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PT小说程序 > 佛学宝典 > 大乘起信论讲义 >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

大乘起信论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

作者:倓虚 分类:佛学宝典 更新时间:2025-01-06 15:42:30 来源:本站原创

二释染净相资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此释染净熏习互相资助、不出四种名义。一者净法真如、二者染因无明、三者妄心业识。四者妄境六尘。而此四者以真如为体。余三为用。因真如不自如实明了、法法、真如故、故名染因无明。(即成藏识)既无明了、当然不能如实了知、故成妄心业识。于是由业识而见识、由见识而现识、(成三细相)由现识而智识、由智识而续识、(共前三细名五意)由续识而事识、由事识而名字识、由名字识而起六尘境界、于是趣尘造业、若造何业、即为何业所系、受此业缚种种痛苦、故名妄境界。(共前智续名六粗)此概说染业相资。若净业相资者、以真如之净法内熏、假外缘之良导、说透真如之所以、啐啄同时、以致如实明了、色法心法、若名若相、皆是真如互为体用。由是妄心藏识、转成如来藏心、宛成三大、顿证菩提。此属上根利智、顿悟顿证。其次者、有由悟而修、有由证而悟。其证悟之义、互有顿渐不同。而熏习相资、亦有染净互资、差别之相。细详其义载于下文。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上卷但明染净生灭之相。此明真妄互相熏习、以致因果相续长劫不断。熏习义者、标起立名之义。以喻解之、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举此一喻、而双譬真如及无明、共为受熏之体。又举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喻为能熏之用。则有香气者、以喻熏因、必有效果。此亦如是者、以法合喻。谓真如净法、本是清净之体、实无于染、而受于染者、但以无如实之明了而熏习故、则有染相之名。然无明染法受熏之义亦尔、故谓无明染法实无净业、而能转净者、但以如实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之相。盖因缘之熏习易明、而染净之所以难了。所谓如实知真如者、即了无明之心、本是真如之相、为还净之所以。不如实知真如者、以真如之体、竟作无明之性、为随染之所以、如是则染净之所以易明。真如无明之性相难了。应观宇宙一切法、上至诸佛、下至众生、即无一切法众生诸佛之假名、乃至无明即无无明之名、此之谓如实知真如之性相也。若观一切法、即为一切法、乃至众生即为众生、诸佛即为诸佛、以及执真如之名、即为真如之名、此之谓不如实知无明之性相也。要而言之、以如实知、熏不如实知、谓之真如熏无明、灭诸染因、则有净用、成四十二位进修、以证涅槃菩提之果。若以不如实知、熏如实知、谓之无明熏真如、障诸净因、则有随染业用、以成三细六粗、由此故有生死流转、永无了期。

以下染熏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征明熏习之义。通显无明为缘熏习真如、变起三细六粗生死染法等苦、长劫不断。此熏习起染约有二义、一习熏、二资熏。习熏者、谓根本无明熏真如。资熏者、谓业识返熏无明、增其不了。其余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通明资熏。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者。乃谓若无真如法、绝无无明之名。何以故、以诸法本自如义、真而无妄。由不自明了、故曰无明。则可知无明依真如而有也。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者、谓以有真如、为无明染法之因故。而无明即贴体直熏真如、成于习熏。此以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也。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者、谓以无明熏习真如故、则有阿黎耶识之妄心、以有此妄心、即返熏习、无明有力、愈增其不了真如法故。既不觉法法真如、妄念遂起、则法法遂现妄境界相。以有此妄境界染法之所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念攀缘执着。于是造种种业、妄自受于生生世世一切四大假合之身、六尘缘影之心、等等痛苦、长劫不断。由是观察吾人之生死苦恼、非有外缘、皆是自心妄造、甘自承认。何以故、以不了法法一真如故、谓之无明。此无明了之心、那须丝毫之力、当体即成妄心。在此妄心之惑尚微、而妄心又返熏无明、愈增不了、则惑由微而成细。于是心境宛然、尚无缘相、此境又返熏妄心、而妄心又不觉妄动、以境为所缘、此惑从细而粗。是惑之由来者渐、无级无息、故吾心居惑而不觉。则论中强分三细六粗、作人破迷之阶。然此迷惑之渐、非从劫初而起始、乃由现前一念剎那之间成细粗。例如现前一念、如实了知心境、皆是真如法一故、即心则不思议之心、境则不思议之境、是无惑也。以不能如是了知、即谓无明起始、遂成不可知之妄心。此妄心将起、顿成三细之相。何则、此心不起则已、起则必有对相。以起者名业相。能对者名见相。所对者名现相。以能见所现之注意、即名智相。由细而粗、自是相续。以之为是、故名执取。就是偏计、即成名字。如是展转无非起业。立成现前之苦因苦果、为之所系。岂出一念之间。若能即时彻底如实明了、现前所承认之一切环境皆无彻底之理由、则无明三细六粗、自无立足之余地、庶乎开佛知见也。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此明由妄境熏习妄心、增长分别我法二执。一者增长念熏习、谓由念念执着心外有法、以成分别法执。二者增长取熏习、谓数数执取我及我所、以成分别我执。此二执之来源、由妄境熏于妄心、作六道轮回之相续。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此明妄心返熏无明、能致真如之不变随缘、受于一切众生二种生死苦恼。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谓妄心熏无明、为业识之根本熏习、则真如随缘能受于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之三乘圣人、变易生死微细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谓由业识根本熏习、渐次增长至分别事识熏习、则真如能受于一切凡夫之分段业系生死苦故。或曰、以真如为能受是何意义。曰、是以真如为本位、故说受众生二种生死、乃众生有生死授于真如、然真如本无生死、是以众生有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

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此明无明熏真如义、成就根本支末二种无明。一者根本熏习、谓无明依真如而起、遂依贴真如、即熏真如。如人之病依身体而起、而病遂依贴身体、即病其体、故曰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故、名曰根本无明。若分而言之、依真如而起无明、名生相无明为根。再以无明熏真如、动成业识、为无明本。二者所起见爱熏习、谓由业识而见识、由见识而现识、由此现相、所起见爱之熏习、名支无明。以是能成就分别事识故、名末无明。若与见爱总而言之、曰支末无明。上来三节文相、一以妄境熏习、增长分别我法二执。次以妄心熏习、致受变易分段二种生死。又次以无明熏习、成就根本支末二种无明。此无明熏习成惑业、妄心熏习成业苦。妄境熏习、成苦恼相续。所谓相续者、依此惑业苦三道循环、作六道轮回之根本、而相续循环轮回之本因、唯由妄境之所吸、故欲了生死苦者、必要看破世界环境之虚妄、即是入处、了处、若不能从根本看破、定为环境所吸、即随环境所转、是境无常、故名生死、尤应知此身亦境也、胜义根亦境也、缘影及法尘亦无不境也、而知此境者非境也、知境虚妄者智也、观一切境、皆无自性、当体即空、而观空相应者、是一切智也。又观一切境、虽无自性、而不坏因缘之相、则相相无非如幻如化、当体皆假。而观假相应者、是道种智也。又观一切境即一切心、非空、非假、非因缘、非不因缘、境则境如、心则心如、乃至非空假因缘及非不因缘、而无不如、此之谓如是、乃究竟之信成就也。由此圆信、而圆解、圆修、圆证、是一切种智也以如是观、成如是智、则我法二执、二种生死、本末无明、早消于无形之中、何妄境所吸之有。

以下净熏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此明净熏因缘。以真如内熏无明、发心修行以成净业。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者、乃标征净法熏修之所以。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者、言以现前世界环境、本自真实如如、而不如实知故、妄自作劳、以自心相、取自心相、非得谓得、非失谓失、非有生灭、谓有生灭、于是奔营许久、毫无所益、终成苦恼。始为结局、故有厌倦之心、而求出离之道。然此厌离之心、是以有真如为净因故、熏习无明反为净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离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乐、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则又返熏习真如为净缘故、如是则净法不断也。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此名净熏因缘、断惑证果之次第也。自信己性者、谓信一切法、皆是自己之性、此当十信位也。知心妄动、无前境界者、谓既自信法法自性、了知心之腾逸、皆是习惯妄动、本无现前境界故。而以为有境者、岂非心之妄动乎。故六祖云、非风动、亦非幡动、乃仁者心动是也。此当十住、亦名十解、以解即不退而住也。修远离法者、谓修远离行、屏诸妄境、以及空假等观、唯回向中道、此当十行、十回向也。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者、谓一切种智相应时、观种种境界、无一不真如实智、此当初登欢喜地也。种种方便者、谓破一分无明、即证一分法性、以种种破、即种种证、诸地位中、广修万行、故曰方便、此当二地至九地也。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者、谓无功用道也。言不取者、已离心缘相。不念者、已离名字言说相。而所取不着、能念不生、于是乃至久远、此谓别教菩萨、须如是经久远时劫、方得地尽、成就大因、而后方克大果、此当十地等觉也。熏习力故、无明则灭者、是承上不取不念、乃至久远之熏习力故、而根本无明则灭、始克大果、此当别教佛位也。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者、此下以结还净之因行果断次第也。谓根本无明既灭、而业识、转识、二种妄心不起是灭前三不相应染也。以无起故、境界随灭者、谓既妄心不起、而境界自然随灭、以及智相、相续、执取、计名字相亦无不灭、是灭后三相应染也。以因缘下、乃承上所谓以无明之因、境界之缘、俱已灭故、则心相之六染皆尽、名得涅槃、是翻六染之烦恼碍、成菩萨之断德果。成自然业者、是翻无明之智碍、成佛之菩提果。或曰何为自然业、曰、非有佛智不能成自然业、是顺一切众生之有为业、不再加造作、即是诸佛无作之自然业、若非佛智如何认得、又如何任持。

