吞食,与人没有两样,当然非常痛苦,虽然遍请名医诊治,无法治愈。

国师在痛不可忍情形下,忽想起异僧别时对他说的话,于是忍痛远去成都茶陇山,寻找昔日同住异僧。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四方察看不见寺宇,只见两棵高高松树,矗立于烟云间。国师看到这个情景,知道异僧必在山上,于是继续再向前进,见到“崇楼广殿,金碧交辉”,而异僧已立门口,很欢喜的迎接国师,并诚挚的留师过夜。夜间二人相谈,国师告以所苦,异僧安慰师说:“这是很小问题,不要为此苦恼,到了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带你到泉水边,用水替你洗涤,立刻就可痊愈”。师经异僧安慰,很安然的入睡,不如平时那样感受痛苦。

次日天刚亮时,童子引至泉所,掬水为之洗濯,痛楚彻于骨髓,人面疮且大呼,你不能这样洗,让我先来问你:“你的知识非常丰富,历史当亦读得很多,西汉书上的袁盎、晁错传记,想你也曾读过,当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因景帝削去他们的土地,联合起来反对景帝,为谢七国,你竟不惜一人,向帝献议杀我,我被斩于东市,如是重冤深恨,怎能相忘不报?老实告诉你,求报你已多世,因你十世为高僧,持戒亦极精严,报复不得其便,但从未放过你,此仇不报不是君子,所以仍时寻求你的过失,以报我的宿世之冤”!

冤家晁错续说:“总算你的修持,还有一点工夫,现蒙迦诺迦尊者,惠我三昧法水,洗去你我宿怨,从此不复以你为冤,我们各自以法为重”。悟达听后,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认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圣人,怎能冰释?证知在世为人,不可与人结怨,结怨对己不利,迟早要受苦报,所以没有结怨,最好不要结怨,结怨就要解怨,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正是此意。因此,国师就在这儿,建了一个茅蓬,依经制为忏法,朝夕虔诚礼诵,真实忘于名利,泯除人我是非,礼忏得到利益,于是忏法传播。

悟达国师,如冤仇人面疮说,曾做十世高僧,现生亦是一位精通三藏的大德,且被懿宗帝尊为国师,不能不说是位极难得的佛法行者,可是在前汉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发生的事,到大唐懿宗年间,前后达千馀年,怨仍找到头上,想想多么可怕!这不算久,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除非不造罪,造了罪,未受果前,总是存在,是以做人行事,不可不加谨慎!悟达能洗除十生前的罪垢,全得力于圣僧迦诺迦尊者。佛法没有赦罪之说,有罪除了感果,就是依法忏悔,国师深感圣僧解怨释结,特作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众生。

二 本忏的忏题

经有经题,律有律题,论有论题,忏亦当有忏题。本忏忏题,名为“慈悲水忏”,或加“三昧”两字,名为“慈悲三昧水忏”。忏是忏悔,就是做错事,或造诸罪恶,唯有真诚忏悔,罪业始能净除。印度本叫忏摩,中国译为请忍,或译悔过,汉梵并举,名为忏悔。忏摩译为请忍,显示犯诸过失者,在向前人表示自己错误时,请求前人容忍我的错误,以后不敢再有所犯。悔是追悔的意思,亦含悔过之意。义净三藏,认为悔之为悔,不可作追悔讲,因忏摩是印度的梵音,相当忍的意义;悔是中国所用的字,以追悔为目,悔与忍迥不相关,不可混为一谈。忏摩唯请恕义,其义较轻;提舍那是说罪义,其义较重。

义净所论虽得正鹄,但诸经论所出忏悔,是与忏摩对译,我们不可不察。天台智者在金光明经文句第三,说忏悔二字为共译语,各有诸种的意义,并不怎样的正确。如该文说:“忏是首,悔是伏。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是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于三宝足下,顺正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不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论,故云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恶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名惭,悔名为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