上略明熏习还净因果。下广明熏习还净观行顿渐、及真如体用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o

此别明还净观行之顿渐。所谓妄心熏习义有二种、此妄心之名义、乃承上文、以真如熏无明、则令厌生死苦求涅槃乐之妄心、非无明熏真如随染之妄心也。一者分别事识熏习、谓依诸凡夫二乘人等、以执取计名字之妄心、厌分段生死苦、随其观力所能、而渐渐趣向大乘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依诸菩萨所发妄心乃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之五意勇猛熏习、离变易生死苦、速趣涅槃(译灭度、又译圆寂、又译不生不灭)故。以如是还净心而返熏真如、致有出缠之力。

上明还净妄心、返熏真如、粗细不同。下明真如熏无明、体用不同。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用熏习者。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垣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此明真如熏无明有体用二义。自体相熏习者、谓从无始世来、此真如体具足无漏功德法相、备有不可思议之业用、能作一切胜妙境界之体性。言无漏者、是谓内外一如、非同非异。言不思议者、是谓始终一致、不纵不横。言境界者、是谓以无漏相与不思议业、即真如境界之体性。此法业性三者、即相用体也。其体本无体、以相用而为体。用本无用、以体相而为用。相本无相、以体用而为相。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一而二、二而一、三而二、二而三。如波水之湿、非同非异、故曰无漏功德法相也。又相者即体之相。用者即体之用。体者即相用之体。此三者、即一、即二、即三、非一、非二、非三、不纵不横如天王之目、故曰、不思议业用也。依此无漏功德法相、不可思议业用能作胜妙境界体性之二义、具足恒常熏习、乃至有力缘故、始能令众生、厌离生死苦恼、乐求涅槃之境、自信己身、具有真如法性、发菩提心、证涅槃乐。或曰、涅槃、真如、菩提等名、各属何义。曰、各有解义甚多、撮要言之。涅槃者、指所断之惑而言、若菩萨三惑断尽、谓究竟涅槃、乃菩萨之断德。菩提者、指能断之智而言、若菩萨三智圆明、谓圆满菩提、乃诸佛之智德。此智断二德、是依真如而立。其无明(亦名烦恼)生死、亦依真如而立。真如者、为成佛之本性、(教义言正因、俗名原质)指世界一切身心环境而言。若众生以真如自体相熏习之因力、再得外导之缘力、顿然觉悟、身心环境皆如、法怯真实、此之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者是。于是生死涅槃不离阴入、而阴入既如、则生死涅槃、无一不如、此之谓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者是。于是烦恼菩提亦不离阴入、而阴入既如、则烦恼菩提、亦无一不如、此之谓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者是。于是边中邪正亦不离阴入、而阴入既如、边则边如、邪则邪如、乃至若中若正、无一不如、此之谓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者是。以众生于身心环境、不能如实知故、故身受生死、心成无明、境随生灭、作着边邪、虽然如是、以有本具真如体相自熏、厌离生死之苦故、致感如来应现于世、非生现生、非灭现灭、无说立说、故说真如法、教众生如实如证者、谓之菩提。能究竟断其不如实知者、谓之涅槃。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此论主自设疑问、以释后学疑难。若如是义者、是对上真如自体相熏习之义、有不合余法之疑问。意谓一切众生、悉有真如体相熏习、则众生理宜皆受平等熏习。既然平等受熏、云何复有信无信者、竟有无量数不等、或前信后不信、或后信前不信、或终久不信、种种差别不同耶。若果真如自体相熏习者、而众生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同等齐入涅槃方是、今何不然。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此答上所问、谓一切众生、于真如本一而无差别。而真如本具有无量无边无明、非从外有、乃从本已来、众生自性真如、具足无明差别、而差别者是厚薄不同故。何以故、如金在矿故。金矿未分时喻众生。金性喻真如。矿质喻无明。矿中之沙于矿而有。喻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也。矿外顽石亦于矿而有、喻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也。统而言之、如是巨石细沙皆于矿质共有。但矿石之巨在外、矿沙之细在内、以巨细内外之不同、总喻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也。然知此矿中有金者、唯矿师也。能知煅矿金成精金之法者、唯金师也。以此二师之知、喻唯如来能知故。若细玩此喻、则众生真如无明三者之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庶乎可知其义也。所谓我见爱染者、见思惑也、过恒河沙等上烦恼者、尘沙惑也。从本已来自性差别者、无明惑也。以见思障于空寂、迷真谛理。尘沙障于化导、迷俗谛理。无明障于法性、迷中谛理。唯如来三智圆明、观众生若机缘将熟、见思惑薄、示修空观、成一切智、证于真谛、如去矿外顽石也。尘沙惑薄、示修假观、证于俗谛、如去矿内之沙也。无明惑薄、示修中观、证于中谛、如煅去矿金之杂质、以成精金也。则可知真如在缠、有如是之复杂差别、岂片言可折之道乎。

上约内因还净熏习不一 下约外缘还净方便不一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此明成办佛法因缘、不可偏执偏废、必须因缘具足。遂举喻释之、如木中火性、是火之正因。虽是正因、不能自发其火、必须人知其义、助以外缘、而木中之火始发。若无人知其义、不能假使方便外缘、而木虽有正因火性、能自烧其木者、断断无有是处。佛法者、要言有三种因缘、始能成办。一正因佛性、二缘因善性、三了因慧性。正因佛性者、是众生本具真如、喻以木中具有正因火性也。缘因善性者、是得导师助缘、示明佛性、众生虽具正因佛性、若无善知识等、指导助缘方便、则真如佛性断难发明。喻以若无人知木中火性正因、不假方便缘助、而木能自烧者、无有是处。了因慧性者、是因众生正因佛性内熏、复得导师善缘外助、一念相应、发明心地、纵起般若大火聚、烧尽五阴偏计执。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此以法合喻、示明因缘一不可缺。众生本具真如为正因、诸佛菩萨众善知识指示、及经论语录教义为外缘。内外互熏成熟、始得如实了知。虽有正因下、谓有内因之力、而无外缘之助、不能断惑证果。虽有外缘下、谓有外缘之力、而无内熏之力、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此明先须因缘具足、而后因缘成熟、始能成就趣向涅槃。若因缘具足者、乃标先要结成因缘义。言因者、自有真如熏习力。言缘者、又须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力。于是方能起厌生死苦恼之心、始信有不生灭涅槃之道。如是观念修习善根、以熏修善根成熟故、则自然值遇诸佛菩萨。因机宜而示教、乃获利益竟得欢喜、位位进趣向涅槃道。信有涅槃者、乃谓别教十信凡位也。示教利喜者、谓发心住、及欢喜行三贤位、乃至登欢喜地等十地圣位也。趣向涅槃道者、谓趣向等妙觉佛位也。

上明真如自体相熏习 下明真如用熏习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此用熏习者、乃诸佛菩萨已证法身起用、为一切众生作外缘熏习。如是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而说之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以差别因感、是从事识发心、则差别缘应现、随类种种之化身为外助。二者以平等因感、是从业识发心、则平等缘应现、圆满报身为外助。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

此略明差别缘义。谓修行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果时、所经时间、于中若见诸佛菩萨之身、若念诸佛菩萨之德。而佛菩萨或为修行人之眷属父母诸亲、慈爱以摄之。或居卑贱以事之。或作同道以益之。或为冤家以折之。或用四摄以摄之。皆是佛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外缘熏修、以助道力。四摄者、一以布施摄、二以软语摄、三以利行摄、四以共作摄。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此继上而言、如是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毫不别用、无非以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速得或就、若见其像、若闻其名、同得利益、终得解脱故。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此缘有二种者、谓差别缘也。一者近缘、速得度故、谓众生依诸佛菩萨善知识为眷属等、直接受益、容易成就、故谓之近缘速度。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谓众生未得依诸佛等亲作眷属、但闻其德行言教、见其像迹、间接受益、不易即时成就、故谓之远缘、经久远时劫始能得度。以是远近二缘之或就、分别之之复有二种。一者增长行缘、谓成就远近修德之因。二者受道缘、谓成就远近证德之果。即如释迦如来、示现之时、众生亲为眷属、彼时谓之近缘。成就虽速、而因果不同、多有但能增长修德之因、不能受道证果德者。亦有即时受道证果者。迨如来示寂之后、众生只能闻经赞德礼像、谓之远缘。成就虽迟、而因果亦不相同。亦多有但能修行、不能受道者。亦有闻经即时受道者。而远近迟速因果成就、互相有种种不同、可以意会。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上说差别缘者、乃明诸佛菩萨随感应现、有种种不同。此言平等缘者、乃谓诸佛菩萨大悲应物、恒念不忘、非待于感而应、故曰皆愿度脱一切众生。以众生是诸佛心内本具之众生。而佛愿度者、唯以平等心为能度。而此平等心岂有不自然熏习心内之众生者乎。所以常恒不舍也。以与众生同体之智力故。随众生之应见应闻、而现所作之若色若声最胜业境等。然众生之机缘未熟、三昧未得者、故未曾见佛作佛也。所谓众生依于三昧(译等持)乃得平等见诸佛故。所谓等持者、乃观诸法平等而任持也。一念相应、自他境智生佛因果无不平等、非见诸佛而何。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前言真如有体相熏习及用熏习。今言其分别也、此体用熏习者、乃会言真如自体相熏习及用熏习、复有相应未相应二种差别也。一未相应者、谓凡夫以意识(第六识)审而不恒之观念、及二乘声闻缘觉初发意信位菩萨等以意(第七识)恒审思量之观念、此皆以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平等无分别心与佛平等法体相应故、及未得世间自在业智修行与佛差别妙用相应故。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以别教论之、由登地乃至等觉、共十一位、皆为法身菩萨。若以圆教论之、自初住后、乃至等觉、共四十一位、皆为法身菩萨。同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证不可思议之事理。故曰得无分别心、与诸佛之境智体用相应。并无纤毫异术、唯依色法、心法、互不相取、互不相舍、色则色如、心则心如、各不相妄、故曰真如。以此不取不舍之力、而为力、乃得无功用道、故曰自然修行。如是熏习真如日胜、无明日衰、故曰灭无明故。

上明染净相资中染净熏习已竟 下明染净熏习尽不尽义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此明染净熏习有尽不尽之义也。盖染净熏习之义、如水之与流、水上见流者、如染熏也。观流即水者、如净熏也。以执水上见流、而水流同源同注、故曰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若不执水而有流、觉悟全流即水、则何染之有。故曰得佛后、则有断染之时。又水有不流之时、而流无独存之日。故曰净法熏习则无有间断、尽于未来际也。此义云何者、重又征起解释、以水流不一不异、不即不离。流是流如、水是水如、水如水常、流如流常、复何分别之有。故曰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以此水流二法、推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全体全用、皆如皆常、故曰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间断之时也。

前释生灭门中、初生灭心法已竟。以下辨所示之义、即释体相用三大。以初标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至此乃释也。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此大乘论之钢要、乃一心二门(一心真如门、一心生灭门)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者是也。以是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心真如相者、乃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也。心生灭因缘相者、乃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也。上卷自心生灭者以前、皆释是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自心生灭者以后、皆释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此之上文、释是心生灭因缘相已竟。至此正释能示大乘自体相用故。真如自体相者何、乃十法界之一切六道凡夫、及四圣中之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是也。何则、以十法界中、非凡即圣、非生即佛。而凡圣生佛皆如。(凡无凡相乃至佛无佛相)而如无异相、则无所为增减、复何有前后之生灭也。然生成佛、佛度生、凡入圣、圣超凡、虽然互相迁变、以具眼观之、乃毕竟常恒之事也。(若作如是信、谓之圆解。作如是观、谓之圆修。作如是果决、谓之圆证。呜呼、众生沈迷、别寻奇巧之道、奈何奈何。)从本已来何尝变此迁变者也。互为自性、岂不满足一切因果德者乎。是故以十法界之若体若相、皆如皆真、故名真如之体相。如是运出非真非如。故曰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此明真如体相、自性本具一切功德、乃无六染之相也。所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者、乃谓四圣六凡依正二报、通是毗卢遮那佛法身真体、故曰大智慧光明、遍满一切处、是无根本业不相应染也。遍照法界义故者、谓性德之显、权实二智、鉴照事理、无不穷源彻底、是无能见心不相应染也。真实识知义故者、谓色外无心、脱诸根量、是无现色不相应染也。自性清净心义故者、谓如来藏永离惑业、是无分别智相应染也。常乐我净义故者、谓曾无凡夫之四倒、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及二乘之四倒、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真如之体无此凡圣八倒。即三心而不迁者常也、于诸受而不住者乐也、虽一法而不舍者我也、历九相而不取者净也、是无不断相应染也。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者、谓无执情、亦无烦恼、真心常住、业苦自脱、是无执相应染也。此性中本具之净德、在众生而不知、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纵言众生与诸佛毫无增减、不假修德、终不自认。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此总结真如体相具足一切无量功德之义也。意谓虽具足如是大智慧光、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常乐我净、清凉自在、岂止于是。可以如是而推、有过于恒河沙数之多。虽多而亦不离真如之体。不但不离而亦不断。不但不断而亦不异。此乃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过恒河沙数之功德、皆是不思议之佛法。乃至圆满具足无有所少纤亳缺欠义故、即是完全十法界之依正。而法界无外、复与谁即谁离。更与谁比常断。对何为一、为异。虽无量恒沙、为沙界依报之最少分、何足比喻、故曰过恒沙也。于此法界以不思议心、名如来藏心。以不思议境、亦名如来法身。然心境本不可分、无非随胜立名。若以法界之思议心、乃名阿黎耶识、以法界之思议境、乃名九界众生之依正。于是展转熟思、庶乎可会真如体相之功德也。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设此问端、以通途观之、可谓释疑。那知菩萨之用意、确是作当头一棒、令读者顿睁梦眼、转身反迷也。盖人之常情、若闻平等离相等语者、莫不以为别有平等之境、及另寻无相之乡。呜呼、谁知非平等之平等、而说平等。相即无相之相、而说离相耶。故顺世情发此一问、乃曰、既说真如平等离相、何故又说体有种种功德之相、岂不自相矛盾乎。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答此疑问、曰、虽有此诸功德义、而即无差别之相也。意谓于诸功德相、即无功德相、以如是为平等。同于一味、乃依诸相差别而作唯一真如之体也。犹恐不明、又作一问。此义云何、是以无分别之心、方离分别之相。乃相本无相因心有。于相外无心、是谓二而无二也。于是则显然可见诸相不二、是心有二。若心无二、而诸相与真如自无二也。或曰、如是解释、谓诸相即无相、二相即无二相、乃完全武断之解、何足为是。曰非武断之解也。乃破其原记武断之偏计也。若非武断偏计、应说何为差别之所以、何为平等之所以。由是可推及世界之所有、何为究竟之名、何为彻底之相、何为元起之性。不然非武断之偏计而何。果离此偏计、非如而何。既如、非真而何。了是义者、真亦偏计、如亦偏计。了是偏计者、以偏计而破偏计。则偏计即无偏计之相。说无二、说真如、又何不可。此之谓唯一真如、何武断之有也。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意谓既然唯一真如、则不应说有差别之相。故曰、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之相、谓以业识起生灭差别之相、而有示现也。

此云何示。

又曰、既示唯一真如、复示业识生灭。若真如即非业识、若生灭即非唯一、何故一说而两歧、岂非自相矛盾乎。如此云云、将以何而示现。此随情纵起偏执。引下文互说染净、以夺偏计。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生佛几希、祇在一念、不怕念起、唯怕觉迟。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者、觉也。而有妄心、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者、谓三细六粗之染业依正二报、由于一念不觉也。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者、谓心之境者性也。性之智者心也。心性不起、境智一如。离其业不相应染、即清净法身也。(离第一细染)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者、谓若心起能见之不相应染、即不能如慧光之遍照、则有不得见之相也。(成第二细染)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者、谓若心离能见之不相应染、即是慧光遍照法界、而无不见也。(离第二细染)若心有动、非真识知者、谓心不动则可、动则非真、即成妄识妄知、能现色不相应染也。(成第三细染)无有自性者、谓无自性清净心、即成分别智相应染也。(第一粗染)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者、谓凡圣八种颠倒、不断相应染也。(第二粗染)热恼衰变、则不自在者、谓情执热胜、恼乱自心、妄见衰败变迁、不得自在清凉、是执相应染也(第三粗染)。乃至记偏计之名字(第四粗染)、起诸业相(第五粗染)、受众苦缚(第六粗染)、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心动义故、而心性不动者、则本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也。向来染净之熏、唯在心动念觉。然觉者、觉于法界唯心、是净熏习。若念者、念于分别美恶憎爱取舍、是染熏习。净熏者真如力厚、而无明力薄、则恒沙功德渐增。染熏者、无明力厚而真如力薄则恒沙妄染曰盛若是顿悟顿证、不延时间、立地成佛、何须弹指之顷。然非贡高我慢者为之、何者念则成染、觉则成净、而恒沙之功德妄染、示现于念觉之间、的然可知。而仍随偏计成染者、愚何如也。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此明净法本自满足、以结真如体相二大也。夫真如体相、具足一切功德、无欠无余。若心有起、即成业相等。更见前法可念者、即成分别智相等。而分别智相、察一漏万、纵充其量、则有所少也。然如是净法、无量功德、非有异相参加、即是一心、岂有自相憎爱取舍者乎。不但不为取舍、更无所作念者、是故本自满足也。于是名为清净法身、及如来之藏心也。