智者对忏悔的多种解释,看来有它意义,有人不以其说为然而予驳斥,知礼为替智者辩护,在金光明经文句记第三上说:“然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悔过由首伏、黑白、弃求、露断、惭愧等五义而来。今既华梵二音并列,是故大师以首释忏,以伏释悔,乃至以惭愧与忏悔对释,禀者即欲于二字而修首伏之行及惭愧等。斯乃善巧说法之相,故不可以华梵诂训而为责”。知礼虽作这样解释,但仍不免是属强辩。

事实,忏悔或悔过之法,佛在世时,触事而使弟子等如法实行。有关事实,散见诸经律中很多。如布萨及自恣二法,就是定时的忏悔,前者,每半月于僧伽中诵戒,数罪过的种类,各自若对罪过有所抵触,就当在大众中告白忏悔,上座则对犯戒者加以训诫,宣布予以宽恕,其罪也就消除。后者,每年举行结夏安居到最后一日,会众互相戒告,各自忏悔,共图德行磨练,以求德行增进。又戒律中,制定四条或八条(比丘尼)的波罗夷、僧残、波逸提等,亦以忏悔为要。佛以忏悔作为重要轨式行于僧团。

忏悔的仪则,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第四忏六聚法篇中说:“欲行忏时,须具五缘: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二、诵经咒;三、说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圆觉经略疏钞第十二等说:“小乘忏悔,必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僧: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说罪名;五礼足,具如是五法。对小僧,具馀四法,不要礼足。大乘忏悔,先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室内作圆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设高座,请二十四尊像,设肴膳,着新净衣服”。忏悔仪,可说非常认真严格,不是苟且可将罪恶忏悔清净。

忏悔灭罪之相及其所得功德,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有这样说:“若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光明遍满其室,闻特殊异好香气,身意快乐。或梦佛菩萨来,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故,我来证汝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三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忏悔功效之大,无有可与相比,所以修学佛法定要忏悔!

忏悔对修行有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正式忏悔时,又有几种不同。依四分律羯磨疏第一、同济缘记等,说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违于戒律的罪,用制教忏;有关业道的罪,用化教忏。于中,制教忏,属于出家五众、小乘、现犯、事业;化教忏,通于道俗七众、大小乘、三世、十业。又制教忏,有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三种:众法忏,是在四人以上的僧中忏悔;对首忏,是对师一人忏悔;心念忏,是对本尊称念忏悔。

摩诃止观第二上说: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之别:事忏,又名随事分别忏悔。事即事仪,如事业的礼拜瞻敬,口业的称唱赞诵,意业的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的罪业。一般所说忏悔,大都指这事忏。理忏,又名观察实相忏悔。要知过去、现在所作的一切罪业,皆是从心而起的,如知自心本性空寂,所造一切罪相自亦悉皆空寂。如是观察实相之理而灭其罪,名为理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亦是理忏。

其他,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第二、维摩经文疏第十五、金光明经文句记第三等,都就大小乘说三种忏悔: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制,自说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观相忏悔,观得十二种等相,其罪就得到消灭;三、无生忏悔,又名观无生忏悔,以无念之念而念实相,观罪体无生。作法与取相是属事忏,无生一种则属理忏。在诸忏悔中,以理忏为要,能澈底的灭除罪业。不特释尊说罪业本空,毗婆尸佛亦说罪福皆空,毗舍浮佛则说罪福如幻,拘那含牟尼佛说能知罪性本空。古德说:“谛观七法偈,真忏法之鼻祖”。如不能观罪性本空,一个一个罪业忏悔,忏悔到何时才能忏悔清净?不过要注意的,所谓罪性本空,要到相当程度,才可作这样说,凡夫处处执着,怎知罪性本空?所以凡夫行者,应知罪业果报,是丝毫不爽的,不可随便造诸恶业,有了罪恶之业,就当改过自新,如法忏悔,务使罪业冰消。

罪恶或过失,不说无始具有,现生亦不可能不造恶,所以儒家有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有过是否能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涅槃经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一个真诚忏悔自己罪业的人,佛法认为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健儿。最怕有罪不承认有罪,或是承认而不肯忏悔,那就真正成为不可救药的罪人。若能痛加改悔,矢志重新做人,而且从此以后,在任何情况下,甚至牺牲生命,不复更造新殃,下此一念决心,不但成为健儿,且仗三宝慈悲加被之力,在佛道上稳步前进,不会遭遇到什么魔障!