上释体相二大竟 下释用大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上明真如体相、此明体相本具之用。所谓用者、乃力用也。有因中之用、有果上之用、有自利及化他之用、虽种种之用、无非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诸佛如来者、果人也、在本因地、行菩萨道、发大慈悲、是真如本具之与乐拔苦、自行因果之用也。修诸波罗密(译到彼岸)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乃化他能所之用也。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者、谓因果不二、能所不二、乃至种种不二、由体起用、全用即体、体则全相全用之体、相则全体全用之相用则全体全相之用、是故以一切相一切用而为体大一切体一切用、而为相大、一切体一切相而为用大也。此以何义者、谓作如此说、以何意义、乃以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是也。如实知者、心是、乃相大也。一切众生及与己身者、众生是、乃用大也。真如平等者、佛是、乃体大也。无别异故者、三无差别是、乃体相用、举一即三也。盖体大者、乃具一切事理之实也。用大者、乃造一切事理之权也。相大者、乃表一切权实之功也。是故体则无边、相则无量、用则无穷。此三大一本未少、而众生本来如是未减纤毫、自不承认奈何、致我大悲世尊示现于世、而广说此三大也。缘尽示灭、又致马鸣菩萨重述三大之要、而众生虽见示现广说、续迹略述、若不能由根本领会体大者、则世尊与菩萨之示迹述说、皆归造成一切权巧方便之事理、于是洋洋相大非表一切权实之功、只是略表有权之能耳、其三乘中途踯躅、何所免也。若果众生就此相大、觑透权实、自不于用外觅体、以知体未离用故。则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破颜微笑、祇园会上、如来敷座、空生道句希有、自无疑意矣。可知法华会上、必待声闻呈悟、而后授记作佛、是印其用上见体也。如释迦从兜率降王宫、乃至八相成道、及本迹之广远、若依若正、无非相大。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尽未来际、无非用大。若于此用相二大、了知本非用相、本迹本非本迹、广远本非广远、因果本非因果、能所本非能所、有非有相、无非无相、则有、无、相、用、不可言思、以如是本迹广远、因果能所、推至无量无穷、皆是无边宛然之体。是故法华会上、关权显实、开迹显本、除迹之外、那有本相可言。知迹不可思议、即是开迹显本。除权之外、那有实相可指。知权不可思议、即是开权显实。故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又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然而说即方便、而无上道如何得说、则可知无说即说、说即无说、而说与无说、皆是妙难思议、若本若实显然可会。法华一经、通是以相大而示用大、以用大归显体大。此说真如之用者、乃是显体之用也。学佛者于是深究、庶乎可见一斑。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上明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是用大之方便智也。不用此方便、不能助开实相。不开实相、不能破除无明、见本法身。故曰、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也。然法身有本具之般若、解脱、故曰、自然而有不思议之般若德、业即解脱德、种种之妙用。此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同是真如本体、平等普遍一切处、岂另有般若解脱之用乎。故曰、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也。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何以故者、乃问何故用无用相也。以随情执、故立此问、为破所知固习耳。意谓若无用相、以何而度众生耶。岂知若有用相、而众生终非得度之日也。答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者、乃谓真如之体大为素法身、真如之相大是智德庄严之清净法身、故曰唯是法身智相之身也。此智德庄严之清净法身、乃一切实义、一切谛理之第一、故曰第一义谛。此第一义谛、是无分别法、不可思议、无有纤毫世谛分别境界、当然离于身心施为作用。于是但随众生、若见若闻、施无施相、作无作相、方得诸佛之利益、故说真如之用大、即成第一义谛、何用相之有哉。若众生不能离于施作、以施作而为施作、则成世谛、而用有用相、虽见虽闻、而无利益、乃成众生之用、为世谛境界也。虽诸佛时时现身说法、纵闻纵见、而无实益可得、或得相似小益、亦非诸佛之究竟用也。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此明诸佛妙用、众生受益不同也。以众身不承认己之身心是佛之妙用、尤不承认佛之身心是己之妙用。于是见佛时、以为佛从外来、只能取色相分齐之应身、则不能尽知佛之用大故。唯依分别事识(第六识)故名凡夫二乘心、竟不知是能见转识现故。虽见应身、但得相似小益。然应身佛、非时非处而不现。报身佛、虽光满遍处、非时而不现。法身佛、随时随处而常现。故曰有尽不尽知、益之大小也。或曰、何故应身由转识现也。曰、不但应身、及凡夫身、乃至圆满报身、皆是转识现故。知其义而熏习者、能见报身佛。不知其义者、见凡夫身。纵有机缘熟时、则见应身佛耳。以知识现者、则用不相应染心品熏习。既不为分别所现、则不取色之分齐。机缘成熟、性光遍满、以是大因而克大果、十地菩萨乃能见也。若不自知转识现者、则用相应染心品、分别事识。故成分齐执取自他之相也。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此明依于业识不相应染心品熏习、故依转识现报身佛也。其业转现三识、皆为不相应染心品。若别教菩萨、从初发意时、知自转识、现法界相、而非外有。如是熏习、乃至究竟法云地心所见者、名为圆满报身佛也。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上明菩萨以不相应染心品熏习、始能见报身佛果。此明所见佛之正报身、及依报土也。谓身有无量色者、以一色摄一切色、色色无碍。色有无量相者、以一相摄一切相、相相无碍。相有无量好者、以一好摄一切好、好好无碍。不但正报佛身如是、而所住依报国土、亦有无量色相好等、一摄一切无碍、种种庄严。随所机感示现、即无有边际限度。不可以言思穷尽、唯离分齐相、方能随其所感则应。于是常能住持、三灾不坏、尽劫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此结报身佛之依正因果也。谓如是因功果德、皆因修十度诸波罗密(译到彼岸)等。无漏行熏(事造)及不思议熏(理具)二种之所成就。因如果如、方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圆满报身、实报庄严无障碍国土、依正二报也。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麤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

应身。

此别释六道凡夫所见之应身佛不等、由业感之不同耳。以其所见之佛、必与能见之众生同类、方能师资道合。而众生有种种之异、则佛即随类而示现之、非如报身所受之乐相、故说为应身佛也。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别释三贤菩萨所见真谛、不同地上菩萨所见中道。前云依业识从初发意至究竟地、乃总说所见皆是报身佛。然其中不无深浅分满之别、故此重明三贤发心、虽深信真如、但以六识分别比观、不过相似而见、故曰少分耳。虽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不离真如。然此菩萨仍是未离第六意识犹自分别、以未破无明、未入法身位故。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上说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所见之佛、总不过应身而已。虽有深信真如之心、亦不能究竟见报身佛。纵见者、相似而已、况法身乎。今言若得净心者、是谓无分别心、已破初地无明、以不思议心、所见微妙境、其力用转转强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报身、始得究竟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上言见究竟报身者、仍未离不相应染心品业识也。若离业识、则无能见所见之相、方显法身。何以故、以诸佛法身、超伦绝待、本自如如、唯复本时之性、更无一法新得。故曰、无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若有可见之相、虽然微妙、但属修显也。或曰、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今何薄其修耶。曰、修者权也、性者实也。为实施权、故论修。须知全性起修。若开权显实、则权融于实、故说性、是知全修在性。若有可见、则事理未融、而性修两獗、故曰、仍属修显也。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随情破执、故设此问、意谓法身遍一切处、无法不摄、无相不具。若无见相、云何能现一切色相、既现一切色相、云何无见。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此蹑问随解、明法报冥一、色心不二、总显事理无碍、及事事无碍也。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者、谓法身乃色之体。色者、乃法身之相。以体相不离故、自然能现色相也。所谓不但现今如是、而从本已来即心即佛之法身、与十法界诸色、本不二也。何以故、以色性即智故、而色之性体、本无形相、说名智身。又以智性及色故、而智之性体、本有形相、遍一切处、说名法身。其法身所现之色、无有分齐数量、机缘熟时、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正报之机、有无量菩萨。正报教主、有无量报身。依报国土、有无量庄严。各各差别。不落空寂。皆无分齐。不堕个数。而不相妨。互摄互入、一摄一切、一切即一。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不作分别、而所现者、无非心识。而心识之真源、唯以法法如故、方能随时自在、成真如之用大。故曰、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前显示正义中大科分二。初显动静不一、从一心真如者起、至此二门分别已竟。下第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二。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

论主所立、一心真如门、一心生灭门、是谓生灭真如本自一心。若识得一心、即由生灭入真如。不识一心、即由真如入生灭。而有生灭者、的是众生、不识一心之所执也。若非众生执有生灭、何须多言立真如之称。所谓以具眼者观之生灭即是真如。不具眼者观之、真如即是生灭。然真如生灭、皆无实法可得、而以了无可得者、勉强立言、谓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也。

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五阴者权说实法也。色之与心者、谓众生有情世间也。六尘境界者、谓器世间也。毕竟无念者、谓正觉世间也。此三世间各具千如、共成三千性相。而三千性相同是一心。既是一心、则无特相可指。既无可指、可谓无相。以此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无可得。何以故、以十方唯一心故。若有可得之心、则成第二相也。以此义难明、故设喻解、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者、是以喻明法也。如人迷故者、以迷方之人喻无明也。谓东为西者、喻心无念以为有念、以东喻心、西喻念也。方实不转者、喻心实无念也。众生亦尔者、以法合喻。无明迷故、合迷方人之喻。谓心为念、合谓东为西之喻。心实不动、合方实不转之喻。若深会此喻、自领无念之心。如人迷东为西、愈走愈错、遇人指正破迷、乃知方实未转、是迷之所转。今已明了、唯转其执迷耳。以是喻反察自心、心本未动、而妄执动念也。观察宇宙有情无情、皆是自心、以及自家五阴犹是自心、自无二相。念亦是心、而复何求、念何事耶。若能如是观察、知心无念、故曰、从生灭门、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上显示正义竟 下对治邪执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如来一代时教、总归破执、虽分一切法门、无非破执之具。众生之所执者、不依正理、皆依我见、故曰邪执。所谓不依正理者、竟以五阴人身为我、起生死之见。或以法为我、起生灭之见。故皆谓之邪执也。然对治此邪执者、在诸经论、所谓人无我、法无我等云云、故曰、若离于我、则无邪执也。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此总标学佛之凡夫、执五阴为实有、起人我见、引起五种邪执、此非外道等之我见邪执也。云何为五者、标起下文。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此标五种妄执之一者。谓学佛凡夫、如闻修多罗(译经)说、如来之清净法身、毕竟寂而不动、寞而无物、犹如虚空之相。以不知此比喻、为破凡夫执着诸有为故。而凡夫即执谓顽虚之空、是如来法身体性。如是之执应云何以对治。故为发明、顽虚空相、是其妄法、其体本无、不是实有。因何而有虚空、以对色相、故说有此虚空。是色空二法、互借不同、皆成可见之相、能令其真心起妄、对于色空分别生住异灭、竟不知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知色即是心、则心外无色。若无色者、无以名空、则自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色空境界、唯心妄起分别、故有种种之相。若心离于妄动、不作分别、则一切境界、不待灭而自灭也。若空、若色、唯一真心、而十法界无非空色。故曰、真心无所不遍。此之谓如来不变之体、随缘之用、广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一切种智究竟之义、实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上破执虚空为法身。此破执真如涅槃为断灭。盖学佛之凡夫、未知离言思之空、如不执顽虚空、即着断灭空、而析空、体空、尚未达到、那知妙有真空。故上执虚空为法身。此着法身为断灭世间诸有为法、毕竟体空者、以缘生无性故、纵历一切出世间法、乃至涅槃(译不生不灭)真如之法、而亦毕竟妙有真空。此妙有真空、非由造作而空、乃本来自空、即一切法、离一切言说名字心缘相也。以不知为破着得脱故、即妄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断灭之空。如是执着、应云何以对治、故明真如法身、以一切法不可思议、皆是自体、故曰不空。是乃具足无量性因果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谓如来藏者、乃佛之全体全用、用则事造三千性相、体则理具三千性相。相则性相不二、造则具造不二。理则事理不二、用则体用不二。一切种种不二、同是绝待之法。故曰、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而凡夫以不解即法离相义故。即执谓如来之藏、有色心等法、自相差别也。应云何以对治。是故以说诸法真实、如无异相。故曰、以唯依真如义说故。无非真如义者。因生灭心法染于六尘色法义故。由是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一切世间生死染法、本来无有、唯是一如来藏故。而众生妄执如来藏、为一切世间生死染法。故曰、依如来藏而有生死等。若非如来藏之全体全用、将以何执为生死染法耶。此如昏目观绳为蛇、岂不谓蛇依绳而有乎。若非其绳、则执蛇者无依。然绳断无蛇性。而如来藏者何、是一切诸法不离真如。言真如者、不变之体。言诸法者、随缘之用。而随缘即不变、不变即随缘、是广说如来藏义。以凡夫不解故、执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应云以何对治、仍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堕一切对待、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之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本非实在、唯是妄有。而如来藏性、自本无有。而此染法、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果如来藏体有是妄法、而使证真会理、永息妄染者、无有是处。喻如若果绳体是蛇、而使捆物拴畜、能适用者、无有是处。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如来藏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依是迷悟、故成生死涅槃、如悟本来一切法、不离真如故、名如来藏。以如非异相、来非一相、一异互藏、非一非异、自无一切生灭对待等相、乃曰依如来藏故有涅槃也。若众生妄执一切法、不了真如故、名迷如来藏。虽迷而亦不减、既迷之则以异非如相、一非来相。对待蜂起、自认无常。乃曰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也。以不解故、妄谓生死既依如来藏而有。则如来藏当然在先为始、而众生依他如来藏当然在后为终。以见有始终故、复妄谓诸佛如来所得涅槃、亦必有其终尽、还当再作众生。如是之妄、应云何以对治。乃以一切法不离真如、不了是义谓之无明。以一切法无始、故真如无始、乃至无明无始。故曰、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有说三界外更有众生起始者、即是外道大有经说、非七佛说也。又诸佛明了诸法真如。则诸法不生不灭、证自本性。本无始终、故曰、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上明人我见、以人而作主见也。引起五种邪执、对治已竟。此明法我见者、乃以法为本有体性之见也。如来说人空之法、但依二乘根性钝故。未说究竟法空先教其破我执、令修四念处、观法无我、而竟偏执五阴为实法、则只观念五阴变迁不由人主故、于是无人我见也。而竟不知五阴幻化亦非实有、则亦无自体、即无法我也。而妄见五阴实有生灭、则起法我见也。虽观五阴上、无有以人为我之见、而人现有五阴之身、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如是法执、应云何以对治、乃以五阴法之自性、本是缘生、而无自性、则生即不生、而灭亦无灭矣。如是观察不生灭者、非由造作始不生灭、乃从本已来是涅槃故。

上明以对治而离执、下明究竟离执。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对治而离执者、权法也。究竟离执者、实法也。欲究竟离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而起、若非相待假藉而起者、则本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若于色之自相不藉心起、则无色相可说、若于心之自相不藉色起、则无心相可说、而智与识、及有与无等、种种对待、亦复如是。若离对待、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皆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知其无言说之旨趣者、果能入无言说、而心自然不起现行、是无言说、皆为离念。若能离念、即是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即是令心着法无恒、致相生灭、于是不能入不思议之实智故。

前对治邪执已竟 下分别发趣道相。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此标起诸佛菩萨之发心趣旨所证之道相分别地位也。前者一往所明真如生灭二门统归一心。诸佛证此一心、为菩提涅槃之道果。一切菩萨修行趣此一心、能运至诸佛之极果。溯此极果、起自信此一心。然发起一心是同、而解悟深浅非一。虽解悟同而进行迟速非一。虽同进行、而所住之位、大小相似分证非一。须分别解释其义、故曰、分别发趣道相也。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此标发心虽一、而有三种不同之相、通该五十一位也,一者信成就发心、乃十信位也。由初发信心、二发念心、乃至十发愿心、同是发起之发也。二者解行发心、乃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贤位也。由解而证位不退、故曰、十住。由不退而自行化他、故曰、十行。由自行化他、不作能所分别、即是回向真如中道。以观行粗细、分为十位、故曰、十回向。此二十位皆证行不退、通是发行之发也。三者证发心、乃十地及等觉共十一圣位也。是由初登欢喜地、乃至第十法云地、及等觉位、皆证念不退。通是发用之发也。所谓发用者、乃由真如体、发真如用也。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此标问信成就发心之前、原依何人、何行。答者、所谓依不定聚众生。盖众生聚者有三、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然此不定聚者、是别教名字位中。所谓名字者、因名解义、以解真如名字、故仰信但中之道、乃非天台所说大开圆解名字位及圆教五品位中观行即佛也。夫信成就发心者、谓别教十信观行即佛也修生灭因缘观、只伏三界见思烦恼、与通教干慧地、及性地、相齐也。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

此答于发心前所修何等行也。谓于名字位中有本觉熏习、外闻佛法传流教义资熏、及多劫善根有力、因缘集合、正信业行招果、以果酬因、故曰、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也。方能起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业、厌生死苦、发无上道心、故曰、欲求无上菩提也。此皆在别教名字位中、并无正式之观行也。

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此释正定聚众生也。谓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亲承供养诸佛、修养信心历大时间、经一万劫、始得信心成就故。然此信心成就、而又发心者不等、有诸佛菩萨教令发心。谓发心者、乃别教三贤位中之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教见地相齐也。或以自有大悲心、而先得发心住、或先有护法心、而后得发心住、如是皆因信心成就、而得发心者。乃至第七住入正定聚、得毕竟位不退、断三界思惑尽、与通教已办地相齐也。至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故曰、名住如来种中。至第十灌顶住、断三界内尘沙数之迷惑、与通教佛地相齐、故曰、正因相应也。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共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此释不定聚众生、乃于别教十信位前之发心也。内因熏习力薄、外缘资熏力劣、世境熏染过厚、虽值佛供养、仅引起人天之识种。或二乘之识种。设若有求大乘心时、其根性亦难决定、有若进若退之时、或有供养诸佛所历时间不足、未经一万时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而亦不能满足纯正。所谓见佛金色相好、而发其名求色见之心。或因见有供养众僧、而发其名闻禄养之心。或因遇二乘之人、教令发其独善其身心。或见他人发心、而学其发者。如是等等发心不一、悉皆名不定聚众生。如遇逆境恶因缘时、或便退失大乘之心、堕二乘地位、即甘于独善其身也。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此释别教十信位菩萨发心、有三种义。一者直心、以直心如弦、当体是道、正念不偏二边、即中道真如法不思议故、为诸行之本。二者深心、谓以无缘大慈、与众生之乐而为乐、集一切饶益有情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谓以同体大悲、欲拔一切众生、出离五住烦恼、二种生死苦故。此由别教十信位发心、而证十住、十行、之略说也。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设此问答、以释疑情。意谓向来发明以法界重重观唯一相、即佛清净法体、以众相而说无二、乃名真如佛性。何故不唯观念如是真如、以为无作之行、复假藉求学诸善之行耶。答曰、譬如大摩尼(译如意)宝等、此用喻解法。以摩尼宝喻真如。体性明净喻体性空净。而有矿秽之垢、喻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宝性、喻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喻真如不以熏修亦无得净。如是下、以法合喻。众生真如之法、以合摩尼宝喻。法性空净、以合宝性明净喻。烦恼以合矿秽喻。念真如、以合念宝性喻。熏修、以合磨治喻。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以合不以方便磨治、终无得净喻。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以反合不以方便磨治喻。若人修行下、总结以法合喻、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也。