再来说水:水在自然界中,是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的。空气中固含有水蒸气,就是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大量的水,且水是动物植物机体所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如佛法所说生命肉体,是由四大组合成的,其中就有水大可知。不特如此,成人的生命肉体,百分之六十七是水分,因此,科学家把人体当作是一大水囊,甚至骨头亦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水。所以生命的每一过程,都有赖水的维持。医学家说:每人每天平均应喝七八杯水。人一天不吃饭,不致成为问题,如一天不喝水,对身体会有极大的不利,为人对水岂可忽视?

如上所说可知水的重要性,但这只就自然界所有的水说,而此所要说的水,是“三昧水”,能为人解冤释结,能荡涤人们罪业,佛法行人对这更不可忽视。楞严经说:过去有位水天佛,大约由修水观而成佛的,所以说法教诸菩萨,也以水观令人修习。当水天佛尚住世时,有个月光出家而为比丘,如佛开示,在静室中,安禅常修水观,因而入三摩地。月光比丘有个弟子,见师久处室中,不知在做什么,就从窗隙向内观察,哪知看来看去,不见师父所在,只见满室清水。这就是观水现水,以水为身,水外更无他物,可说即是得三昧水。

三昧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正定,或译等持等。将此三昧修好,心就住于一境,成为不动状态。小乘俱舍等诸论中,以三摩地为心所法之一,心能摄持心所,即得住于一境,不会再向外散,但经部及成实论等,不承认三摩地为一实有自体的心所,唯是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三摩地、解脱、禅、三摩钵底等,虽皆是指心于一境相续而转状态,但其意义各各不同。大乘智度论第二十八说:“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智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论二十三说:“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这是三昧的特色。大乘义章第十三说:“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又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三昧又可译为正受,就是于修定时,正所观之法,所以名受。总说一句,三昧就是定心不散。

接着来说慈悲:慈是给与一切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智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狱中,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有人认为唯佛慈悲,方可说为大慈大悲,馀皆不得名大慈悲。有人问道:菩萨所行慈悲,亦是大慈大悲,怎么可以说小?当知这是观望不同:望于二乘,菩萨慈悲固可说大,望于佛陀,菩萨慈悲就名为小,真正可以说为大慈大悲,唯佛与佛乃得称之。

至有说小慈小悲者:如有人心里经常在念,我要给与众生的快乐,可是口惠而实不至,并未真有乐事给与众生,怎可说为大慈?或有人观众生身心受苦,不期然的对之生起悲愍,说要拔除众生的痛苦,但亦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对于众生的痛苦丝毫未加拔除,怎可说为大悲?既未实质的拔苦与乐,为什么还要说为小慈小悲?因他有这样的心念,比全无拔苦与乐的心念要好,所以说为小慈小悲。

大慈大悲不是这样:心念众生令得快乐,确实给与众生乐事,使众生真感受到快乐,这就称为大慈;心里愍念众生痛苦,如实将众生痛苦拔除,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是即称为大悲。诸佛称为大慈大悲,能澈底给与众生涅槃大乐,能究竟拔除众生生死大苦。如人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受苦不绝,发起慈悲心来,愿皆代受其苦,到众生痛苦解除,或给世间五欲快乐,或与禅定快乐,或复给与最上快乐,让诸众生任意享受,无不感到满足。如是慈悲,不能不算难得,但与佛的慈悲相比,仍然差得很远,甚至可说千万分中不及一分。因这只是世间快乐,欺诳而不真实,不能离生死大苦得涅槃大乐。