下明依上三心、说四种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方便多门、略说四种、此依上三种心、说四种方便。先依直心正念真如、为修中道之根本。一行此根本方便者、谓观念一切诸法、本自性无生灭、离于习惯所知之妄见、不住于妄执之生死、是修体空观也。虽知诸法虚妄、复观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然而在妄之众生、于此虚妄之业果不失、故起于大悲之心、必先修诸福德、而后摄化众生、亦不住于涅槃(译不生不灭)是修假观也。唯以随顺法法皆是自性、乃无住故、是从空出假、回向中道也。按别教大乘、以中道为根本、空假二观皆为方便也。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二者方便、依于深心修止善也。所谓止者乃止过防非、以惭愧悔过为要领、故能止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恶法、不令增长、再为随顺法性、观一切法、当体无生、了不可得、乃自根本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三者方便、亦依深心、而发起增长行善之根。谓殷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常住于世、以是爱敬三宝淳厚之心、而信根自得渐渐增长、乃能以志约行、愿力坚强、方可求得无上之道。又因此感动佛法僧三宝加被、所获之力始能消除三世业障、而善根方得不退、以是乃能随顺法法皆成自性之乐、渐得离于真实义、异熟果、二种愚痴、及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四者方便依大悲心、发平等愿也。乃所谓发大愿尽未来际、以平等心、化度一切众生、使其无余剩者、皆令入于究竟无余涅槃、以其随顺法性之心、永无间断之功、而法性故得广大、普遍十二类一切众生、唯一平等无二无别、自不念有彼此之相、始为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所谓菩萨发是心故者、乃承上四种方便之直心、深心悲心、而说也。则得少分见于法身者、谓菩萨以发如是之三种心、观念行持、始得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性、故曰少分。若利根者、为圆教之初住。若钝根者、为别教之初地。以此见法身故、随其愿力、则于百千界中、能现八种成道之相、利益一切众生。其八相成道者、所谓一从兜率天退降王宫、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轮、八入涅槃。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由此以下、皆是泛论菩萨之根性行解不一故。上明少分法身菩萨、此明别教初住菩萨。然是菩萨虽名登住只破见惑、故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思惑未断、随其所留之惑、名为扶习、以润来世所生、故与微苦相应、以乘愿受生、或天上、或人间、不堕四恶趣中、虽有分段生死之微苦、亦非业系、以有大愿约行度生、而有解脱自在力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别教菩萨、既登初住、断三界八十八使、与藏教初果齐、与通教见地齐。纵不精进、任运而行、再经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于藏教论之、即证三果、于通教论之、即证离欲地、于别教论之、即证六住、于圆教论之、即证六信、岂有退义。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乃通权之教、非其登住菩萨实有退堕。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生懈怠者说之。以之恐怖、令彼生勇猛心故。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此明圆教初信菩萨、以圆解而渐修,一发心后、自能远离畏怯懦弱之心、毕竟不畏堕于二乘之地。若闻须经无量无边阿僧祇(译无量数)之时劫、勤苦修行、乃得涅槃之位。虽闻如是之难、经许久之时间、而亦不心生畏怯懦弱。何以故、以此菩萨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是涅槃故。以发心时而知发心即是涅槃、堕二乘地、而知二乘亦是涅槃、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非涅槃、以及勤苦难行尤是涅槃。以如是信、如是知、如是解、乃能亦不怯弱、方谓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此承上而说解行发心者、与未解发心者、则大不同。即不须经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当知解行转胜、以是菩萨从初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之时劫将欲期满、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擅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承解行发心而言也。所谓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者、乃以解知诸法自性之体、本无悭贪。何则、以解知一切法、一一皆自具足一切法、无欠无余、则自无取舍之相、若无取相、何贪之有、若无舍相、何悭之有、既无悭贪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檀波罗密。(译布施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者、乃以解知诸法皆是自家性体、当无分别、何成爱染、由根本远离五欲境界之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尸波罗密。(译持戒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者、乃以解知诸法自性、本无自他、岂有苦乐、既无苦乐、自然远离瞋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羼提波罗密。(译忍辱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者、乃以解知一切法皆是自性本具、而身亦自性、心亦自性、既是自性、复何身心之有、既无身心、孰为懈怠、故曰、远离懈怠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毗黎耶波罗密。(译精进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者、乃以解知法法本是自性、性外无他、本无对待、既无对待、变动无依、而当体远离散乱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禅波罗密。(译静虑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者、乃以解知法法当体、自性圆明、而无少法非自性者、远离无明根本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般若波罗密。(译妙智到彼岸)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以修多罗中所说一切法门总不离信、解、修、证、之四端也。上来所说、又是菩萨一发心后、乃至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者、是谓信德也。解行发心、乃至深解现前所修离相者、是谓解德也。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乃至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者、是谓行德也。此证发心者、乃至此而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者、是谓证德也。夫证发心者、简非信住行向之发也。所谓从净心地发起、亦名初登欢喜地。由是乃至菩萨之等觉究竟地、其间地地无论证何境界、唯是所谓真如、以依转识成智说为境界也。虽说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可得。是以若色、若心、唯真如智、而以色心不相异故、于是名为清净法身。然不同三贤所证、有能观之智、所观之境、而为境界也。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此明证真如体、起真如用、成诸法实相、即如来藏全体全用全相也。是菩萨于一念相应慧、顷刻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中、承事供养诸佛、为法王子、启请诸佛、常转*轮、别无所为、唯为开导利益众生、转识成智、不令依文字名言受所知障也。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此明地上菩萨、有体用权实二智。或承事他佛请法、或自示现成佛教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无非利益众生耳。或者为示众生顿超十地、速成正觉、不落阶级者。以为怯弱众生、恐惧佛道长远故、如法华龙女、涅槃广额、华严善财等是也。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者、以为懈慢众生放逸轻慢故、如释迦如来、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满足、又经一百小劫修相好、始得成佛者是也。此皆菩萨之权示也。而菩萨之实在者、种性无间、根性平等、依此发心则平等、所证亦平等、无有超过此平等法者。何以故、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时间之镕铸淘汰、异性已尽、但随众生世界不同、以众生所见所闻六尘境界、致根欲成染、习性殊异、故示现所行之行不同、所教之教亦有差别也。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此明地上菩萨虽有权实二智、利益众生、而微细变异生死尚未尽离也。又是菩萨发心相者、谓由初地乃至等觉之证发心、犹有三种微细差别之相。一者真心、无分别智。二者方便心、权巧之智、自然遍行利益一切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其最微细相、又名异熟识、亦名生相无明、因有微细变异起灭之相故。或曰、何故一端而立多名、反觉令人迷闷。曰、若非为除人之迷闷、又何须立此多名。然此多名、皆为应机各有意义。盖业识者、乃有为义。以有为则成变异。以变异则偏计因、果、时、处、之名相。由此分别成环境之事实。于是分别成熟、则观一切世出世间之法、必须各有变异、异因、异时、异处之相、始为成熟。如人一结胞胎、略言之、以七日为一变、乃至降生为成熟、故曰变异而熟。以降生之后与结胎之因不同、故曰异因而熟。以结胎至降生须延十月之时间、故曰异时而熟。以结胎之处、与降生之处不同、故曰异处而熟。以此一法、例世界飞潜动植等一切法、无一不然。于是变异熏熟之识、名异熟识。而此识已熟、牢不可破、而众生迷之、以为成佛因果时处、亦必如是变异始得成佛。于是菩萨经无量劫、而不得证佛者、皆由不了此生起惑端、故曰生相无明也。而学佛者、以为由众生相、乃至成佛相、有种种之不同、即堕于变异而熟。又以为证佛果、与众生因地正报不同、即堕于异因而熟。又以为由发心乃至成佛、必须若干时劫、即堕于异时而熟。又以为成佛之依报、决不与众生之依报处相同、即堕于异处而熟。故皆名异熟识也。此识不空、当体是惑、故曰生相无明。于是建诸名义、无非令人生解、岂是令人迷闷之事乎。而像法垂秋、学佛者、多以名言辩论、而不以义生解、诚可怜悯。彼以名言而解名言、以为自悟者、尤可悲悯。若果于此业识、异熟识、生相无明、三种名义会解者、则一千七百个疑情公案、从此判决矣。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识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此明大因大果之报身佛也、乃非圆教之清净法身佛也。由菩萨之发大心、行大因、证大果、于色究竟处(即色界有顶天)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乃证别教极果、千丈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台上、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仅破十二分无明、与圆教第二行相齐、自然有不思议业用、能现卢舍那佛正报身、于十方色究竟天、利益众生、随处皆成实报庄严、无障碍国土。或曰、以此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者、岂非异处而熟乎。由大因经久时间、而证大果、岂非异时而熟乎。曰、此论教相、以别含圆。无明顿尽者、乃属权说别教之位、若比圆教、复有三十分无明未破、焉无异熟识乎。若果空尽异熟识者、虽六道众生居于变异、异因、异时、异处、而实无变异因果时处等相、况报身佛乎。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承上设此疑问、以显一切种智、绝非众生之世智、不思议业用、断非众生之惑业、的指不思议境、绝非思议心所能测度。故随情设问曰、凡有思想即属无明。而无明若断、即无思想。既无思想、而此虚空世界众生心行种种差别无边。如是境界、尚不可分齐、已竟难知难解、若再断无明、心无思想、云何可能了知一切众生之种性、而名一切种智耶。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此答义中、谓一切种智、唯证相应。而所证者、无非世界一切环境相应、承认本来即是一心。既成一心、自不以心分别自心、又何能以心营求自心。既无分别营求、而虚妄之想念由根本脱离矣。以众生不知境即是心、故妄见境界、而心有分别之齐限、以此妄起想念。若心若境、不能称其法法自性、故不能了知一切众生之所以也。以诸佛如来离于能见所见之想、无有彼此之碍、故无所不遍、于是名为心真实故、而非另有真心、即是诸法自性也。由此诸法自性之体、即显即照、即照即显、如是显照一切众生虚妄分别之法、毫无隔碍、于是有大智用、乃成无量方便、因机施教、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导种种法义、是故得此一切种智之名也。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随情设此疑问、以显佛法平等、普济一切、本无薄厚亲疏也。而众生受益不同者、是以其业力深浅轻重、自不平等也。如甘霖普润大地、而地质坚软高低不等、故受润多少不均、岂甘霖之过欤、兹为不知其义者、故又设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之业、不假作为意见、任运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而一切众生若见其法身、若睹其神通变化、若闻其方便说法、无有不得利益之处、云何世间众生、不能见睹亲闻、是何故也。乃答曰、诸佛如来本自法身平等遍满一切处、无有纤毫作意、故说任运自然。以此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故但依众生心现。云何不现、是众生之心犹如于镜、其镜若有垢、当然色相不能显现、以如是之众生心、若有垢染而法身不现故。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

上来解释正义、以明大乘已竟。次说未入正定聚众生修行信心、令生大乘正信也。何等信心、云何修行者、乃征起信行之前方便也。上来虽说四种方便、是具明进趣修证、令悟真如、而说三心四行。今言信行者、是为机劣障重之众生、又重说四信五门、以为调治。

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此征起四种信义。一者信根本、所谓根本者、以一切法、依真如为根本、虽不能一时解证真如、必须乐念信仰为因也。二者信佛、虽不能了解自性佛宝、必须仰信别相佛宝、而此佛宝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自能发起正信善根、愿求一切智故、自能证到自性佛宝也。三者信法、虽不能了解自性法宝法法皆如、必须仰信别相法宝、诸波罗密(译到彼岸)、常念依法修行、有大利益、自能浸入自性法宝也。四者信僧、虽不能了解自性僧宝、必须常乐亲近诸菩萨众、而诸菩萨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我若求学如实修行、自能渐入自性僧宝也。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此五门者、乃六度之五。其六度者、只是事理二门。今以此事门开成五门、专为成就理门之智度也。非此智度难入正信、故曰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也。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已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已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此释施门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由求索者、乃至令彼欢喜者、是财施也。由若见厄难乃至施于无畏者、是无畏施也。由若有众生乃至回向菩提故者、是法施也。

云何修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此释戒门、以三业清净为切要。其大端以修十善去十恶为行持。不杀盗淫者、是身业清净也。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者、是口业清净也。远离贪嫉乃至邪见者、是意业清净也。以上无论出家在家愿修行者、皆应如是修清净业。若论出家修行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译抖擞、不沾尘义)等行。乃至小罪亦不可忽、亦应心生畏、惭愧改悔、虽小罪亦在如来所制禁戒之中、不得轻忽也。虽未犯小罪、亦应防于未然、当护讥嫌戒也。乃为不令众生妄起诽谤致招过罪故。盖戒相多品、唯以三聚净戒摄之。所谓摄律仪戒者、由不杀乃至不邪见者是。所谓摄善法戒者、由出家乃至头陀等行者是。所谓摄众生戒者、由小罪乃至妄起过罪故者是。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此释忍门、盖忍有三种、一生忍、二法忍、三无生法忍。今言行忍者、乃谓生忍也。然用忍者、是以众生之分别心而忍也。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者、是忍于他人非理相加之逆境也。然不但此种逆境应忍、而种种若顺若逆之境亦当忍之。即如财利之顺、失衰之逆、善誉之顺、攻毁之逆、称赞之顺、讥刺之逆、娱乐之顺、痛苦之逆、而世之顺逆大端、不过此八种。又名为八风。以能吹起众生性海中识浪、烦恼波涛故。若能忍之、则八风不动、而识浪烦波渐息、是众生之性海、渐成觉海也。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勤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此释精进门、先应立志坚强为本。当念下、以时加警策为要行。复次下、以对障重之机、示除障之方便也。礼拜诸佛者、请求加护也。诚心忏悔者、能除恶业障也。劝请者、除谤法障也。随喜者、除嫉妒障也。回向菩提者、除乐三有障也。如是精进、常不休废、自能得免诸般业障。以恶业渐消、则善根增长故也。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此说止观之正义、以作修行之正轨。止观者、为定慧实行之称。定慧者、为止观成绩之效。而止观二义不相舍离、如人足鸟翼、只不或用。然说止说观、皆是随胜而说。以其说止时、而观在其中。何则、因无观不成止也。故永嘉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其所谓寂者止义、惺者观义。的然不可离故。今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义在观诸境缘生无性、了不可得、当体即空、是以空观体真止也。故曰、随顺奢摩他(译止中之观)观义故。又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义在观诸境无性缘生、一法不舍、相待成假、是以假观方便随缘止也。故曰、随顺毗钵舍那(译观中含止义)观义故。云何随顺者、征起修中观、不离空假二观、及中谛不离真俗二谛之义。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者、谓空不舍假、假不舍空、真不舍俗、俗不舍真、遮照同时、即是中观、泯立同时、即是中谛、故曰、双现前故。夫大乘修行要旨、乃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为学大乘不得意者、故说次第三观三谛也。盖观以智言、谛以理言。以审实环境之真理、谓之真谛。云何名真、以诸环境皆无本来之实体、由因缘和合所成。(是皆以成分而有)除却因缘。毫无实事。审定一切环境、莫不如是、谓之真。以审定如是、而止于如是、故谓之观。以其止于了无所得、而观其了无所得、故曰空观。以如是观、而转其止于世间以虚妄为真实之人生观、故曰、观真谛理以为出世之道。此解缘生无性、观有即空、证真谛理也。又以审实环境之俗事、谓之俗谛。云何名俗、以诸环境、皆是现前之幻相、由因缘假借而有、了此因缘、名为事实、审定一切环境、皆亦如是、谓之俗。以审定如是、而止于如是、故谓之观。以其止于因成等假、而观其因成等假、故曰假观。以如是观、而转其止于世间以幻化为实有之宇宙观、故曰、观俗谛理。以为超出世间法。此解无性缘生、观有即假、证俗谛理也。以此二义、空假不相舍离、真俗双现前故、二义随顺、不落两边、则中观中谛含在其中矣。

上明一心三止三观之义。下明次第修止修观之方。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此谓修习体真止也。屏除外务必须三业清净、始有入处。住于静室者、口业得净。端坐者、身业得净。正意者、意业得净。不依气息形色者、为离身见。不依于空、及地水火风者、为离边见。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者、为离邪见、见取、戒禁取等。以上简去诸弊、的指不落意见参禅。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者、谓以上修习空其色受二蕴、此则空其想蕴也。亦遣除想者、谓以随唯心之正念、除去诸想、即能除之想亦须扫除、故曰亦遣除想也。谓正念者、离根尘为偶之念、以知一切法本来无相、而根尘为偶之念皆属缘生、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虽念念相续、而念无念相、故曰不生。既然不生、以何成灭、故又曰、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其妄心、外念境界之后、再以妄心而除其妄心也。乃须善用其心、尤非放纵其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一切唯心。既然唯心、而境皆是心、则无心外之境界矣。当时即复此心。以无境对心、而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在念念无自想可得、全体即真、谓体真止也。如是修止、而趣入真如可期。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此谓修习方便随缘止也。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还、有所施设作为之事、于此种种施作一切时间、常念方便随缘、观察三假(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于行不退、以心住行不退故、渐渐猛利、或随顺得真如三昧(译等持)、或渐渐深伏微细烦恼、或渐渐信心增长、或渐渐速成念不退也唯除其疑惑等之烦恼障、重罪等之业障、我慢等之报障、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此承上得入真如三昧(译等持、正定、正受三义)而言。行者于此三昧相依、则始知十法界本来一相、如人四肢百骸、本一身体、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九法界众生身、平等无二。诸佛即众生身上之诸佛、众生即诸佛身上之众生。即名不二法门、一行三昧也。当知真如者、以真如为一切三昧之本、必以此素法身、方得万德庄严、若人依此真如修行、渐渐自能生无量三昧。

上修止观 下辨魔事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此明对治诸魔外道、挠乱行者。多因善根力薄、致魔得近、或者宿因所招、于静坐中现形恐怖等等异怪境界。若知三界唯心所现、何憎、何爱、何怖、何钦。当念唯心之时、境界则灭。何以故、以诸魔所诱、无非欲界等境。外道所引、无非色无色界等境。即知唯心、不为所转、则幻境应念而消、终不能为其恼害也。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此略明修止观者、业习不清、或于定中、或非定中、所现行人夙所仰信者。或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若说陀罗尼(译总持、乃密分真言、)若说六度法布施等、或说平等大法、一法不立、空无相、无愿、无怨亲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等。以上皆属于魔境现身说法。或令人知下、皆属于魔境得通。若现身、若说法、若令得通、魔境、怪境、远因、近因、通为不得意者、而作警告。若得意者、了无所得、不取不着、虽魔境亦转为圣境。若不得意者、希求成效、触途成碍、虽圣境亦转成魔境。所谓魔者、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即令魔不现身说法、而行者贪着名利、则自与魔何以别乎。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如是之魔、皆由宿世今生、曾修外道、现在虽信佛法、精进修行、不能深穷教理、偏修禅定、故受此种种魔境、通是贪得心招引化现也。若着世间种种牵缠嗜好等事、亦能使其行人得诸三昧。(译正受)少分相似者。即如现行之外道、为魔所使、衣丝绵、食酒肉、贪女色、耽娱乐、亦能令人修行得诸三昧。而只有少分相似。现在如此类者、比比多是。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而学道者、多入此种迷网也。