古德说:“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悲,总归魔业”。慈悲的重要可知。当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没有智慧,怎么会有慈悲?运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世间很多愚人,看到别人得乐,还要设法障碍,怎能望他与乐?看到别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萨修诸万行,拔众生痛苦,给众生快乐,皆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假定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萨行。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达!离了慈悲,没有佛菩萨及佛法可得,佛法是从慈悲流露出来,佛菩萨由慈悲而有。菩萨在生死中度化众生,同样随波逐浪的滚来滚去,如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灭涅槃,哪里会在生死中往来?再如无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净妙乐,但为教化人类众生,从一聚落到一聚落,从一乡镇到一乡镇,以种种譬喻因缘,为诸人群说法,并忍骂詈毁谤打击,若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脱三昧,享受觉法之乐,哪里还会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难人群?

经论说到慈悲地方很多,大体都说三种:如大涅槃经等,大智度论等,皆说三种慈悲:一、众生缘,谓缘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体,受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乐,要解决他们痛苦,给与应有快乐。而此世间慈悲,只缘有关父母、妻子、亲属等,如没有关系的他人,与乐拔苦的慈悲心,就不会生起,是名众生缘慈悲。对自己人有此慈悲,当然是不错的,但心量未免太狭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二、法缘,如缘贫穷众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与,名为法缘。或说见诸众生及诸法,皆从众缘而生,无实自我及人,但有五蕴法的生灭法数,如是行慈,是为法缘。或说念诸本来无我的众生,但妄为我人之所束缚,不禁深为哀愍,以行慈悲,告诸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无实质的我人众生寿者,是为法缘慈悲。三、无缘,通常说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此唯是佛有。如说五蕴空寂,本来无有,住第一义中,施无度之度,不着有实有能度者,实有所度者,虽然如此,但仍无缘而缘的度一切众生,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诸众生得之,是名无缘慈悲。

三 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门,自从于南北朝齐梁时代盛行以来,直到今日,不特仍为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减过去,不论什么道场,不论什么忏法,只要定期举行,总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诚恳切的前来参拜,至于道场远近,不在考虑之内。原因每个学佛者皆知,各种忏法都是依于佛说而来,佛在经中所以散说忏法,就是体认到众生甚至佛子,业障太过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为愍念众生及学佛四众,特在经中说明礼忏拜佛,以期洗除过去现在所造种种障垢,从而获得生命的真正解脱!

礼忏可以洗涤罪垢,虽是各个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不过在发心礼佛洗罪前,先当请求十方一切贤圣,作为自己革心洗面的证明,诸佛贤圣虽不一定会现前,但开始礼忏时,果能心净智明,那你在道场中,就可常得见佛,亦会发生最大功用。怎知诸佛贤圣无所不在?华严经说:“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佛日亦尔,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所以在礼忏时,应如面对佛陀,至诚恭敬礼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观想,必然能够得大利益。

礼忏是不是真的发生力用,问题在礼忏时是否至诚,至诚忏悔定会发生与乐拔苦功用,因为至诚,对己固能忏除业障,对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圣,亦无问题,所以本忏宗用,特别殊胜有力。吾人修学,不管礼忏诵经,决非盲无目的,有其趋向归宿,不知有所宗趣,只是一味礼诵,纵然礼诵得多,结果无所归宿,等于白白礼诵。未证最高佛果以前,不论是什么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只是轻重不同,佛法行者礼忏,当以净除三障为唯一目的,这是时刻要紧记住的!

各种忏法的制定,都是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原因众生从无量劫来,所造一切罪业,皆当忏除净尽,不容丝毫存在,且真诚忏悔后,从今至未来际,决不更造罪业,业性虽说本空,果报定不有失,若认苦果难忍,发露忏悔之时,应向三宝恳求,愿能哀愍济拔,使我及诸众生,三业罪障转成解脱,六根重愆成六神通。这样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三昧水忏”,自亦不会例外。真能忏除三障,是为忏法大用。本忏除能忏除三障,还可解冤释结,是为本忏法的另一殊胜功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