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此概略而言阴境之魔。以行者全分皆在五阴区宇之中、难离爱染执着。若化现、若招引、所现境界、故亦使人爱着;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深加警告。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唯以不取不着、则能远离如是诸般业障也。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闻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惭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凡学佛法、大端有四、曰信、解、修、证也。然行者、有先信解而后修证者。有先信修而后解证者之不同耳。今辨邪正以未正修者、乃为先信修者言之。若先信解者、自不招感如是魔境、纵有魔境亦不为其所惑也。故不解圆理先信修三昧者、必须依具眼之善知识、方能不入歧途。盖外道凡夫之心想、多是见物生爱、逢人起慢、虽然发心修行、多是关于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若修真如三昧者、与是相反、以知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故、故不住见相。以知依于般若波罗密多(译妙智到彼岸)故、故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者、谓逢人接物、不生诸见、故曰无懈。不起自得、故曰无慢。而所有烦恼自然任运脱落、故曰、渐渐微薄。若由凡夫发心不习此三昧法者、而想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何则、以修世间诸禅三昧、而必是多起味着世间之心、当然依于有我及我所之见。此见终不能出有欲、有色、有无色。故永系属三界、则与外道相共矣。其未解先修者、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势所必然。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此真如大法、是佛心印、佛佛相承、既契佛心、即是佛子住世、故为护念、当无疑义。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解修真如者、自现无畏光明、而魔鬼及外道所成之鬼神、通居幽暗之中。以幽暗遇光则殒、故不敢近于修真如者、距远则逃、岂能有恐怖惑乱之力耶。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以解悟真如、远离世见、自不能诽谤甚深真如之法。不但远离谤法之罪、而以观念甚深妙法、则往昔今生一切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任运脱落、以及一切疑惑、诸恶邪见觉观、消灭于无形之中。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桥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六者以解真如于一切环境、无非如来境界、而信力故自得增长。七者以解一切法皆是真如、则生亦真如、死亦真如、而何忧悔之有故于生死中、自然勇猛不生畏怯。八者以解真如、既无忧悔烦恼、当然心气柔和、观众生平等、岂有憍慢、既无憍慢、则不与他人生反感、故不为所恼耳。九者以解真如起修、虽未得定、于一切时处、则烦恼任运减损、自不耽乐世闻诸境。十者以解真如起修、若得三昧、(译有三义、曰等持、曰正定、曰正受)则不与世间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等同。所谓不同者、以诸法平等、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能所双亡、境智一揆。入此三昧时、虽在初步、亦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何以故、以六尘中、唯声尘最锐、六根中、唯耳根最虚。其他禅定、最忌音声惊动。此真如三昧虽初入定时、亦不为此声尘外缘所扰。若至究竟时、则无出无入、无内无外、无动无静。何以故、以出入内外动静等、皆真如故。如菩萨度化众生接人应物、虽在谈笑中、亦是真如三昧、而音声之所惊动者、复何说起。

上修止竟 下修观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盖修止、修观、总是对治众生一切业习。若人唯修于止、久之则自心落于沉没、不然或起懈怠不能精进、则自利之行已失。既不精进、岂能复乐众善。是则远离大悲之心、而利人之行已失、是故修观以治之。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此别明法相无常。谓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有作有为之法相、剎那不住、无有得久停者。须臾之顷、即为变坏。应当自警。于修行道、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无常所拘也。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此别明法相之苦。所谓一切众生、妄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说有一切心行、念念生灭、而成变异生死、分段生死、以是故苦。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痛苦所拘也。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

此别明法相无我。所谓一切众生、妄以四大假合为自身相。而一切诸法、皆不出四大分子。应观过去所念若我我所诸法、恍忽如梦了无所得、何我及我所之有。又应观现在所念、若我我所诸法、犹如电光、剎那不住、又何我我所之有。又应观未来所念、若我我所诸法、犹如于云欻尔而起、本无所有、又何我我所之有。以诸法本无我我所故。非可保存之物、妄作缠缚之私。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怠、早得解脱、不为我相所拘也。

应观世闻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此别明法相不净。所谓革囊裹秽也。盖人身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以精血业识和合故。二住胎不净、以在生熟二脏之间故。三生前不净、以九窍常流不净故。四死后不净、以脏腑血肉腐臭故。五究竟不净、一具枯骨难看故。如是种种秽污、任其拣选、无一可乐。而凡夫于秽污之上、妄作无尽之欲乐、可谓显倒已极。应当自警、于修习不可懈息、早得解脱、不为不净所拘也。以上分别发明、四种法相观念使心有所警、自无懈息、以治凡夫四种颠倒、是可谓自利者也。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告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此承上既能如是自利、复应利他。故应观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随此四种颠倒、轮回六道、皆因现前一念无明、所熏习故。以秽身为净、以领受为乐、以妄心为常、以法相为我。于是令此常住真心、妄执生灭、已受一切身心上极大痛苦。而岂但过去之已受、则现在即有无量逼迫之相。又岂但现在之今受、而未来所有之苦。相续不断、亦无分齐、切身切心、难舍难离、而自不觉知。何以故、以从无始劫来、未曾经过不苦之相、故不觉知。而众生之以为乐者何、无非以众苦比较轻重、若因、若果、直接、间接、较其轻者而为乐耳。其众生如是之迷、以苦为乐、甚为可愍、则应起大悲观以救之、而利他也。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上以大悲观行、对治独善利者、使转成自他两利也。但此行远大、非弘愿而莫约。故应作如是思惟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者、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诸善功德、无量方便者、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救拔一切苦恼众生者、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者、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也。以此四弘誓愿、勇猛实行、遍于十方、尽未来际、方成同体大悲也。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愿贵实行、故又警以精进。于一切时者、尽未来际也。一切处者遍十方也。所有下、乃众善奉行也。心无懈怠者、精进也。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决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明修学之道、不离止观。止观之修、不离四仪。所谓四仪者、行住坐卧也。唯除坐时专念于止之外、若余一切时处之修、悉应观察应不应作。若行住卧起、皆应止观俱行、不可偏废、方合大乘之修。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意谓虽观其止、而不可废止中之观。故遂曰、而复即念因缘和合、乃至不失不坏。何以故、谓止者乃止其心境现行。然非强制其止、必须了解、诸法自性不生、其现行不待制而自止之。所以者何、言诸法自性不生者、以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换而言之、即是多数成分而有、岂有本来之自体耶。以无自体、故曰、自性不生。如是解之真谛、了不可得、当体即空。则心境现行、自无可起、故曰、空观体真止也。焉用强制之力乎。言因绿和合、乃至不失不坏者、以诸法本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有。换而言之、即假借集凑而成、岂无暂时之幻相耶。以有幻相、故曰、因果不坏。如是解之俗谛、业报不失、如作如受、则心境寂照、宛然不昧、故曰、假观随缘止、非偏执无为之事也。如是从空修假、尚非究竟。遂又曰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此又转明空假止观、不可偏执偏废、以息两边而独显中道、再进一步、融通空假、圆显中道也。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此约止观以明对治。若修止者、谓以观修止、以念诸法性空、则凡夫自不住着于世、又能舍去二乘根性畏怯生死懦弱之见、以知诸法性空故。若修观者、谓止中之观、以念起幻大悲、而二乘果自利狭劣心过自消、亦能利人、而凡夫虽不能起幻、自利、既知大悲心、即能利人、广修善根。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或执或废其一者、则无能入菩提(译觉)之道也。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绿。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动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论依佛所说、一切大乘所载、信解修证之道、言简义该、无一不备。为度众生起见、然众生根性不一、若闻此大乘教义、须一万劫时间满足、方得正信成就。而解修成证之时劫犹远、不问可知。而不以此长劫生怖畏者、甚为希有。若果以万劫修满信根者、虽闻大乘教义再长之劫、当无恐畏。若今之行者、欲求正信、须经万劫方可、闻之其心怯弱、意欲退者、应如之何。当知如来有最胜方便、摄护正信之心、超于万劫方便所修此信之法。然此胜方便者、谓以专意念佛因缘、即净土法门是也。可见此净土法门、非通常之佛法。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为诸大菩萨之所钦仰。盖马鸣菩萨、作此大乘起信论、乃专为成就此正信耳。以有正信、而解修成证、始能作到。因正信难发、乃于此论之最后、揭出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胜过自力修信多多矣。大矣哉、净土法门、无所不包。于此可见、而菩萨作此论、摄诸大乘、大乘诸法摄归一念。然此一念、非前非后、旨在现前。而不能观念即无念者、除念佛最胜方便外、复有何方便能及之。若能观现前念即无念、而念佛之念、又何尝有念、亦念即无念矣。若较之其他法门念即无念者、犹胜多多矣。故曰如来有胜方便也。若于此义辨清、则一部大乘起信论、焉知不为劝修净土者而作乎余者如文可知、无须繁赘。

上修行信心分竟、下劝修利益分。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此结前生后之义。以此论总摄如来广大甚深之法、上已具明、故云德说也。摩诃衍者、译大乘。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此下乃为大乘流通于后世、发明信谤损益、以信三慧为益、以谤三慧为损。三慧者、闻思修也。入大乘道、当持此论者、谓应有闻慧也。思量者、谓思慧也。修习者、谓修慧也。以此三慧为能入、以如来甚深境界为所入、自能究竟得至无上道也。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上文总说三慧。此下别显三慧之功德也。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者、乃曾因多劫修信满足、故得闻法生解、当然不生怯弱。以此人之闻慧、定能绍隆佛种、已为诸佛印心、必为授记无疑矣。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此较量功德、以显思慧之胜。假设使令有人、于一食顷之时间、正思此甚深大法之功德、超过劝化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行十善之功德无量百千万亿倍、乃至此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修十善为人天有漏之福。以此大法、一念之顷、若信若解之思惟、即成佛种、故不可为喻也。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此显修慧之功德、更无穷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所谓法性者、乃对于诸法、而无诸法之相、即名法性。以仰信此法性、悟解此法性、观修此法性为功、以成证此法性为德。以此诸法无分别相之因功果德、如何而论穷尽耶。故曰、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下、承若人下、以合假令下、如文可知。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此明信毁之利害也。所谓信毁者、对大乘法宝而言。以此法宝、具足三宝。信之则自利利他、毁之则自害害人、故为警诫、劝信修也。其有下、乃告诫也。是故下、乃劝信也。以深下、乃警教也。以一下、乃劝修也。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此结劝修、谓三世菩萨、皆依此大乘法门、得成净信。言净信者、乃无一法当情、是破无明惑也。诸佛依此大法证果、菩萨依此大法修因、是故众生应勤修学也。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说偈结信、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众生。此论甚深奥义、结归诸佛大总相法门体。总持者、乃诸佛之心印、梵音陀罗尼、马鸣菩萨自表非随己意、乃随诸佛心印、而说此论盖回向、有三义、一者回因向果、谓回此功德也。二者回事向理、谓如法性也。三者回自向他、普利众生界也。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